左传庄公九年至十一年

作者&投稿:全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九年(前685)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杜注:「无知弑君而立,未列於会,故不书爵。例在成十六年。」

孔疏:「无知弑君自立,则是为齐君矣,而不言弑其君者,为未列於㑹,故不书爵。不书爵者,正谓不书『弑其君』也。《释例》曰:『诸侯不受先君之命而簒立,得与诸侯会者,则以成君书之,齐商人、蔡侯般之属是也。若未得接於诸侯,则不称爵,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蔡人杀陈佗、齐人杀无知、衞人杀州吁、公子瑕之属是也。诸侯簒立,虽以会诸侯为正,此列国之制也。至於国内,策名委质,即君臣之分巳定,故虽杀不成君,亦与成君同义也。』是言杀而不称君之义也。曹伯负刍杀太子而自立,成十五年晋侯讨而执之,十六年曹人请于晋曰『若有罪,则君列侯会矣』,是列会则成君,故指彼以为例。」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

杜注:「齐乱无君,故大夫得敌於公,盖欲迎子纠也。来者非一人,故不称名。」

孔疏:「僖二十九年传曰:『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是大夫不得敌公也。若敌公,则经没公不书,而贬卿称人,翟泉之盟是也。此不没公者,齐乱无君,故大夫得敌公。既得敌公,当书名氏,而直言齐大夫者,来者非一人,故不称名也。文十年宋人杀其大夫,传曰:『不称名,众也。』是众则不得书名。」

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

杜注:「二公子各有党,故虽盟而迎子纠,当须伐乃得入。又出在小白之後,小白称入,从国逆之文,本无位。」

孔疏:「公羊传曰:『纠者何?公子纠也。何以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何休曰:『嫌当为齐君,在鲁君前不为臣礼,故去『公子』,见臣於鲁也。』贾逵云:『不言公子,次正也。《公羊》之说不可通於《左氏》。』次正不称公子,其事又无所出。案今定本经文『纠』之上且有子字,自外入内不称『公子』者多,唯有楚公子比称『公子』,盖告辞有详略故,为文不同。此有伐齐之文,故不须言于齐。纳捷菑于邾,为无伐邾之文,故须言『于邾』。」

「传称『鲍叔牙以小白奔莒,管夷吾召忽奉子纠来奔』,则二子在国宠均势敌,故国内各有其党。令齐大夫来盟于蔇,直是子纠之党来迎子纠耳,小白之党犹自向莒迎小白也。若其举国同心,共推子纠,来迎即宜付之,不须以盟要之。今旣与之盟而兴师送纠,是二公子各自有党,须伐乃得入,故公伐齐也。昭十三年传称『桓公有国、高以为内主』,则国子、高子是小白之党也。彼云小白旣早,公送子纠又迟,公伐齐,纳子纠,始行即书;小白入齐,得告乃书。故至齐之时出小白之後。然传例曰:『凡去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小白称入,从国逆之文,以其本无位也。若本有位,则当云复归。贾、服以为齐大夫来迎子纠,公不亟遣,而盟以要之,齐人归迎小白。谓迎小白者疑是盟蔇大夫,故杜言『各自有党』以解之。」

《校勘记》:「臧琳云:『子字衍文,沿唐定本之误。正义於此引贾逵云『不言公子,次正也。』又於後『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下引贾逵云『称子者,愍之』,可证贾景伯本於此无子字。』」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杜注:「九月乃葬,乱故。」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杜注:「小白既定,而公犹不退师,历时而战,战遂大败。不称公战公败,讳之。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岐流旱则竭涸,故曰乾时。」

孔疏:「公以夏伐齐,已出小白之後,齐人得葬襄公,便是国宁位定,公可退而不退,战而败绩,是公之罪。时史书策,不称『公战、公败』,为公讳也。若言此战非公,是将卑师众,故直言『师战、师败』耳。此战虽讳,犹书败,升陉之战败亦不书者,彼为获公胄耻,讳之深,故不书败也。」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杜注:「公子为贼乱则书。齐实告杀而书齐取杀者,时史恶齐志在谲以求管仲,非不忍其亲,故极言之。」

案:此处杜注认为「时史」是《春秋》经文本表达情感态度的书写主体。

孔疏:「诸侯之臣为卿乃见经,公子为贼乱者则书其名,不问位之贵贱。《释例》曰:『祸福不告则不书。』然则国之大事见吿,则皆承告而书贵贱,各以所告为文也。福莫大於享国有家,祸莫甚於骨肉相残,故公子取国及为乱见杀者亦皆书之,不必系於为卿。故子纠、意恢以公子见书於经也,是说公子书经之意也。」

冬,浚洙。

孔疏:「《公羊传》曰:『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是畏齐,故深之为阻固也。」



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讎也,请受而甘心。」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杜注:「戎路,兵车。传乘,乘他车。二子,公御及戎右也,以误齐师。鲍叔乘胜而进军,志在生得管仲,故托不忍之辞。管仲射桓公,故曰讎。甘心,言欲快意戮杀之。生窦,鲁地。堂阜,齐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鲍叔解夷吾缚於此,因以为名。高傒,齐卿,高敬仲也。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於敬仲。」

案:「传乘」若读去声,未必是驿传之意,或有变调构词因素。孙老师书未论及此例或相关词义。

孔疏:「此传大略,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後人所録,其言甚详。其《小匡篇》曰:『桓公自莒反於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君有加惠於臣,使臣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夷吾者五:寛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於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於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於军门,使百姓皆知勇,臣不如也。夫管子,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於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勤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夫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与。」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於羣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齐,必杀之。君亟请之,不然,无及。」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及曰:「管仲,讎也,请受而戮之。」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与。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天下之贤人。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之而授其屍?」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寡君愿先得之,以徇於国,为羣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敝邑之所请也,使臣不敢受命。」於是乎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縳而以与齐。鲍叔受而哭之,三举。施伯从而笑之,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矣。鲍叔之不忍戮贤人,其知知称贤以自成也。」至於堂阜之上,鲍叔祓而浴之三,桓公亲迎於郊,遂与归,礼之於庙,三酌而问为政焉。』外传《齐语》与《管子》大同,《管子》当是本耳。《管子》无治於高傒之言,鲍叔之美,管子其言非一,说者各记所闻,故不同耳。」

杨注引《韩非子·说林下》:「公子纠将为乱,桓公使使者视之。使者报曰:『笑不乐,视不见,必为乱。』乃使鲁人杀之。」案:此疑附会白公虑乱一类传说而产生。

十年(前684)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杜注:「齐人虽成列,鲁以权谲稽之,列成而不得用,故以未陈为文。例在十一年。长勺,鲁地。」

孔疏:「例称敌未陈曰败某师,背陈曰战。此传称齐人成陈,击鼓不应,称败齐师,故解之。孙子兵书曰:『誓稽之,使失其先後。』谓稽留彼敌,不时与战,使先後失其次第。鲁以曹刿之语,权谋谲诈以稽留之,列成而不得用,与未陈相似,故以未陈为文。《释例》曰『长勺之役,虽俱陈而鼓音不齐。檇李之後,越人患吴之整,以死士乱吴。虽皆巳陈,犹以独克为文,举其权诈』是也。此注稽或作掩,误耳,今定本作稽。」

定四年传:「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

二月,公侵宋。 

三月,宋人迁宿。

杜注:「宋强迁之而取其地,故文异於邢迁。」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

杜注:「不言侵伐,齐为兵主,背蔇之盟,义与长勺同。」

孔疏:「此春败齐师于长勺,传称『齐师伐我』,则今次于郞亦是欲来伐我,而经并不称侵伐。侵伐者,责罪之文也。桓十年齐侯、郑伯来战于郞,传曰『我有辞也,故不称侵伐』,则知此与长勺不书侵伐,亦为我有辞也。我有辞者,齐来伐我,为公伐齐纳子纠来报伐也。公之伐齐,大夫来盟于蔇,许以子纠为君,令鲁伐齐纳子纠。彼自背盟伐鲁,非责鲁也。鲁有此辞,故齐人不合伐也。杜言二公子各有党,则迎子纠者非小白之徒,而责齐背盟者,言彼蔇盟大夫背盟而从小白,误公使伐齐耳,不言桓公背盟也。杜以传於长勺之役有伐我之语,故就传为解,而以此同之。」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杜注:「荆,楚本号,後改为楚。楚辟陋在夷,於此始通上国,然告命之辞犹未合典礼,故不称将帅。莘,蔡地。献舞,祭季。」

孔疏:「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终庄公之世,经皆书荆,僖之元年乃书『楚人伐郑』,盖於尔时始改为楚,以後常称楚也。他国虽将有尊卑,师有多少,或称师,或称将,不得直书国名。史之书策,承彼告辞,此直称国,知其告命之辞未合典礼,故不称将帅也。谷梁传曰:『以归,犹愈乎执也。』杜於隐七年注云:『但言以归,非执也。』则以归者,直将与其归,不被囚执,其耻轻於执也。《释例》得获例曰:『敌国交兵,亦有兵器之获,欲殊别君臣,故於君曰灭,於臣曰获。国君者,社稷之主,百姓之望,当与社稷宗庙共其存亡者也。而见获於敌国,虽存若亡,死之与生皆与灭同。至於偏军元帅,君之臣仆,出身致命,荣辱得失,自其常事。故传曰「胡子髠、沈子逞灭」、「获陈夏齧」,君臣之辞也。』如杜此言,师败身虏亦应称灭,此不言灭而云『以归』者,《释例》所云据宗庙社稷已亡,而君见获於敌君,身虽在,与亡无异,皆以灭为文,则定六年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是也。若社稷宗庙不亡,君身见获於敌,则云『以归』,此蔡侯献舞归是也。刘炫云『在陈死则称灭,以还者则言以归』以规杜氏,非也,」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杜注:「传曰『谭无礼』,此直释所以见灭,经无义例。不言出奔,国灭无所出。」

孔疏引《公羊传》曰:「何以不言出?国已灭矣,无所出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鄕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逺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孔疏:「《孟子》论庶人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贱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襄二十八年传说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双鸡』,昭四年传说颁冰之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盖位为大夫乃得食肉也。间谓间杂,言不应间其中而为之谋,故云间犹与也。」

「《考工记》云:『兵车之广六尺有六寸,三分车广去一以为隧,隧谓舆内前後,深四尺四寸也。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式在舆间。从前量之,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也。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崇三尺三寸也。』谓当车舆之内去前轸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下去车板三尺三寸。横施一木,名之曰轼,得使人立於其後,时依倚之。曹刿登轼,得臣云『君冯轼』,皆谓此也。」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皐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孔疏:「雩门为鲁南城门,盖时人犹以名之,故知也。僖二十八年传称胥臣蒙马以虎皮,此云蒙皐比而先犯之,事与彼同,知皐比是虎皮也。以胥臣之事譬之,必知定是虎皮,其名曰皐比,则其义未闻。《乐记》云:『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郑玄以为兵甲之衣曰櫜,櫜,韬也,而其字或作建皐,故服䖍引以解此。」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

十一年(前683)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孔疏:「往年公败宋师于乘丘,今为乘丘之役侵我,则是报复前怨,鲁当无辞。亦不称侵伐者,庄立以来未尝犯宋,宋党齐伐我,故败于乘丘,今复重来,更是宋之可责,非鲁罪也。」

秋,宋大水。

杜注:「公使吊之,故书。」

冬,王姬归于齐。

杜注:「鲁主昬。不书齐侯逆,不见公。」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杜注:「通谓设权谲变诈以胜敌,彼我不得成列,成列而不得用,故以未陈独败为文。」

「坚而有备,各得其所,成败决於志力者也。」

「师徒桡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

「谓若大叔段之比,才力足以服众,威权足以自固,进不成为外寇强敌,退复狡壮,有二君之难而实非二君,克而胜之,则不言彼败绩,但书所克之名。」

「覆谓威力兼备,若罗网所掩覆,一军皆见禽制,故以取为文。」

「王者无敌於天下,天下非所得与战者。然春秋之世据有其事,事列於经,则不得不因申其义。有时而败,则以自败为文,明天下莫之得校。」

孔疏:「设权谲变诈以胜敌者,谓若长勺之役,待齐人三鼓气衰乃击之;定十四年檇李之役,越子患吴之整,使罪人属劎自刭,吴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此二者,敌虽已陈,设权胜之,成列而不得用也。此及昭元年晋荀吴败狄于大卤,传皆云『未陈而薄之』,是其未成列也。彼我不得成列,与成列而不得用,皆以未陈独败为文,言彼不能拒而此独克之也。昭五年叔弓败莒师于蚡泉,传曰『莒未陈也』,此已发例,彼复发者,《释例》曰:『鲁败宋、莒,再发未陈之例者,嫌君臣有异也。」

「战者,共鬬之辞。彼此成列,权无所施,故为各得其所,成败决於志力者也。两国交战,必有胜负。或有未至成败,各自收敛,故有言战不言败者,桓十年齐侯、郑伯来战于郎,十二年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如此之类,交战而未至於败,故不书败也。或有彼实未陈,应从未陈之例,亦书战者;或有实败而不书败者,皆从告辞也。《释例》曰:『令狐之役,晋人潜师夜起,而书战者,晋讳背其前意而夜薄秦师,以战告也。河曲之战,秦晋交绥;长岸之战,吴楚两败。交绥并退,军士未憖,吴楚俱病,莫肯以告,故皆书战而不书败也。邲之战,上军先陈,林父乃败,故书战又书败也。』」

「『师徒挠败』,成二年传文。《谷梁传》曰:『高曰崩,厚曰崩。』解其师非高厚而称崩意。沮训坏也,沮岸谓河岸崩也。师旅大败,似岸崩山崩也。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唯成十六年言『楚子、郑师败绩』者,《释例》曰:『鄢陵之战,楚师徒未大崩,楚子伤目而退,故指事而言也。言楚子身败,非师败也,故言「楚子败绩」。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其君彼获而不书败者,晋侯戎马还泞而止,为秦所获,师不大崩,故不书败也。』城濮之战,传称『楚左右师溃,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是二军败而经书败绩。鄢陵之战,传称子反曰『臣之卒实奔』,是一军败,而杜云师未大崩,然则绩者是大 之名,败多存少,乃称败绩,败少存多,则不称败绩也。」

「克训胜也。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春秋》称克者唯有叔段一事而巳,既非敌国相伐,又非君之讨臣,而於战陈之例别立此名,彼传复云『如二君,故曰克』,故具迹叔段之事,以充之凡例,乃是旧典,非独为段发,故云『叔段之比』,释例与此尽同。」

「取谓尽取无遗漏之意也。哀九年宋皇瑗取郑师于雍丘,传称『皇瑗围郑师,每日迁舍。垒合,郑师哭』,是自知尽,无逃逸之路也。又曰『使有能者无死』,是其合军之内死生在宋也。取状如此,而云『覆而败之』,知其如罗网掩覆,一军皆见禽制,故以取为文。服䖍云:『覆,隐也。设伏而败之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敌人不知,败之易,故曰取。』即如服言,与未陈何异,而别以为例为之取也?荀吴败狄于大原,於越败吴于檇李,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而经不言取。郑二公子败燕师于北制,郑人大败戎师,是设伏败之,而传不言取。服谓此为取,何也?宋围郑师,垒合而哭,自知必败,非敌人不知,而书取,何也?」

「此亦周公旧凡,杜解旧凡之意。得有王师败绩者,以周公制礼,理包盛衰,故《周礼》载大丧及王师不功之事,故旧凡例有败绩之文。杜以尊卑逆顺言之,天王不应有战败之事,遂申说凡例,故云『无敌於天下,天下非所得与战者』。然春秋之世据有其事,成元年『王师败绩于茅戎』,是事列於经,丘明不得不因申旧凡之义。蘇氏之说,义亦如此。沈氏不解杜意,以京师败绩非周公旧凡,是孔子新意,丘明为传,不得不因申孔子新意之义。刘炫亦不达杜旨,谓杜与沈氏意同,非也。」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 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杜注:「不为天所愍吊。」

「列国诸侯无凶,则常称寡人。」

「言惧罪已名礼称孤其庶庶几於兴」(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

「宋庄公子。」

孔疏:「《汤诰》云:『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是罪己也。《泰誓》数纣之罪云:『焚炙忠良,刳剔孕妇。』是罪人也。禹桀之时书多亡矣,固亦应有此事。沈引《帝王世纪》云:『禹见罪人,下车泣之。』是罪己也。桀杀关龙逢,是罪人也。」

「列国谓大国也。《曲礼》曰:『庶方小侯自称曰孤。诸侯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适子孤。』郑玄云:『与臣言亦自谓寡人。』是无凶则常称寡人,有凶则称孤也。」

「谓御说明年为君之後,方始闻之。闻之时已为君,故云是人宜其为君也。传以御说有礼,故以此言实之。」

冬,齐侯来逆共姬。

杜注:「齐桓公也。」

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杜注:「搏,取也。不书『获』,万时未为卿。」

「戏而相愧曰靳。鲁听其得还。」

「万不以为戏,而以为已病。为宋万弑君传。」

孔疏:「《檀弓》云:『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车右与此不同者,《礼记》後人所録,闻於所闻之口,其事未必实也。案传云『公子偃先犯宋师,公从而大败之』,则本非交战。《礼记》称『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御与车右皆死之』,必如《记》言,则是鲁师败绩,安得称『公败宋师于乘丘』,传记不同,固当记文妄耳。」

「服䖍云:『耻而恶之曰靳。』传称宋人请之,若是耻恶,其人不应为之请鲁。故杜以为戏而相愧曰靳。郑玄注《礼记·儒行》云:『遭人名为儒,而以儒靳故相戏。』俗有靳故之语,知是戏而相愧之名也。《公羊传》以为宋万与闵公博,妇人皆在侧。万曰:『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闵公矜此妇人,妬其言曰:『此虏也,鲁侯之美恶乎至?』何休云:『恶乎至,犹何所至。』万怒,搏闵公,绝其脰,是其靳之事也。」


左传庄公九年至十一年
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讎也,请受而甘心。」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

《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九年 经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冬,浚洙。 传 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既,齐无君也。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秋,师及齐师战于...

宋庄公:春秋时期宋国国君,曾干预郑国国政
宋庄公九年(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春天,宋庄公与齐国、卫国、郑国在恶曹举行会盟.同年夏天,郑国国君郑庄公去世,郑国大臣祭仲(祭足)拥立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 郑昭公弟弟公子突的母亲雍姞是宋国雍氏之女,雍氏深受宋庄公的宠爱.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继位后,便派人诱骗祭仲而把他抓起...

文言文《左传 庄公十一年》翻译
十一年夏季,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戬地打败宋军。凡是作战,敌方没有摆开阵势叫做“败某师”,都摆开了阵势叫做“战”,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方的勇士叫做“克”,伏兵而击败敌军叫做“取某师”,周天子的军队...

宋桓公的史籍记载
《左传》庄公十一年至僖公九年《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无障碍读国学左传目录
以下是左传各章节的划分,按照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和哀公的顺序排列:隐公时期:元年传十一年传桓公时期:五年传十六年传十八年传庄公时期:八年传九年传二十二年传二十八年传三十二年传哀公时期:元年传三年传十三年传十四年传十五年传二十年传...

《公羊传》桓公元年至十八年(2)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作品简介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

宋国第十九任国君:宋桓公简介,宋桓公的孙子都有谁?
宋桓公三十一年(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三月丁丑日,宋桓公病逝,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历史评价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御说文而有才。”史籍记载 《左传》庄公十一年至僖公九年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家族成员 父亲 宋庄公,名冯,宋穆公之子。兄弟 宋闵...

祭仲其人(桓公十一年——桓公十八年)
祭仲其人(传:十一·三,十三·二,十五·二,十五·三,十五·七,十六·一、二,十七·八,十八·二)郑庄公死了以后,郑国发生了一场政变。政变的缘由总是发轫于末端,左传替我们总结出来了。一开始,公子忽,也就是郑昭公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国想嫁女给他,但公子忽拒绝了。祭仲劝他,你...

秦本纪译文
译文: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子孙,名叫女脩。女脩织布时,燕子掉下卵,女脩吞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叫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跟随禹平治水土。事情成功后,帝舜赐给禹黑色玉圭。禹受赐说:“不是靠我就能成功,还多亏大费的帮助。”帝舜说:“费呀,是你赞助禹取得成功,我...

襄城县17821257226: 左传庄公十一年翻译 -
冷旭归芪:[答案] 鲁庄公十一年,夏季,宋国为了去年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鄑(《白话左传》中作“戬”,从原文及《春秋左传注》改)地打败宋军. 凡是作战,敌方没有摆开阵势就击败他...

襄城县17821257226: 文言文中"辟"的意思?
冷旭归芪: ◎ 辟 bì〈名〉(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law]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襄城县17821257226: 管晏列传中古今异义词 -
冷旭归芪: (1)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政治家.他由鲍叔牙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颍上:颍水之滨.颍水源出今河南登封县,流至今安徽寿县入淮水. (2)鲍叔牙:齐国大夫.游:交游,来往. (3)欺:意谓占便...

襄城县17821257226: 春秋左氏传 -
冷旭归芪: 《春秋左氏传》(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襄城县17821257226: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什么意思? -
冷旭归芪: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意思是他们的兴盛很迅速,他们灭亡也很迅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出自于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原文很长,我截取了一段: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

襄城县17821257226: 左传记载的是什么哪年到哪年的史实 -
冷旭归芪: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襄城县17821257226: 《左传》的介绍 -
冷旭归芪: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儒家六经之一的《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对于这部经典,今天的人往往不易通读,为此推荐现代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沈玉成的《左传译文》两书,均是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也是目前最据权威的两部参考书.

襄城县17821257226: 左传有多少篇文章
冷旭归芪: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一段一段记录,是按帝王的纪年划分内容的,跟通常的文体不一样,怎么能说是多少篇文章?如果一个帝王任内的内容算一篇的话,共有12篇.以下是《左传》的目录,供你参考.◎?隐公(元年~十一年)◎?桓公(元年~十八年)◎?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文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元年~十八年)◎?襄公(元年~二十年)◎?襄公(二十一年~三十一年)◎?昭公(元年~十年)◎?昭公(十一年~二十年)◎?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定公(元年~十五年)◎?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襄城县17821257226: 谁告诉我《左传》中所有的章节. -
冷旭归芪: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襄城县1782125722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 -
冷旭归芪: 编年体——左丘明——春秋——《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