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桓公元年至十八年(2)

作者&投稿:缪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冬,纪侯来朝。

  桓公七年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

  桓公八年

  春正月己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亟也。亟则黩,黩则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疏则怠,怠则忘。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天王使家父来聘。

  夏五月丁丑,烝。何以书?讥亟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桓公九年

  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讥父老子代従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

  桓公十年

  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郎者何?吾近邑也。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近也。恶乎近?近乎围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桓公十一年

  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従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従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少辽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则病,然后有郑国。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突归于郑。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其言归何?顺祭仲也。

  郑忽出奔卫。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

  柔会宋公、陈侯、蔡侯,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公会宋公于夫童。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桓公十二年

  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公会宋公于郯。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卫侯晋卒。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桓公十三年

  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曷为后日?恃外也。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従外也。曷为従外?恃外,故従外也。何以不地?近也。恶乎近?近乎围。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桓公十四年

  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何以书?记异也。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夏五者何?无闻焉尔。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御廪灾何以书?记灾也。

  乙亥,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尝也。曰:“犹尝乎?”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已矣。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以者何?行其意也。

  桓公十五年

  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夺正也。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

  许叔入于许。

  公会齐侯于鄗。

  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栎者何?郑之邑。曷为不言入于郑?末言尔。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

  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

  桓公十六年

  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冬,城向。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桓公十七年

  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二月丙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走隹。

  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其实夫人外公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作品简介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1]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公羊春秋》作为家学,最初只是口耳相传,至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人)方与齐人胡毋生(《汉书》作胡母生,复姓胡毋,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作品理论特色

  《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主要有三项:

  1、政治性。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

  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

  2、“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




《公羊传》桓公「元年~十八年」
◎  桓公 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郑伯以璧假许田。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之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

《公羊传》桓公「元年~十八年」(3)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公羊传》桓公元年至十八年(2)
《公羊春秋》作为家学,最初只是口耳相传,至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人)方与齐人胡毋生(《汉书》作胡母生,复姓胡毋,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

公羊传:《桓公元年》原文译文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交换子女而食,劈开人骨当柴烧。此写灾荒之年饥民食人炊骨的可怕情景,其要强调的是饥民的悲惨处境。6.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政权变更就是违反了常规的原则,然后得到了好的结果。7.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出自《公羊...

春秋公羊传原文及译文
《春秋公羊传》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及翻译
《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公羊传:《桓公五年》原文译文
第三,《公羊传》专讲“微言大义”。上述两项都是极重要的“微言大义”,其他明显的还有:隐公三年讲讥世卿;庄公四年讲“九世复仇”;闵公元年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等。诸如此类都可以大加引申比附。总括来说,《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在儒家...

《公羊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 僖公元年 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熟亡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齐桓公简介及详细资料
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 。 史书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庄公元年~僖公三十三年) 历史评价 齐桓公雕像 宰孔:"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 司马子鱼:...

《公羊传》闵公【元年~二年】
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者是也,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者是也,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郑弃其师者何?恶其将也。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

惠城区18827623367: 春秋公羊传 - 隐公
巴华威特: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

惠城区18827623367: 哪里有古文《郑伯克段于鄢》试题 -
巴华威特: 《郑伯克段于鄢》一、单项选择1.《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 B ).A、 姜氏 B、郑庄公 C、 共叔段 D、颖考叔2.“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于( B ).A、《论语》 B、《春秋》 C、《战国策》 D、《史记》3.《郑伯克段于鄢》一...

惠城区18827623367: 《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
巴华威特: “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对不同阶层用鼎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惠城区18827623367: 带传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
巴华威特: 以讹传讹、言传身教、薪尽火传、名不虚传、鱼传尺素、口耳相传、眉目传情、口口相传、传宗接代、言归正传、黄耳传书、口传心授、捷报频传、法不传六耳、谬种流传、传经送宝、代代相传、传为美谈...

惠城区18827623367: 炊.是什么意思 -
巴华威特: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623365 炊[chuī] 〈动〉 1、(形声.从火,吹省声.本义:烧火做饭) 2、同本义 [cook meal] 析骸而炊之.——《公羊传》 一人炊之.——《汉书·枚乘传》 先炊之属.——《史记...

惠城区18827623367: 古文"既"有几种解释? -
巴华威特: “既”在古文当中,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词义不同.一、“既”充当实词 “既”充当实词时,多为动词,其多种词义为: 1、本义:吃罢,吃过.例如:《说文》:既,小食也.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

惠城区18827623367: 儒家经典有哪些?
巴华威特: 一、儒家经典有哪些儒家的经典着作: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

惠城区18827623367: “始”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
巴华威特: “始”在古文字有如下3个意思: 1、用作动词,意思是:开始. 出处: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释义: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2、用作副词,意思是:当初;起初. 出处:北宋...

惠城区18827623367: 曹沫是什么人 -
巴华威特: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套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

惠城区18827623367: 自欺欺人的故事 -
巴华威特: 1、山羊头羊娶亲,一路上吹鼓手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迎面碰上水牛头领.水牛很不高兴对山羊说:“老弟,人生大事本来是可喜可贺,可是你为什么不请我来喝一杯喜酒呢?” 山羊很不好意思的地说:“大哥,本来是要请你的,听说你们转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