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明察秋毫的故事

作者&投稿:舟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与孟子及其与齐宣王的对话有关。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怎样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谈如何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不解地问道: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说:只要大王做任何事都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前提,那要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了。接着,孟子引用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说法,意思是明足以看清秋天里的毫毛,却看不见一车柴火。

后人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概括为成语明察秋毫,用来形容视力非常好,能够看清非常细小的东西,也指人非常聪明,能够洞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这个成语的含义后来逐渐扩大,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非常敏锐,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细节。

明察秋毫造句:

1、他的眼光极为锐利,能够明察秋毫,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

2、这位侦探的观察力非常敏锐,能够在复杂的线索中明察秋毫,找出罪犯的破绽。

3、老张办事明察秋毫,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让人敬畏不已。

4、这位医生经验丰富,对病情的判断总是明察秋毫,一针见血。

5、他的思维敏捷,总是能够明察秋毫,洞悉问题的本质。

6、这位警官办案能力出众,无论罪犯如何狡猾,他都能明察秋毫,揭露真相。

7、这位领导办事公正无私,明察秋毫,让人心服口服。

8、他的眼睛如同明镜,能明察秋毫,看透人内心的秘密。

9、这个医生对待病人如同家人一般,能够在望闻问切中明察秋毫,找出病因。

10、这位老师对学生非常关心,总是能够明察秋毫,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成语故事】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明察秋毫的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典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释义...

成语明察秋毫的故事
3、老张办事明察秋毫,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让人敬畏不已。4、这位医生经验丰富,对病情的判断总是明察秋毫,一针见血。5、他的思维敏捷,总是能够明察秋毫,洞悉问题的本质。6、这位警官办案能力出众,无论罪犯如何狡猾,他都能明察秋毫,揭露真相。7、这位领导办事公正无私,明察秋毫,让人...

明察秋毫的出处和典故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齐宣王向孟子询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施行仁政,孟子回答说:大王要施行仁政,就必须明察秋毫。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必须仔细观察,如同能洞察秋天的细微毫毛一样。明察秋毫的毫指的是细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目光敏锐...

成语 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
明察秋毫的故事介绍如下: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怎样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谈如何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不解地问道:“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只要大王做任何事都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前提,那要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了。”...

明察秋毫是什么意思呀
明察秋毫的成语故事: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怎样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谈如何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不解地问道:“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只要大王做任何事都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前提,那要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了。”齐宣...

成语明察秋毫
1、关于明察秋毫的典故,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据传,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闻仲父之智甚矣,寡人能朝夕立于庙堂之上,而不失民之微察其所以不臣乎?”管仲回答:“不可。人之所见者远则其所知者近,所见者近则其所知者远。”2、接着,管仲列举了许多微小的迹象,如蚂蚁的行动、...

成语明察秋毫里面的秋毫指的是
关于明察秋毫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据传,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狄仁杰的官员,他为人正直,精通法律,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一个案件困扰了当地官员许久,因为犯案现场留下的线索非常少。狄仁杰接手案件后,通过深入调查和精准分析,最终找到了罪犯,为社会除了一害。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成语...

小鸡宝宝考考你:成语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
秋天鸟兽新长的毛。明察秋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战国时的齐宣王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

明察秋毫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以他们的霸业闻名,他们是诸侯中的佼佼者。数百年后的战国时代,齐宣王田辟强渴望效仿先贤称霸天下。他对孟子提出疑问,希望能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孟子回应说,他们的学派更注重王道而非霸业,主张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天下大同。孟子解释道,齐宣王曾因不忍心看...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 -
独孤制卡林: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改则县15812091384: 成语故事.急用!1,『明察秋毫』造句.2,求两个成语故事,要求『短』,『精』,『完整』.最好是著名的成语故事. -
独孤制卡林:[答案] 明察秋毫:王警官办案总是明察秋毫,不会应付了事.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这个盒...

改则县15812091384: 成语明察秋毫的意思和解释,用明察秋毫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
独孤制卡林:[答案]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重点解释“秋” -
独孤制卡林:[答案] 明察秋毫【解释】:明:眼力,视力;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察秋毫的毫什么意思 -
独孤制卡林: 一、“毫”在此处的意思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事物. 二、“明察秋毫”的意思是: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三、成语出处:先秦·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

改则县15812091384: 作业.成语故事.急用!!!! -
独孤制卡林: 明察秋毫:王警官办案总是明察秋毫,不会应付了事.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产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察秋毫的故事是谁的 -
独孤制卡林: 明察秋毫是齐宣王与孟子的故事.故事: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察秋毫的人物是谁 -
独孤制卡林: 离娄是神话中黄帝时代的人,相传他能够把百步之外的野兽细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无心说,像离娄这样的人可说是视力极好了.孟子在劝谏梁惠王行仁义之道时,曾经借用离娄的视力,他说:「如果有人说,他的力量可以举起百钧(三十斤...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察秋毫的意思 -
独孤制卡林: 明察秋毫 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改则县15812091384: 明( ) 秋毫 -
独孤制卡林:[答案] 成语 明察秋毫 发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 明:明晰;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