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之,而,其,为,的用法是

作者&投稿:蠹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之的用法~


释义 zhī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释义 ér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 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释义 qí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
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
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
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
⑧<副>难道, 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肴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jī
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释义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若满意,望采纳)


文言文中虚词之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

文言文中的“之”和“而”的意思有哪些?
一、之 :1、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2、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二、而:1、代词:1)通“尔”汝,...

文言文中“之”“而”的各种意思。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

跪求语文文言文虚词“而”、“之”的解释意思
1、而:(1)表并列关系。前后两个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类型相同,一般是并列的主语、谓语或宾语。(2)表转这关系。前后两部分意思是转折关系。这个容易判断。(3)表承接关系。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一般连接的是动词。(4)表修饰关系。前后是修饰关系,即状中关系(状语+中心语)。前面是动词或形...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中而字的用法 (一)“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而”字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在文言文里,的,之,而分别有什么意思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

请问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都有什么?如何分类?举出例子.谢谢_百度...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谢谢大家,请帮助我.解析: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

文言文中的“之”,“而”有多少种意思,各位高人指点指点。
之:1.代词,她(他,它)表第三人称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补语的标志;3.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后面;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后;而:1.连词,表示目的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2.代词,“你的”...

整理文言文虚词以而其的用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虚词。2.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

文言文的而和之的用法
1.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

谷城县15340654426: 在古文中之、其、而、为的用法及翻译 -
占竿大川:[答案]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

谷城县15340654426: 在古文中之、其、而、为的用法及翻译 -
占竿大川: 之—— 一般用作助词,的.如:一国之君;还有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走向它). 而——(1)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

谷城县15340654426: 求古文中“之”“其”“以”“而”于“为”焉“的各种用法及词性. -
占竿大川: “之”一般作为代词,代指前面的词语.如:学而时习之:之:代指学习. “其”一般作为代词,代指前面的词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代指那个“老师”. “以”古今异义:古:凭借.今:可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而”一般作为代词或没有解释.如:学而时习之:而:表示转折. “焉”一般作为语气词,相当于啊、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语气词

谷城县15340654426: “之”和“而”的用法和意义 -
占竿大川: 在古汉语中,“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之乎者也”“之”字当头,正确理解“之”字用法,对掌握古汉语有重要意义. 在文言文中,“之”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在文言文中,“之”最常用做助词.作助词时,主要有...

谷城县15340654426: 在文言文中“之”的五种用法.. 请各位大侠帮帮忙拉~~~~ -
占竿大川: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

谷城县15340654426: 八上语文书中全部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全部文言文中的:而,为,其,之,于的用法,举例说明一定要是八上语文书里的 -
占竿大川:[答案] 文言文常用虚词 一、而 一[ér] ⑴名词.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1、你.例:余知~无罪也.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⑶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3、表示...

谷城县15340654426: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 -
占竿大川: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谷城县15340654426: 文言文中、“之” “而” 的用法?? -
占竿大川: .“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2.“之”用作...

谷城县15340654426: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么? -
占竿大川: 1.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

谷城县15340654426: 高中范围内古文中“之”“其”“而”“以”“为”的例句及用法 -
占竿大川: 之《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