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佛教修行

作者&投稿:东方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修行的等级是什么啊?~

本来从理上看没什么修行等级的划分,都是解脱之道,但从事上看,因为菩提属事,有大有小,故在有为法里一般这样区别等级。
凡夫、居士、比丘和比丘尼、罗汉、菩萨、佛。
罗汉以上,即可称为圣人,圣人果位从低到高 依次为——小乘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乘果位:初地菩萨~十地菩萨,佛。

红尘历练,皆是修行。红尘就是修行,诸位要记清。修行,得想明白,是真的明白——要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修好。内心了无烦恼清净无挂无碍?——随便你选个宗教成为狂信者就行了。道德高妙智慧通达几近圣贤?——好好读,读好书,读懂读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每天坚持健康饮食早出操晚跑步打打拳遛遛鸟。实现个人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树立远大理想规划人生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或考公成长为优秀的公务员或努力经商汇通天下或研究发明推动进步或教化恩泽桃李满天下。……所以修行,要内外兼修,这里的内外一方面指自己的内心打磨,一方面指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太难了。三界如火宅,你一身是铁打几根钉子,累得气绝能扑几处火种?但是真能容易的作出进步的,还就是改造世界。大改没那个本事,你从小事作起也算数。作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让身边的人从你这里得到的反馈都是公平,让社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的更加美好——从微小处教化和改造这个社会。你的努力就反映在社会进步中,你的功绩即使不被知道也绝不会被磨灭。世界的改造,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千千万万个你一起努力,让它发展让它进步,终有一天人间成为乐园,这就是世界得了你修行的果,你和千千万万个你分享这个功绩。虽然你注定看不到这一天,但是你的路,你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功成不必在我。你追求的东西达到了,看不看到它其实也就不重要了。你存在过的痕迹因你的努力而将永存于世,你的思想和理念成为社会的意志——这些都是你永恒的纪念碑。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不会真的死去,而是融于这个社会,与世同君。你知道你的目标宏伟远大光明,你知道它必然成功,你活得坦然,死的安详,你的修行之途才算走完。临闭眼问一问自己,我俯仰无愧,这就是得道了。所以说,你想修什么,你想怎么修?红尘历练,都是修行人。只看你怎么修。红尘就是修行,诸位要记清。

经典:金刚经、心经、华严经、涅盘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大藏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欲望。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1.佛教精华《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宇宙中各种现象事物皆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暂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欲望、作为、看、听、闻、尝、触、感觉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思想造作的。所经历的一切生死、善恶、苦乐体验都只不过是影子的体验。如此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3.净土宗:念佛法门。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则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印光大师指归净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诚然,的确)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1],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2]。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无量寿经颂》序)
[1]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友所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印光大师《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2]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该,即赅,包括,包含。彻,通。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贯通了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1],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权宜,变通)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致广慧和尚书)
[1]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1]矣。《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习?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欲张大乘之虚名,亲造谤法之极祸。(《念佛恳辞》序)
[1] 兴起:因感动而奋起。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更加)宜(应该)挹其高风[1]。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2]。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3]。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4],总(全部,皆)证真常[5]。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印施《极乐图》序)
[1]挹其高风:挹,这里同揖yī,作zuō揖。对它的高风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预补处:预,参加,加入。补处,一生补处的简称,菩萨阶位的最高位,即等觉位。因经此生的系缚即可补佛位处,故称一生补处。得预补处,即获得加入到一生补处之位。
[3] 群萌:这里指众生。萌,民。
[4]三乘五性: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性,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即一阐提,意译为信不具、断出世间善根之人)。
[5] 真常:真实常住,这里指不生不灭的佛果。
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念佛法门,以念止念,至于无念,即妄想离,而佛智现。即通过不断地念记佛的实相、观佛像、念佛名等,达到对现象界的忘记,对真理(佛)的记得。
印光大师开示: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与徐福贤女士书)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求其妥当,惟有持名。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奉行)实行也。缅甸一后生,念佛甚切,颇现净妙境界,自以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则难免著魔。今年四月间来信,所有境界,极其险恶。光与彼书,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净业社开示法语)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此)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继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至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复崇明黄玉如书)
观想本佛所开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彻底息灭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观,则甚危险。古今来著魔者,多坐(因,由于)此故。故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著魔也。今以马君一人有效,遂并从上祖师真实为人之语而疑,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舍此修彼。(复慧昭居士书)
以上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佛教修行有哪些
一、禅定修行 禅定修行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坐禅、行禅等多种形式。坐禅是通过静坐的方式,使身心达到一种平静、无杂念的状态,以便更好地领悟佛法。行禅则是在行走中保持禅定的状态,通过行走的实践来修行身心。二、戒律修行 戒律修行是佛教修行的基础,目的是约束行为、净化心灵。佛教徒需要遵守诸如五戒...

请问佛教修行里的”行般舟“是什么意思?
1. "行般舟"在佛教修行中指的是"般舟三昧",是一种特定的禅定修行方式。2. 般舟三昧又称常行三昧、般舟定、诸佛现前三昧、佛立三昧,要求修行者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七日至九十日,持续进行禅定,以期见到诸佛。3. 根据《般舟赞》的记载,修行般舟三昧通常以九十日为一个周期,期间除了进食外,修行...

修行的佛教修行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

佛教的修行是什么?
说到修佛学佛修行,很多人认为,找个清静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红尘才可修,或者搞个闭关、出家才能修,却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

佛教怎么修行人的下辈子人的转身是什么
佛教的佛法修行,是修行人通修行,来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痛苦,进而明心见性,出离六道轮回苦,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佛果。佛法修目标是出离三界苦,不再在六道轮回。也就是说,没有下辈子。只有在六道轮回中的人,才在六道中辗转受生,有上辈子下辈子。如果修行人修的不圆满,没有出离六道,也会随其善业...

佛教五道十地的分别是什么?
佛教五道十地是佛教修行阶次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五道指的是修行者从凡夫到成佛所要经历的五个阶段,而十地则是菩萨修行过程中的十个层次。五道包括:1. 资生道:这是修行的起点,指的是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众生主要通过积累财富、名声和地位等外在资源来追求幸福...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

佛教中修行者的阶层、次第以及所得到的受用。
十住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十心住: (1)初发心住:谓有善根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于空性之位;(2)持地...

佛教的六度万行是什么?
万行就是“修行的行门多”,万行是指对六度的实践。六度万行是修行成佛的必要途径,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完成这六种功德,去除业障,就能够成佛。六度也称为“六波罗蜜”,是指六种修成功德的方法。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到彼岸。六度就是六种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彼岸”就是清净的世界。六度:...

佛教前期应如何修行
1. 学佛首先是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好人,一个明白人。儒家主张“止于至善”,而佛教将这一理念完美体现。2. 儒家和佛教提供了达到“至善”的方法,两者在精神和内容上非常相似。儒家通过“三纲、八目”来教学,而佛教则通过“四弘、六度”。3. 修行首要的是发愿,儒家强调立志,立志成为圣贤,成就伟大...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教里面的修行 -
歧砌金双: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自己的错误的语言(口业或语业)、行为(身业)和思想意识(意业),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六根无染

山东省15728606632: 何谓佛教修行? -
歧砌金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们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破邪显正,去妄存真....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教中有哪些修行功课 -
歧砌金双: 佛教中修行功课,要根据个人修什么法门,依此宗门师父所教授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每个法门的修行功课都不尽相同.基本上,小乘修四圣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万行.大体上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家的修行方式有那些?? -
歧砌金双: 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四大皆空不是你这么理解的,四大皆空是说四大组成的东西,没必要拼死执着.如人的身体,由父母的精血为基础,四大组成.但是这个身体是无法恒久的,百年之后必然回归自然.人固执于这个组成的身体,并且给自己带来种种寝食难安的烦恼.常说借假修真,就是以这个四大和合的假身修出真身.道家说炉鼎也是这个道理.二楼的对于净土修行并不了解,净土修行讲究“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的理解明显是形而上学.你的话明显误解着带业往生.难道欠人钱,念念佛就可以不还别人钱吗?欠下的因缘必须了解,释迦摩尼当初欠人因缘也要以头颅相还,何况我们!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教怎样修行才能涅槃 -
歧砌金双: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法的修行内容有哪些 -
歧砌金双: 众生的本性都是佛,见性即可成佛.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过程才是真修行.去除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是修行,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是修行,离一切相是大修行.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家修行都有什么境界,都有修什么 -
歧砌金双: 地狱、恶鬼、人、阿修罗、天道、阿罗汉、菩萨、如来.修到天道非想非非想天以上才能出六道轮回成为圣者.

山东省15728606632: 佛教修行的六度是什么? -
歧砌金双: 我们经常在佛教书籍中看到菩萨修“六度万行”,方能成正觉.这个“六度”在佛教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乎整个修行的成败.“六度万行”,就是指无量修持法门,皆可纳于“六度”的修行之中.“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翻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