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修行者的阶层、次第以及所得到的受用。

作者&投稿:励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当行者获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识精圆明之心,始得开悟空性。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进入菩萨行之金刚十地了。在大乘始教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为资粮位;得须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后才能入菩萨道金刚十地之位阶。

1.十信: 

有得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住位。十信者为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信心;此十种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

(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道业;(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进心:闻思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4)定心:能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业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2.十住: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行位。十住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十心住: 

(1)初发心住:谓有善根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于空性之位;(2)持地住:谓常随空心,从八万四千法门中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持履为地,故称之;(3)修行住:谓发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4)生贵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5)方便具足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6)正心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智同;(7)不退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处,心常行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长;(8)童真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9)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10)灌顶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

(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十住中灌顶住菩萨所成就十智为:

(1)随心回转---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2)晖光照觉---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3)愿等住持---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4)自在普入---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智;(5)至处皆严---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6)知心---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7)知心所行之境----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8)知根海---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9)授法之智--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10)灭惑成德---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3.十行: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行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回向位。十行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十行: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忍辱,离瞋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4)无尽行(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6)善现行:知无有法,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7)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法无所着;(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9)善法行:得四无碍智、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4.十回向: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回向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四加行位。十回向者系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系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事(随顺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3)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5)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8)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5.四加行心: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时,即能入菩萨金刚十地位。即方便加行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再进而修四加行心,增加功力进修之位,此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得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后,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此四加行心是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     

暖位或称暖法:

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圣谛及修十六观行,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十六观行者即四圣谛苦、集、灭、道各有四种行相,合成十六行相。如观苦圣谛有四相,(1)非常,待缘而成故,缘灭法灭;(2)苦,逼迫性故,令受生苦;(3)空,违我所见故,能空则无碍;(4)非我,违我见故,诸法无我;

集圣谛亦有四相:(1)因,其理如种子,有因必有果;(2)集,同于显现之理,无明所集;(3)生,能令续起,执取妄缘;(4)缘,能令成办,缘生业报。       

灭圣谛亦有四相:(1)灭,诸蕴尽故,自然性应缘;(2)静,三火息故,诸法不执;(3)妙,众患无故,空不黏着;(4)离,脱众灾故,远离生灭法。     

道圣谛亦有四相:(1)道,通行义故,无有烦忧;(2)如,契正理故,真性如如;(3)行,正趣向故,真如应缘;(4)出,能永超故,出三界。

顶位或称顶法:

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圣谛、十六行相,得入顶位。修至此位,即使退堕至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忍位或称忍法:     

为确认四圣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1)下忍位,修四圣谛十六行相;(2)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1)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2)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3)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意黄门,即男无生殖器者)、半择迦(男根不完整者)、二形(即阴阳人);(4)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得须陀洹果,七还人间及不再来),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谓不生见惑。;(6)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恶趣),则共为六种不生。

世第一法位或称世第一法:

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智,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6.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得进入菩萨金刚干慧等位。则能得三乘共十地金刚菩萨地,此称为金刚干慧等十地。金刚干慧地,乃至佛之十地,即谓菩萨能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地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所得之智慧:(1)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2)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着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3)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圣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4)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5)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思惑(又称修惑)九

九种烦恼一分之位,九种烦恼为贪、瞋、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断欲界思惑即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6)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7)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漏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8)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圣众,十二因缘观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十二因缘往前回观,则能灭无始无明得解脱;(9)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菩萨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十地者一为欢喜地,二为离垢地,三为发光地,四为焰慧地,五为难胜地,六为现前地,七为远行地,八为不动地,九为善慧地,十为法云地等十;(10)佛地,指如来地十位阶,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大乘同性经》云,如来地有十;一、为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二、为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为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为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为火轮威藏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为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为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为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为毘卢遮那智海藏地。


忍者是怎么修炼的?与传统佛教方式一样的吗?
此外密宗认为人的身体有许多奥秘和潜能,只要通过密宗法门的不懈努力就能使修行者发挥全部潜力,让身体与宇宙沟通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这和忍者追求的极限体术不谋而合。密宗视大日如来为万物之主,极力推崇传承、真言和密咒。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漫画中经常可以见到忍者做出许多古怪的手势,那便是在表述...

佛教开山祖师是谁
婆罗门教还主张婆罗门种姓至上,为社会各阶层规定了永世不可改变的职责。5. 公元前5至6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中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的财富和权力增长。他们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不满,该制度也因婆罗门种姓的专横和腐化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感。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批评...

锡克教有什么守则?
锡克教是由印度教虔诚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受到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影响。认为神是独一的神,是真理,是造物主。神无形无像,无所不在。锡克教继承婆罗门教的轮回说,提倡修行,反对祭司制度,禁止崇拜偶像。该教否认印度教关于种姓观念,认为人在神的面前都是平等的,种姓分立和歧视妇女都是违背神的意志。...

《她在红尘外》:作为女性要如何才能不惧怕走这红尘一遭?
但实际上世俗并没有依照此而平等对待所有修行人,或者应该说在所有宗派中将女性和男性区别化了,使得无形中男众就处于领导阶层,而若是女众想要获得认可,这一路就需要经历各种困境和麻烦,而这也是许晓去写《她在红尘外》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她想去了解女修行者经历了什么而走上了这条路,以及她们是如何坚持走下去的...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净宗体现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开放精神,对在家信众修行尤显适宜。即尘劳而佛事,转世俗为道场,端赖念佛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圆成吾人幸福美满的人生。《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中,多有居家修行者,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中,世法不碍佛法。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

乌金多杰是什么意思?
乌金多杰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佛教神灵之一,也被称为“达摩多杰”、“达摩大师”等。乌金多杰是教义、修行和行为的化身,被视为佛教修行者的榜样,能够帮助信徒克服内心的贪婪、嫉妒、恐惧等烦恼,践行佛陀的教义,达到涅槃境界。据说乌金多杰起源于印度,(八世纪党项人)松赞干布在统一藏区后,成为...

佛教中有什么佛?
4. 罗汉:在佛教中,修行者通过不同的修行阶段可以达到不同的成就,每个阶段称为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最高的成就,意味着修行者达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获得这一果位的人被称为阿罗汉或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之上是菩萨,最高位是佛。罗汉的任务是在人间居住,保护佛教并弘扬佛法。5. 四大天王:...

修行很好的法师轮回转世后命运如何
2. 例如,唐代的高僧窥基法师就选择了位极人臣的父母投胎,这显示了法师转世时有能力选择高尚的出身。3. 然而,并非所有修行者都会选择显赫的身份,有些法师可能会选择体验不同阶层的生活,包括强盗、土匪或妓女等,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引导这些人走向正道。4. 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中,...

藏传佛教“活佛”死后多采用什么方式安葬
首先要澄清一点的是,藏传佛教的修行者不叫活佛。活佛使我们汉地对他们的称呼,在藏传佛教中对他们的称呼是转世的修行者,也叫做人中宝。这些大修行者圆寂后多数也是采用火化的。按佛教的律制,死后是要火化的,所以藏传佛教的高僧们也不例外。天葬。 天葬是藏民族特有的丧葬方式。藏族天葬习俗已有上千年...

我国古代不同阶层的饮茶习俗各是什么样
文士茶俗则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他们注重茶的品鉴和文化内涵,如品茶、观书、赋诗,如明代文征明的《品茶图》所描绘的文人生活。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享受和精神寄托。僧道茶俗则将茶融入了宗教修行,茶不仅是修行者的养生工具,还是领悟佛法的途径。如唐代李商隐的诗歌中,描绘了道士以茶伴棋的...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修行佛法的次第、层次是怎样的? -
虞闻瑞呋: 佛教各个宗门修行佛法的次第、层次都不是一样的,要根据你所修行的法门,来回答你.如果你没有正式修行哪个法门,可以到寺庙请出家师指导你修学佛法.到时你所修的法门和修行佛法的次第、层次,师父都会告诉你的,也就没必要盲目打听了.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佛教中的等级怎么分配?
虞闻瑞呋: 你所问的佛教中的等级问题涉及到佛教中的修证次第 和证果等问题.简答如下: “佛的境界佛陀,又名世尊,他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 的这个时空里,他是真正能够完全了...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佛教中的等级分类?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为何分类? -
虞闻瑞呋: 不知你所说的是指什么等级?若是修行所证果的等级,则分大小乘及藏通别圆之判教不同,而有差异!虽有名相差别,而皆是以修行断惑而分别.断惑越多,所证越高.其实,佛法修行无他,只是令人断除烦恼迷惑,回复本具佛性而已! 声闻乘...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佛教中的等级怎么分配?列如头陀,罗汉,菩萨,佛等
虞闻瑞呋: 佛教中不讲等级,但有果位!如硬分等级就分佛和众生好了.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佛经上的次第的解释 -
虞闻瑞呋: 整个佛的三藏十二部经里边修行最重要的三个要点——三主要道.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三点,就谈不上修行;如果我们把这三点它抓住了,按着这个方法去做的话,不但是修行上路了,就是成佛,也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第一个是出离心.我们修行...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请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及阶级实质 -
虞闻瑞呋: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诸佛教.“是诸佛教”这个就说的很清楚了,是所以佛都这样教导的.里面“自净其意”千万不要漏掉.一切贤圣的差异就在这个关键的自净其意上了.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佛法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分别是什么 -
虞闻瑞呋: ZT生起次第不仅要从上师跟前得到灌顶授权,还要先经由上师讲解其内容如何修持,了解之后才开始逐步修持. 所谓生起次第的认识,先要从我们在不断的轮回之中的三种状态去理解: (一)生的状态.(二)死的状态.(三)中有的状态(...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道教与佛教修行次第? -
虞闻瑞呋: 佛菩萨的四十二个修行次第,总的一句话,就是度化众生看随着自己的思维能力能修哪个法门就修哪个法门,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认准了就修当心精进,不能有杂心就能悟道世界的自然的发展的理性的东西,这样就成佛,觉了就是佛.这里不能细说,请自己好好看些佛经就明白了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修行佛法的过程是怎样一个次第? -
虞闻瑞呋: 由听闻佛法而思惟佛法,由思惟佛法而明理而行,这是学习佛法的次第.学佛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的真义.学佛的第二个步骤,是思惟佛法,依了义经典.佛陀的教法本来是圆满的、究竟的、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学佛的第三个步骤,是明理而行.由听闻佛法而思惟佛法,由思惟佛法而明理而行,这是学习佛法的次第.

东乡族自治县15346542033: 谁知道大乘佛教中的佛境界划分 -
虞闻瑞呋: 【佛法 就是 世间法.】 鄙人斗胆列举工作中的例子: 即爱岗又敬业的境界. 只爱岗不敬业的境界. 不爱岗不敬业的境界. 不爱岗但敬业的境界. 以上4种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就是做【生活禅】的佛、菩萨、阿罗汉等的境界和表现. 以上信息来自于东华禅寺的东华开示.开示的禅师是万行上师,他虽然是僧人,不是红尘中人,但是看了他的开示,对晚辈的帮助是:将他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红尘“文化”.看到这些正知正见之后,心得到了安、定,能指导生活禅的修行,足矣.感恩这位禅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