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中,到底是有多少颗将星被埋没了?

作者&投稿:迟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先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名将身败名裂,后又有郭子仪、张巡等人横空出世。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安史之乱的历史,就是一部群星闪耀的历史。

只不过由于这些群星的下场不同,所以他们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也不同,以至于我们现在只能记住郭子仪、张巡等寥寥数人而已。

张巡的事迹我曾专门写文章分析过,由于这段历史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安史叛军之所以无法南下,完全是张巡只手托天撑住大唐江山的结果。

可是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有硬伤的。

如果仅靠一座孤城就能把安史叛军阻止得无法南下,那未免也太神奇了。比如说,如果安史叛军在兵力上真的拥有绝对优势,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分兵呢?

事实上,史书在基本史实的记录上很少出错,但却隐藏了太多细节。

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仔细观看安史之乱期间的大唐版图,会发现有很多势力都站在了大唐政府一边,安史叛军始终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安史叛军其实很难有太大作为,只不过以张巡为首的少数人,把大多数势力的光芒给遮掩住了。

当时的中原战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部以南阳、襄阳为中心;中部以睢阳为中心;东部以彭城为中心。

在西部地区,安史叛军突破南阳,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屯兵于襄阳城下,再也无法向南前进一步。

在中部地区,安史叛军始终无法真正越过河南一线,因为他们受阻于张巡所防守的睢阳。

在东部地区,安史叛军也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不敢再继续向前了,因为大唐政府军的主力已经云集于彭城一线,安史叛军甚至不敢靠近。

正如我上周写安禄山夺取长安时所说:此时的安禄山看上去风光无限,可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继续扩大战果的空间。

安史叛军陷入这样被动的局面,肯定不可能是张巡一人之功。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还有许叔冀、贺兰进明类似的“火线将领”,他们与张巡所面临的情况并无太大区别,可他们在史书上的评价却比张巡差得多。

按照史书的说法,他们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拒绝救援大唐的孤胆英雄张巡。

可事实上,他们的评价之所以会低,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后来混得越来越差,以至于没人愿意替他们说话而已。

在西汉景帝朝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平乱。梁王刘武困守孤城,最后差点把宫女都派上城墙了,可见情势有多危急,但周亚夫却一再拒绝救援刘武,专心实施自己的战略意图。

后来,大家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没有人说周亚夫如何错误,因为牺牲一座城池,换取天下太平,这是件非常划算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很难说许叔冀、贺兰进明拒绝救援张巡就一定是错误的。如果这二人会像周亚夫那样成为功臣,他们自然有无数种说辞为自己开脱,而我们也很难说他们是在强词夺理。

事实上,哪怕以后世眼光来看,用睢阳这个坑把安史叛军吸引过去,唐军在外围玩包夹战术绝对是可行的。哪怕睢阳因此城破人亡,可围城的安史叛军也被唐军包了饺子,这怎么不对呢?

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可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周亚夫尚且敢把他当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许叔冀、贺兰进明为什么就不能故技重施,把张巡和睢阳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呢?

只要大家能认同我这个观点,自然就该明白一个道理: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些时间里,并不是某一位或某几位英雄孤身营救大唐,而是很多本该同样拥有英雄之名的人最终下场惨淡,被史书开除出了英雄的行列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许叔冀也就算了,像贺兰进明这样的人,在当时就从未立过什么功勋,哪配被称为巨星呢?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他就已经靠边站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贺兰进明从来都没有靠边站过,他只是受到一个临时空降至中原战场的高级文官节制,但这并不代表大唐中央政府认为他无能。

唐肃宗在位时,大太监鱼朝恩可以在河北战场节制郭子仪和李光弼,却从未有人说“大唐中央政府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无能”,怎么这种逻辑具体到贺兰进明身上时,就变了一副腔调呢?

大唐中央政府之所以会派出文官节制武将,不过是担心他们失控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贺兰进明等人后来的失势只是大唐中央政府削藩的结果。

大唐中央政府空降了一个高级文职官员到中原战场后不久,唐军就开始了大举反攻,并以一副摧枯拉朽的姿态全胜收场。

如果大反攻进行的稍微顺利一点、迅速一点,睢阳城就不会失守了。

甚至而言,睢阳城后来被攻破,主要是因为唐军大举反攻时,有一个指挥官依然行动迟缓所致。如果这个指挥官行动稍微迅速一点,睢阳城可能就不会沦陷了。

因为唐军反攻到睢阳城下时,睢阳城刚刚沦陷三天。因为类似的原因,那个在大反攻开始后,救援睢阳不及时的指挥官,被总指挥杀死了。

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张巡死前,唐军就开始了大举反攻。

张巡死前十多天,唐军就收复了长安城。张巡死后,仅仅十天,唐军就收复了洛阳城。

九月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癸卯,广平王收西京。十月癸丑,贼将尹子奇陷睢阳,害张巡、姚訚、许远……壬戌,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而且还有一种记载:睢阳城破前,唐军不但收复了长安城,连洛阳城也收复了。

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癸卯,复京师。庆绪奔于陕郡……壬子,复东京,庆绪奔于河北……癸丑,安庆绪陷睢阳,太守许远及张巡、郓州刺史姚訚、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皆死之。

更重要的是,张巡死后仅仅三天,唐军就兵临睢阳城下。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最终没能顶住七国叛军的攻势,最终城毁人亡。

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周亚夫大军却在刘武殉城的三日后神兵突降,杀了七国叛军一个落花流水,并最终平定了叛乱,史书会怎么说这件事呢?

睢阳城破、张巡被杀不就是这么个逻辑吗?

与许叔冀、贺兰进明相比,鲁炅、来瑱的争议相对小了很多。

史书在谈及安史叛军无法大举南下时,也会充分肯定鲁炅、来瑱的贡献。要知道,他们也都围绕某座城池,与叛军死缠滥打,让叛军无法南下的。

这两个人后来的地位之所以比张巡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多活了一段时间:他们后来都流露出军阀化的倾向,于是鲁炅畏罪自杀,来瑱被皇帝处死。

如果张巡活着,会是什么结局呢?

这个实在难说,因为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张巡也很难避免李光弼、仆固怀恩、鲁炅和来瑱的结局。毕竟军人集团越来越强大,独当一面的军方大佬通常都难免会蠢蠢欲动的。

总的来说,在那个军人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的多么忠于大唐帝国,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要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意思。

因为有一个问题,军方大佬永远也无法想明白,那就是皇帝一门心思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时,军方大佬应该怎么办呢?

卫道士告诉军方大佬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皇帝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军方大佬也得无条件的服从。

问题是,这种答案显然是不通人性的,一个人只要没有修炼到圣人那样的境界,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事实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军人力量越来越来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得多么忠于皇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乱臣贼子的影子。

而且表现在外,理由实在太充足了,因为从唐肃宗开始,哪个大唐皇帝不任由宦官、奸臣胡折腾呢?

总的来说,因为叛军大举进攻南线时(以攻克颖川、雍丘为标志),已是攻克长安半年后的事了。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江淮的防线其实已经很稳固了;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奢言南下刺穿江淮多少有些不现实了。

失去这种背景,张巡死守一座孤城,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张巡的战绩,我只是想说,当一段历史出现超级英雄时,常常会让这段历史变得越来越像故事段子。

因为超级英雄身上的光芒太强大,它会把周围的人都变成打酱油般的存在,甚至是丑角般的存在,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段历史就是超级英雄只手托天的结果。




安史之乱分明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 史思明到底是什么人
随着史思明的死亡,叛军失去了他们的支柱,安史之乱很快被平息,但藩镇的分裂局势开始,这成为唐代的噩梦。史思明不如安禄山出名的主要原因是,这次叛乱应该是安禄山,的混乱,而史思明只是在安禄山的基础上继续叛乱。人们不了解史思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安禄山是领袖,而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是,直到杨贵妃被杀,人们对后面的历史都...

常听闻安史之乱,其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又是如何平定下来的呢?_百度知 ...
安史之乱,之所以叫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大唐王朝引起的。这场战乱持续八年,把大唐王朝打成一锅粥,强大的大唐王朝由此开始衰落。这场战乱之所以能最终平定下来,靠的是大唐王朝中央军和藩镇军拼尽全力,以及回纥大军的全力支援。1、安史之乱的发生背景 安史之乱,某种...

常听闻安史之乱,其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又是如何平定下来的呢?_百度知...
安史之乱,源于唐玄宗时期的朝政腐败和皇权滥用。唐玄宗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导致朝中大臣权力斗争激烈。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趁机扩张势力,最终导致全国性的战乱。2.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 安禄山起兵反唐,一度占领洛阳,并自称大燕皇帝。唐朝中央政权在动荡中勉强维持,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战事...

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又是怎么平息的
安史之乱横跨八年之久,将繁华富庶的大唐拉入战争的火海之中,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生灵涂炭。而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更是危机四伏,这个曾经辉煌的朝代逐渐走向落幕。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杨玉环对安史之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安史之乱经过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公元757年,唐肃宗派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纥...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揭秘:安史之乱的叛军到底是不是异族军队?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过程中,由于唐王朝自身政治内卷的恶性循环,导致唐中央的不少汉族文官武将加入了叛军的行列,使叛军的势力大为增强。如陈希烈、张均、张拍、令狐潮等中央官员投降叛军后,“贼势大炽,西胁渭、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大量的唐朝官员与地方武装的加入,逐渐稀释了曾经非常...

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究竟和杨玉环有没有关系?_百度知 ...
那就是要处死杨贵妃,于是,在马嵬坡那个地方,唐玄宗忍痛赐死了杨贵妃。这就是这场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杨贵妃的死不仅是给了叛军一个交代,也激励了唐军的士气。从这个时候开始,唐军就开始大败燕军,最后赢了。杨贵妃是这场安史之乱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不过说到底,也终究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 (导致了唐朝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混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动荡。当叛军攻破长安城,掠夺百姓财物时,社会秩序彻底崩溃,百姓们四处逃窜,生灵涂炭。玄宗在叛军入城时选择逃亡,而在逃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杨玉环最终被残忍杀害。这不仅是唐朝政治失序的一个缩影,更是叛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创伤。面对叛乱,唐朝政府的...

安禄山造反是狼子野心还是被逼无奈?安史之乱的真相是什么?
由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不过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安禄山狼子野心想要造反,篡权夺位。但是如果能结合其他的史料记载,就会发现其实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安禄山为什么要反?只是因为他的野心吗?其实如果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安禄山的经历来看,或许会发现,其实这是安禄山唯一的选择了。

夏津县18928414686: 安史之乱期间,张巡他们是吃了30000个人吗? -
撒律博静: 在人类的历史上人吃人的事情肯定是发生过的,张巡在及其艰难的情况下,为了守住城保卫国家,根据很多的历史记载也极有可能真的是发生了吃人守成的事情.至于数目那当然是没有办法确定的. 《唐书·忠义传》载:“张巡守睢阳城,尹子...

夏津县18928414686: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哪两位? -
撒律博静: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郭子仪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其实在安史之乱中,除了这两名大将之外,也有很多人在平乱之中做出了贡献,虽然被历史掩埋,但是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夏津县18928414686: 安史之乱的历史 -
撒律博静: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

夏津县18928414686: 在安史之乱中,哪一场战役最残酷? -
撒律博静: 血战睢阳最激烈,想我张巡以区区数千兵马,坚守睢阳10个月,杀敌将300人,灭敌军12万.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又亲杀自己的爱妾给将士分食;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

夏津县18928414686: 安史之乱的原因 -
撒律博静: 安史之乱从755年至763年,历时八载,可谓是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危难,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八年后,乱虽平,可战乱带来的一切已然难以掩盖.加之安禄山,史思明旧部又潘镇割距,使唐皇帝难以中央集权,手握兵权,再也不复当初四...

夏津县18928414686: 唐天宝战争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撒律博静: 唐玄宗天宝末年发生并经历了八个年头(公元755年——763年)三代帝王(玄宗、肃宗、代宗)的安史之乱,既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盛唐诗歌诗风的一个转型期.社会由一个富庶安康的年代,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歌也...

夏津县18928414686: 安史之乱伤亡人数有多少 -
撒律博静: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唐朝取胜,但盛唐风光一去不回,社会民不聊生,经济遭到重大破坏.关于安禄山为什么发动安史之乱,有人讲矛头直指杨贵妃.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史之乱伤亡人数,希望你喜欢. 安史之乱伤亡人数以前对于安史之...

夏津县18928414686: 春行即兴 李华 这首诗的每一句重点字的解释,写作背景,思想感情!把这首诗整体讲一下 -
撒律博静: 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凄美孤寂,叹惋深沉.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夏津县18928414686: 精通古典文学的请进! -
撒律博静: <情史> 明代 冯梦龙<痛史> 清 吴趼人著<隋唐演义> 清 褚人获<今古奇观> 明 抱瓮老人<八仙得道> 清 无垢道人<女仙外史> 清 吕熊<济公全传> 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