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素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啊?~

虚用,无所指,无实际意义.如:久而久之.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

拓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

之:语末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 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 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义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参考资料之(字词)_百度百科



“处处志之”中“之”是句末助词,起着补全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的意思。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到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这句话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全句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全句的含义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释义】:之:语末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简单就是:音节助词,不译

语末助词,不译意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之:语末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 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处处志之”是一句文言文表达,其中,“处处”意为每一处、到处;“志之”则表示记载或标注。因此,“处处志之”可以理解为到处都进行标记或记录。而其中的“之”字起到助词的作用,表明一种位置或状态的存在。在这里,“之”字用于地点名词之后,有指代作用,相当于说在某个地方进行了标注或记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意思?
既:已经。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处处做了记号 既:已经。其:代词,他的,指渔夫。 便:就。 扶:沿着。 志:名词或用作动词,做记号。我们才学的!!!

“处处志之”中“之”的意思是什么?
“处处志之”中“之”是句末助词,起着补全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的意思。“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到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这句话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全句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全句的含义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啊???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

处处志之的之什么意思?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处处志之的之虚词解释
中具答之的“之”:进入桃花源的人 处处志之的“之”:无义,辅助词。 欲穷其林的“其”:桃花源 其中往来种作的“其”:桃花源洞里 得其船的“其”:他的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之的之字的意思
二、“之”作助词 例如:忘路之远近: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主谓间之,常不译 例如:《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倒装标志 “ 有何陋?”例如: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句尾语气助词,凑音节,不译 三、之做动词,意为“往、前往,到,去”例如:1、吾欲之南海,何如...

处处志之的之什么意思 处处志之的之解释
1、处处志之的之释义:句末语气助词。2、出处:《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3、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啊??? -
天蕊重组: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处处志之解释一般来说是指,志作动词即做标志或做标识的意思,之在大多数版本中都没有注解,一般理解为句末语气助词. 但我觉得“之”是指前一句的“路” 到处留下标记来指路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什么意思 -
天蕊重组: 刚才以为是代词.左右品味,又觉不对.感觉是助词更符合些.如果没有前文,第一眼看来就觉得是代词.看前文,这里没有之字什么事儿,没有必要重新交代在“桃花源”到处做标记....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之的之字的意思 -
天蕊重组: 语气助词,无意义 “之”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常放在动词后,意为“他,它,他们,这,这些,此,这件事”. 例如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这样,这些 二、“之”作助词 1. 例如:忘路之远近: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 主谓间之,常不译 3. 例如:《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倒装标志 “ 有何陋?” 4. 例如: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句尾语气助词,凑音节,不译 三、之做动词,意为“往、前往,到,去” 例如: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
天蕊重组: 之:语末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谢谢啦!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中的“处处志之“的”之”是啥意思?快一点 -
天蕊重组:[答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中的“处处志之“的”之”是啥意思?快一点 承该幕雁所爬恭夜永制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处处志之的之什么意思 -
天蕊重组: .“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之”无明确含义,《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桃花源记中 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
天蕊重组: 之、无意义 只是结构助词而已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桃花园记 的“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
天蕊重组: 志之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大意是(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做记号. 呵呵 志是动词,做.之是代指记号的意思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1、《桃花源记》“处处志之”的“之”是什么意思?“仿佛若有光”怎么翻译?2、杜甫的“三别”分别是什么? -
天蕊重组:[答案] 之: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三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lí).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科尔沁右翼中旗13723851725: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中的“之”指什么? -
天蕊重组: 辅助词,押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