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出家师父的袈裟有分等级的吗? 我看见一些里面穿黄色,外面红色,一些里面黄色,外面黑色,一些整个

作者&投稿:鱼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一共有多少个佛?~

法身佛无相,唯一
一切诸佛乃至一切众生,山河大地等,世间空间,皆法身之变现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

以众生烦恼无量,故化身佛亦无量。

本无排名先后,应众生机缘故而有先后出世,涅盘


附录1:
《贤劫千佛名经》
http://www.enweiculture.com/Culture/dsptext.asp?lmdm=0202040102&wddm=0014&file=20023402020401020014.htm

释迦牟尼佛为此贤劫(中劫)第4位出世的佛
弥勒佛将在下一小劫人寿84000岁时出世,为贤劫第5位佛

此贤劫最后一佛为楼至佛
楼至佛于因地菩萨位时,发愿发愿护持他的999为兄长(贤劫前999佛)先成佛他现在化身为韦驮护法。

附录2
88佛
http://post.baidu.com/f?kz=92915875

=======
以上仅供参考
zhuao1997
=======

佛教中一共有9位佛。
分别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历史派别
原始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曾发生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南传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现代中国南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参见傣族佛教。
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亦称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扩展资料

汉传八宗

禅宗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于少室山阴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义帝为佛陀禅师修建,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历代屡次重修。禅宗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题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匡救寺,位于河北成安县,禅宗二祖慧可说法之处,相传达摩曾在此为二祖说法。
山谷寺,又称乾元寺、三祖寺。位于二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寺庙有僧璨大师塔。
真觉寺,又称东山寺,位于湖北黄梅东北二单的冯茂山上。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于此。
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供于六祖殿内。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修习方法,禅宗以“禅”概括佛教的修行实践,“静虑”。禅原本是佛教普遍奉行的一种故而得名。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

天台宗
祖庭——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

三论宗
祖庭——陕西西安户县草堂寺、江苏省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

法相宗
(慈恩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

华严宗
(贤首宗)祖庭——陕西西安长安区的华严寺

律宗
(南山宗)祖庭——陕西西安净业寺

密宗
(真言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

净土宗
(莲宗)祖庭——陕西西安的香积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分类
  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
  简介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详细资料
  颜色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而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印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褪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衣体
  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财。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二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列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此等皆以作一重为法,然若财体细薄时,亦允作数重,称为重法。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异于俗。故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佉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紬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制法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割截系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依之,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三衣虽皆以割截为法,若财少难办时,亦允许以外叶揲于不割截、
  无田相之缦衣上,称为揲叶。又安陀会之一种,
  特允许叠作叶,称为摺叶。
  缝法可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二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絇,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关于絇、纽之位置,亦有不同之说法,就材料
  亦有异说,后世以象牙作圆镮,称镮,或哲那环,代替絇(钩)而置于胸前。
  披着法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着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翻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功德异称
  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悲华经卷八、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六载,佛之袈裟能成就五圣功德。袈裟复有种种异称,如福田衣,即表法衣之田弘四利益,增三善心,养法身慧命之意。以三种坏色为衣,令贪心不起,称离尘服;入道者身被此服,则烦恼折落,称消瘦衣;借喻体净无垢类芙蕖,称莲华服;三色相间共成一衣,故称间色衣。以上四者系出自金刚般若疏卷二。又袈裟被挂于身,其模样有如庄严之法幢,称胜幢衣;不为外道所破坏,而称降邪衣;不为众邪所倾,故又称幢相衣、解脱幢相衣。此外复有功德衣、无垢衣、无相衣、无上衣、解脱服、道服、出世服、慈悲衣、忍辱衣、忍铠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等之称。
  演变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含义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第一:印度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着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第三: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于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摩诃僧只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着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纲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总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纲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佛制也有一些规定。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有“驱磨、古贝、句奈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材料。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第七种材料。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麻、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里尸体用过的布块,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制方法,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于这一因缘,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钮,以便系牢袈裟。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着,必须绕身三匝。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随穿一件、两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又五分律说:“佛言:若出村入村,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暗波提夫人,献给佛的“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着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叠,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咒”。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有关于“袈裟”的傅统规则。佛教东来以后,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袈裟”: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越浮华;着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又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地藏十轮经说:“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云:“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着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经说:“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岂是寻常可比?不怪清主顺治皇帝赞欢它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供养袈裟的好处
话语不通,什么叫供养袈裟,袈裟不需要你供养,供养是针对所使用的人,如说:供养比丘师父袈裟。袈裟属于衣物,作为佛弟子,对出家人行衣物、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本是份内之事,不求功德,而功德无量。如果为求功德而行布施,功德就打了折扣。好处是增加自己的福德,接续法缘。

佛教里的海清是代表什么意思
“海青”是僧衣,算是除了“袈裟”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

中国各大寺院出家要求是什么?待遇如何?
出家者著好袈裟即行礼佛,绕坛三匝,说自庆偈: "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最后礼谢大众及二师,在下坐,受六亲庆贺。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

缦衣与海青有什么区别?
1、穿着人群上的区别 (1)缦衣是受过五戒或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以及出家沙弥所穿,不受戒的在家居士不能搭缦衣;(2)海青则不受戒也可以穿。2、制作方式上的区别 (1)缦衣要用一大块整幅布料不割截制成,最多用两块布缝制而成;(2)海青则对布料的块数没有规定。3、布料颜色上的区别 (1)...

请教诸位师兄弟 袈裟该怎么穿 ?
只搭左肩.空出右肩.我也有袈裟.另外.受过菩萨戒的居士.是必须有袈裟的.如果没有.本身就是犯戒.与在家或出家无关.而并不是只有出家人才有袈裟.但在家人的袈裟.与出家人的袈裟.有细节的不同.内部人都知道哪里不同.另外.没有受戒的人.不许披袈裟. 皈依了也不行....

原来净空邪师是被僧团“摈出”的呀,难怪他总说“没有
不知海外怎么样,大陆现在有的叫“二宝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在这个时代皈依二宝,最后你是一宝都没有,那你自己就成了一个活宝。所以对出家师父的恭敬心没有,你就得不到修行佛法的作用。 这个时代的僧团,无论他怎样,他穿上了这套袈裟,这是三世诸佛解脱的幢相,他能...

怎样去供养寺院的僧人
一、财供养:根据《増一阿含经》中佛的开示,在家人宜以四件事供养出家僧人,即衣被、饮食、卧具、医药。1、衣被:“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条及九条,中品七条,下品五条。“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体,御寒暑,严肃威仪,以成道业,是以供养佛僧也;2、饮食:饮即种种...

说出家师父过失有什么果报
极重的罪业受完后,还有余报,生人道中,五百世生盲无目,贫穷下贱,丧失财宝,滋生艰难。不亚于地狱果报一千八百万年。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出家人是圣贤标相,说出家人的过失,等于是说佛的过失。打骂出家人,等于是打骂佛。《月藏经》:若有为我法, 归依而剃头,身著袈裟衣,...

梦见穿红色袈裟的出家师父给他送佛像?
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梦见袈裟,暗示梦者与佛有缘,只要肯潜心修佛,行善积德,必定能够踏上证悟之道。梦见佛,是成功和获利的祥兆,象征着人间的功名富贵。梦见新塑佛像。大吉。

读《袈裟下千年的承诺》有感
曾几何时,面对镜子里,衣着袈裟,脚着僧鞋,不禁地要说:“这就是今世的宿世因缘”。师父,不知道您是因为什么因缘而选择这条路,也很难想象您是鼓起了多大勇气离开家人与朋友,义无反顾地踏进佛门,从此,青灯古佛为伴,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为了心中愿望,不断地实践着自己的承诺。师父,有时候...

通海县18898373824: 一直有个疑惑,不同级别的和尚师父穿不同的袈裟吗? -
郴所哌能: 袈裟有三个等级的,分别代表受过的三种级别的戒律.受了大戒的和尚,均可以穿这三种袈裟.不同时节(法会),穿不一样的袈裟.一般每个寺庙里,只有主持一人,做法事的时候,可以穿红色的袈裟,其他人穿咖啡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袈裟里面,穿得那个大袖子的衣服叫做海清,有黄色的,黑色的,咖啡色的,等等,有些寺庙是主持穿黄色的,其他穿咖啡的,有些是全部穿黄色的.规定不一样的. 僧众所穿衣物,袜帽,鞋子,处处表法,无级别之论. 例如罗汉鞋有六个洞,寓意低头看破六尘之虚,远离染浊,念念护持清净意. 而我们总在颜色,花纹,做工,材质上分别,自然处处有高下.南无阿弥陀佛!

通海县18898373824: 佛教服装里的曼衣 三衣 五衣 七衣 忏衣 七忏衣分别是什么级别的教徒撘的呢 -
郴所哌能: 大体分 出家 在家两类. 在家人只可以穿 缦衣 就是没有条纹的 衣 你看和尚的衣服 不是一条一条的格子嘛...按条子来分 就有 五条 七条 九条 二十五条. 缦衣又叫礼忏衣,是没有条纹的. 有格子的 像稻田一样的 叫福田衣. 众生供养 就得福 所以叫福田衣. 按受持的戒律来分在家出家, 在家人持五戒 可以搭缦衣 有条纹的 必须是出家人. 颜色也有要求. 在家人知道这些 也没什么意思...

通海县18898373824: 请问佛教寺庙中僧人的级别怎么区别 -
郴所哌能: 在寺院,所谓级别,也就是管理的方便等而已.原则上是没有级别的,只有等级差异.在佛法一切众生都是平等,何况出家“人”之间.但是,出家人,也是人,也许里面有的人会介意级别.佛法出家人与我们在家人不一样,有很严格的戒律...

通海县18898373824: 出家人和居士怎么分? -
郴所哌能: 外表特明显.出家人剃头,在家人带发.但也有的在家人剃头,那是个人生活习惯,不是戒律规定,另当别论.出家人穿出家服,在家人穿白衣.(白衣是佛教术语,就是老百姓的衣服).但有一种居士服,外表与出家服差不多.(我也有一套居士服).在诵经拜忏的时候,要搭袈裟.出家人的袈裟,是条衣,在家人的袈裟,是幔衣.(我的袈裟就是幔衣).还有最重要的,是戒律不一样.懂戒律的人,一看就知道差别.不懂的看不出来.但也有的破戒僧,根本无视戒律,那另当别论.

通海县18898373824: 佛装哪里有售?就是佛人穿的衣服.哪里有卖,多少钱一身? -
郴所哌能: 如果是庄严佛像的,,可以,淘宝:佛衣,佛袍!,,如果是学佛的人,穿的衣服..那就,,淘宝:海青!,居士服!

通海县18898373824: 佛教“四大皆空”,但是为什么仍分等级? -
郴所哌能: 四大皆空是理论上的指导,是总纲.但人的根基却千差万别,不可能都修一样的法.这个等级不是佛分的,而是众生自己自然而然形成的,佛只好对不同层次的人讲不同的法.正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通海县18898373824: 佛教有几位师傅穿金蓝驾裟 -
郴所哌能: '锦襕袈裟'是佛门七宝而成的外衣,也是饰物.是归敬、礼信、福田的表法.不是僧阶司职的代表,更不是配发的福利必需品.也就是说谁也没有. 锦襕袈裟只是供僧的心.硬要有的话,那就是人人都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玄奘大法师

通海县18898373824: 出家人的辈分是不是不按年龄按出家时间 -
郴所哌能: 出家人辈分和座次排列是不同的.辈分是依师父所传承的字派源流.座次是依受具足戒先后、及戒腊长短.

通海县18898373824: 师父寺院马上要传三坛大戒了,他的袈裟都很破旧了,作为引礼师会影响发相的,今天给师父供养了袈裟和卧具 -
郴所哌能: 要看你的发心,你如果要供养师父最好事先就跟师父发个愿,比如弟子想供养师父袈裟和卧具,师父您的衣号是多大的?这样师父是有心理准备接收的, 你突然给师父送去袈裟和卧具,师父还以为你是代买的. 你现在再去送袈裟 1、顶礼虔诚跪送. 2、要说清楚供养袈裟和卧具的善举发心. 3、你不要去限定师父什么时候穿你供养的袈裟和卧具,给师父压力(当然随喜赞叹你的发心) 结论;师父是慈悲的,只要你如理如法的供养,师父会如你愿的

通海县18898373824: 佛教居士在寺院长住两个月穿两个月僧衣僧服会怎样 -
郴所哌能: 这一点分如下几种情况:. 1.如果穿的是海青是可以的,居士在寺院早课晚课以及法会上穿海青,符合佛教仪轨.. 2.如果是僧人特有的袈裟(缦衣)就不能随便穿,菩萨戒居士在寺院法会上可以穿,法会结束后脱下.还有寺院僧人专用颜色的海青,比如黄色的海青是僧人专用,居士就不能穿.故意穿有罪过,如果无心穿错,忏悔就可以. 3.如果衣服本来就是出家人的,自己未经允许拿来穿,罪过极大.这要慎重. 4.特殊情况,,比如居士在寺院短期出家,经寺院允许,可以穿僧服. 以上四点,您可能问的就是第一点.在寺院法会上穿海青,没问题的.在寺院,如果你穿错,应该会有人帮助您告诉您的.这里所说仅供参考,具体的穿着规矩,请向寺院师父请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