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论证方法及例子

作者&投稿:毋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用列举论证的方法(1)事例: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以身作则,可...

齐桓晋文之事
02、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用列举论证的方法(1)事例: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以身作则,...

齐桓晋文之事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7、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为喻,说明行王道之易。8、以“力不足”为喻,说明王道之易行。9、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与“折树枝”为喻,说明王道之易行。10、以“缘木求鱼”为喻,说明治国方法之错误。11、以“欲入南海而贷舆马者”为喻,说明齐宣王不善于用人。12、以“筑武扬栗”为...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谓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

文言文常见说理方法
1.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

《齐桓晋文之事》运用哪些论证方法
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

孟子如何运用破立相结合的方法确立观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实际上是一篇政论文。它没有采用一般政论文逻辑论证方法,而是通过人物对话阐明论旨。由于通过问答形式表现论说过程,有一定的情节和戏剧性,人物性格与神情也跃然纸上,因而本篇比一般政论文更富有文学性。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善于...

文言文的说理思路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述 2.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王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问所谓后必有灾“可得闻与”?孟子都未直接回答,而是避开话头,由他另起话题,反问对方,再转弯摸角地引入原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善于回避和转移话题,是孟子在论辩中惯用的战术,也是聪敏善辩之人为控制局面、驾驭对方、避其...

怎么写有关读书的议论文的提纲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论说治世时则有一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用背背东西、用头顶着东西步履沉重地赶路了,这说明什么呢?这就比说“生活富裕”、“民风淳朴”要形象得多。记得上海有一年选“上海小姐”,最后一轮仅剩下两位选手,得分一样,因而加试一题...

石性15313942577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西秀区天晴回答: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石性15313942577问: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
西秀区天晴回答: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3、发政施仁是为王道也 达到最终推行自己儒家思想的目的了

石性15313942577问: 以<齐恒晋文之事章>为例,说明孟子的"长于譬喻" -
西秀区天晴回答: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石性15313942577问: 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举了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关于 挟泰山 的那一段 -
西秀区天晴回答: “以羊易牛”,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石性15313942577问: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西秀区天晴回答: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石性15313942577问: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节选自《齐桓... -
西秀区天晴回答:[答案] 【小题1】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很容易治理.(1分)【小题2】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1分,回答喻证也可).能用文段中的例子来说明喻证法即可得3分.示例1:用“挟太山以超北海” 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为长者...

石性15313942577问: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
西秀区天晴回答: 由小及大. 先说:不忍其觳觫 再说: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得出:是乃仁术也

石性15313942577问: "齐桓晋文之事"游说技巧的大总结 -
西秀区天晴回答: 孟子游说技巧: 1. 因势利导:孟子明白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而是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说明事理 2. 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逐步解说,使宣王明白「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能」与「不为」、「推恩」的道理 3. 善用比喻:运用比喻把哲理形象化,如用「察秋毫之末」、「见舆薪」来说明视力的效果 4. 模拟推理:用相似之事例来推论,如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 5. 正反对比:如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 善用例证:运用语/事/设例加强说服力,如以羊易牛之

石性15313942577问: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西秀区天晴回答: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

石性15313942577问: 齐桓晋文公之事 原文 -
西秀区天晴回答: 《齐桓晋文公之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