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自身感悟

作者&投稿:善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意思?
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这是描写道的本质与道的作用的,“无”就是道的本体,道在天地为开辟之前就已经有了。因为道最擅长的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才创出了天地,这就是“有”。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他就像是世间万物的母亲一样伟大。这一句源自西周李耳《道德经》。原...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道经》37章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什么意思
翻译:善于立法者自己就被禁锢在法律的规范之内拔不出身子,善于聚拢徒众的人自己也被聚拢在徒众之中托不出自身,子孙对其祭祀总不间断把修炼到一人身上,德表现出来的是纯真;修炼到一家,德表现出来的是富余;修炼到一乡,德表现出来的是邻里相处和睦久远;修炼到一国,德表现出来的是丰饶;修炼到整个...

灵魂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

一个人读懂了道德经会怎样
所以,我知道一点:每个人的头脑意识,都不同。一个人头脑意识的高度,决定他能读懂什么样的书籍。当然,这个头脑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自身修为提升。2、《道德经》讲修身养性,无为,无欲,清静,如何与现代社会结合?我写八十一篇文章,解读《道德经》,目前是第五十七章。有人问,《道德...

《道德经》的“梦魇”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原话。意思就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这就是人们常说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道理。那些人们解读《道德经》而得出的,玄而又玄,故作高深,长篇累牍的道理也许是搞错了方向。因为老子早就告诉了大家大...

道德经名句赏析:10个才华横溢的宝宝名字,淡泊潇洒
2. 谷江 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释: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3. 静极 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

哀振13545344073问: 阅读《道德经》体会 -
敦煌市亿美回答: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章历代的释意无...

哀振13545344073问: 请问有谁知道 虚极静笃 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敦煌市亿美回答: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哀振13545344073问: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
敦煌市亿美回答: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

哀振13545344073问: 道德经中的无为,寡欲,静,水有关内容 -
敦煌市亿美回答: 157****1176 :你好.【道德经】 老子教导我们说【无为】就是遵循、顺应自然规律.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界,就是【有为】.老子肯定了自然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他把这种规律称为【常】.也就是万物不变的规则.老子在道德...

哀振13545344073问: 道德经读后感 -
敦煌市亿美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

哀振13545344073问: 敬则生爱,最重笃浅的意思 -
敦煌市亿美回答: 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大概是“致虚极,守静笃.”我对《道德经》不是很了解,其实我们现在多数人都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和别人的话,真的很少有人有自己的感悟的.呵呵.让您见笑了. 而且兄台,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那是后来老百姓不明白,硬给扯到一起的,时间长了,就真的混了.虽然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如果我们宗教和学术门派教提出来,后面的尾缀就应该有所区分.佛教、道教、道家,三个呦,呵呵.我的才浅,关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只能说最开始这点,因为您很认真的提问,我真的不想粘贴糊弄您,让您笑话了. 哦,对了,谢谢您刚才给我评分.

哀振13545344073问: 关于安静守纪的一句道德经 -
敦煌市亿美回答: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理当我们把所观察的事物...

哀振13545344073问: 《道德经》 心得体会 -
敦煌市亿美回答: 首先有个感受!太难懂了! 1老子的世界观:自然无为、普救众生.2 得道的最高层次: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得道的次级层次:上善若...

哀振13545344073问: 笃静悟初出自哪家名句? -
敦煌市亿美回答: 笃静悟初;出处不详. “笃静悟初”应该和“虚极静笃”的意思接近,即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 笃静;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希望能帮助到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