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作者&投稿:兆昆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子相隐成为国策(西汉宣帝)
《论语》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子相隐在西汉宣帝时成为国策的例子如下:《汉书宣帝纪》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

关于《论语》:“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疑问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这个隐,由亲亲而隐而做出之后的行为,而不能片面理解为隐瞒包藏。儒家体系的角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有家庭伦理(父子),继而发展出社会伦理,也是“推己及人”的来源。所以说“直在其中矣”,(儒家的纲常)就在这(最原始的父子之间)里面了啊。我个人认为这本没...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法律依据吗?
没有,这是指父子等近亲属之间可以互相包庇对方的犯罪,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观念和规定,现代中国法律没有这个了,但有些外国还有近亲属间包庇不够成犯罪的规定。

如何看待古代的亲亲相为隐?
《唐律》对“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 唐代同居有罪相为容隐的原则起源于《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之说。所谓“父为子隐”,乃父慈也;所谓“子为父隐”,乃子孝也。儒家这一理论至汉代上升为“亲亲得相首匿”的法律原则,该原则中的“亲亲”的范围包括“大父母”(即祖父母)、父母...

从人性和法律意义上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矛盾,其实分析开来也并不复杂。首先应该知道这些古代道德思想是被建立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也就是大众所公认的。那么其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礼制,所以忠、孝、仁、义被摆的很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实就是亲情人伦的一种体现,本身作为亲孝思想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显然...

子为父隐造句用子为父隐造句
1、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孔子认为的“直”。2、 小义护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亦是美德;大义灭亲,杀忤逆之子,族人认可。3、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汉代建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允许亲属之间隐匿犯罪。4、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作出了“父为...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本句即《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以说孔子认为父子之关系在于各尽父子之理分(与“正名”里君君,臣臣类似)。“正名”是政治领域说“理分”,此就一道德生活...

什么是“亲亲互隐”
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周礼中就有“为亲者讳”的说法,春秋末期孔子又将这一传统宗法原则概括为一种司法主张。《论语·子路第十三》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了人家的羊,...

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确立于( )时期。
【答案】:A 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又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称为“同居相为隐”原则。“亲属相隐不为罪”是指亲属之间首谋隐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该原则确立于汉宣帝时期,故选A项。

《子路第十三》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

寿馨17751362550问: 《论语》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什么意思
南京市赛法回答: 叶公告欣孔子:「我们这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父亲窃人羊,他出来证明了.」孔子说:「我们的直道和此相异.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便在其中了...

寿馨17751362550问: 怎样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南京市赛法回答: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有个正直的人, 父亲偷羊,他出来做证了.孔子说,我们的正直的人与他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寿馨17751362550问: 你知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来由吗?
南京市赛法回答: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其父偷了别人的羊,他便亲自到官府告发.官府抓其父并要处以死刑,直躬请求代父受刑.他说:父亲偷窃了别人的羊而我去告发,那是因为我有诚信的观念;父亲获罪而我愿意代之受罚,那是因为我有孝的理念.”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不诛者乎?”楚王听后,下令免去直躬父死刑.“告密”,尤其是亲属之间的相互“告讦”,其恶果是整个社会伦理尽丧,人性受到严重的腐蚀,社会的长治久安终成泡影.“直躬证父”这一著名案件便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争议和有识之士的忧郁.孔子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对直躬的做法很不满.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正当的.

寿馨17751362550问: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辨析题. -
南京市赛法回答:[答案]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论语》里面,孔子的话,缘于有人问“一儿子犯了罪,父亲把儿子交出去,这是直吗?”孔子答:“这不是直,父子之间本来就应该是互相为对方着想,出了事互相帮对方隐盲才对,就算是犯罪这样的...

寿馨17751362550问: 父为子隐是什么意思 -
南京市赛法回答: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寿馨17751362550问: 关于《论语》:“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疑问 -
南京市赛法回答: 《论语》里面重孝悌,认为这是仁道的根本.所以“学而篇”里面有这样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夫子认为,什么是正直的人?的确,从法理上讲,指证偷窃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正义感.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父子之间,就不可思议了!亲情是人伦的本初,如果儿子为了正义去指证父亲,那么这个儿子还配为人子吗?再退一步考虑,如果真有这样的儿子,那么他所秉持的正直,真的是正直吗?或者是其他的?按照我们的土话说,这种事情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寿馨17751362550问: 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左传中赞扬大义灭亲古代人如何看待两?
南京市赛法回答: 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矛盾,其实分析开来也并不复杂.首先应该知道这些古代道德思想...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实就是亲情人伦的一种体现,本身作为亲孝思想是符合人性的...

寿馨17751362550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南京市赛法回答:[答案] 《论语·子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是楚国长官,向孔子夸耀他的乡党有个人,因其父偷羊而出面作证,是为人正直的模范.孔子驳斥叶公说,...

寿馨17751362550问: 此处“隐”字当作何解?《论语子路》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由于不知道原文“隐”字的繁简对映关系,导致此段文字有二种解释.(一)... -
南京市赛法回答:[答案] 看上下文,叶公说的是告发,孔子的“隐”应该是“瞒的意思.查看原帖>>

寿馨17751362550问: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法律依据吗? -
南京市赛法回答: 没有,这是指父子等近亲属之间可以互相包庇对方的犯罪,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观念和规定,现代中国法律没有这个了,但有些外国还有近亲属间包庇不够成犯罪的规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