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法律依据吗?

作者&投稿:柘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怎么翻译?~

意思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其中,“为”的意思为了。
【出处】《论语·子路》——先秦·孔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1、《论语·子路》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2、《论语·子路》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没有,这是指父子等近亲属之间可以互相包庇对方的犯罪,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观念和规定,现代中国法律没有这个了,但有些外国还有近亲属间包庇不够成犯罪的规定。

有。这个规定出来很多年了


如何看待古代的亲亲相为隐?
《唐律》对“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 唐代同居有罪相为容隐的原则起源于《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之说。所谓“父为子隐”,乃父慈也;所谓“子为父隐”,乃子孝也。儒家这一理论至汉代上升为“亲亲得相首匿”的法律原则,该原则中的“亲亲”的范围包括“大父母”(即祖父母)、父母...

从人性和法律意义上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矛盾,其实分析开来也并不复杂。首先应该知道这些古代道德思想是被建立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也就是大众所公认的。那么其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礼制,所以忠、孝、仁、义被摆的很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实就是亲情人伦的一种体现,本身作为亲孝思想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显然...

如何理解儒家的“父子相隐”观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于孔子这里提出的“父子相隐”的主张,千百年来的注释者都是阐释论证其合理性,并未提出过异议。《汉书·宣帝纪》:“父子之情,夫妇之道,天性也...

关于《论语》:“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疑问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这个隐,由亲亲而隐而做出之后的行为,而不能片面理解为隐瞒包藏。儒家体系的角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有家庭伦理(父子),继而发展出社会伦理,也是“推己及人”的来源。所以说“直在其中矣”,(儒家的纲常)就在这(最原始的父子之间)里面了啊。我个人认为这本没...

父子相隐成为国策(西汉宣帝)
《论语》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子相隐在西汉宣帝时成为国策的例子如下:《汉书宣帝纪》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

子为父隐造句用子为父隐造句
2、 小义护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亦是美德;大义灭亲,杀忤逆之子,族人认可。3、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汉代建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允许亲属之间隐匿犯罪。4、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作出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论述。5、 如孔子所言,...

词语解释:父为子隐
父为子隐 [fù wéi zǐ yǐn]生词本 基本释义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出 处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子相隐”的合理性在哪里?
孔子著名的“父子相隐”的思想,最直接的出处是《论语�6�1子路第十三》,原文是如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段话被后人反复争论,至今不休。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孔子...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本句即《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以说孔子认为父子之关系在于各尽父子之理分(与“正名”里君君,臣臣类似)。“正名”是政治领域说“理分”,此就一道德生活...

《子路第十三》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

湘潭县15921474511: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法律依据吗? -
慎顾氟罗: 没有,这是指父子等近亲属之间可以互相包庇对方的犯罪,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观念和规定,现代中国法律没有这个了,但有些外国还有近亲属间包庇不够成犯罪的规定.

湘潭县15921474511: 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那么当今司法上是否能拒绝提供不利于亲人的证词? -
慎顾氟罗: 亲亲得相首匿是古代中华法系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维护和尊重. 目前我国没有在立法中采取这一原则.把如实作证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来看待的.不过在国外一些立法例中有类似思想,特殊的身份可以成为拒绝作证的理由,比如神职人员对于信教者的忏悔,医生对医疗过程中了解到的患者隐私,律师执业中了解的隐私等等,这是在追求真相和维持社会信赖关系中作出的一种权衡.

湘潭县15921474511: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成为一个法律原则产生于哪个时期
慎顾氟罗: 汉朝的汉宣帝时期.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

湘潭县15921474511: “大义灭亲”应鼓励 亲人包庇罪可否废除 -
慎顾氟罗: 不能废除,亲人,可以知情不报,但不能提供帮助以助亲人逃匿、逃跑.一个人可以不必“大义灭亲”,但也不许“助纣为虐”!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有“亲亲相隐”的传统.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亲亲相隐”...

湘潭县15921474511: 名词解释:春秋决事 -
慎顾氟罗: 在司法审判的实务中,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还组织编辑《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汉朝的司法审判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 春秋决狱...

湘潭县15921474511: 关于《论语》:“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疑问 -
慎顾氟罗: 《论语》里面重孝悌,认为这是仁道的根本.所以“学而篇”里面有这样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夫子认为,什么是正直的人?的确,从法理上讲,指证偷窃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正义感.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父子之间,就不可思议了!亲情是人伦的本初,如果儿子为了正义去指证父亲,那么这个儿子还配为人子吗?再退一步考虑,如果真有这样的儿子,那么他所秉持的正直,真的是正直吗?或者是其他的?按照我们的土话说,这种事情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湘潭县15921474511: 请问在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中,子女首匿父母所有的犯罪都不被追究?? -
慎顾氟罗: 古代刑法规定的谋反等罪不适用该原则

湘潭县15921474511: 怎样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慎顾氟罗: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有个正直的人, 父亲偷羊,他出来做证了.孔子说,我们的正直的人与他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