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作者&投稿:磨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为什么老被贬官?
回答:因为他站错了党派,不是司马光那一派的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北宋新旧两党之争时,是个非常敏感的词,在当时特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

宋朝的乌台诗案简介介绍
苏轼步入仕途之初,朝廷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轼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并且多次上书宋神宗表明态度,宋神宗并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反而是将苏轼一再调任,直至公元1079年三月将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苏轼在上书时作写道“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被御史台们大做文章,认为苏轼...

究竟是谁导致了大文豪苏轼身陷乌台诗案差点身败名裂?
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等人上章,以《湖州谢上表》中的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为依据,弹劾苏轼以诗词作品攻击和诽谤新法。宋神宗大为恼火,并批示将苏轼抓捕到京城,对此事详加调查。御史台四处搜刮出苏轼寄赠他人的诗词达一百多首,认为这些诗词均攻击新法,有...

苏轼《湖州谢上表》全文是什么?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

苏轼是怎么被贬到黄州的?
1、 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

苏轼的《寒食帖》,为什么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湖州谢上表》里发的牢骚,其中有两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御史何正臣抓住了把柄。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的阶段,而“新进”“生事”两个词正是人们用来贬低新法的词语。何正臣见了这两句,脑海里的弦一下子绷紧了,开始在宋神宗面前指...

"乌台诗案"是件什么事?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

乌台诗案的简介是什么?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

是谁掀起了“乌台诗案”,导致苏轼被牵连其中?
七月,原告们在充分的研究了这封感谢信之后,随即提出上诉,而且直接面奏皇上。里面有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本意是我愚笨不能和变法派共处一室,又年龄大了不爱生事也就只能换个地方管管小百姓了。何正臣率先批注释意:苏轼你不爱生事,...

苏轼的人生经历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

春初13474087399问: 苏轼的御史台诗案这个文字狱需要他文字诗词上犯病的地方 比如《湖州谢上表》有句 察其老不生事 要给具体解释 -
汤原县晨克回答:[答案] 《湖州谢上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

春初13474087399问: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什么意思? -
汤原县晨克回答: 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登州召试雨中呈张师民师民有诗和其韵》,意思是“陛下知道我愚蠢且不识时务,难以追赶新生事物;但陛下还是考虑到我年老而不会生事,或许还能管理小民”.这句话中,“陛下”指的是皇帝或女王陛下,是对方对对方的尊称;“愚”是自谦之词,表示自己的愚蠢;“适时”指的是识时务,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趋势;“追陪新进”指的是追赶和陪伴新进的事物或人物,表示跟随时代的发展.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自知自己的愚蠢和不合时宜,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但因为自己年老而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所以或许还能担任一些小民的管理工作.这个表达体现出了苏轼的自谦和谦虚,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春初13474087399问: 或 - 什么意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
汤原县晨克回答: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

春初13474087399问: 赏析《客位假寐》 苏轼的. -
汤原县晨克回答:[答案]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

春初13474087399问: “乌台诗案”发生在哪年﹖ -
汤原县晨克回答: “乌台诗案”起因: 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

春初13474087399问: 宋朝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全过程,及当时的背景苏轼被贬后才有赤壁赋,但其被贬的缘由及背景是什么? -
汤原县晨克回答:[答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

春初13474087399问: 《湖州谢上表》全文及翻译. -
汤原县晨克回答: 文章大意是: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

春初13474087399问: 苏轼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请问这是什么作品中的句子?
汤原县晨克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

春初13474087399问: 关于晋书 列传五十八中何琦的翻译 -
汤原县晨克回答: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

春初13474087399问: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
汤原县晨克回答: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