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夷夏观念变化

作者&投稿:燕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危机中的文化抉择: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的中西文化观图书目录
在辛亥革命的背景下,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深刻变革。首先,19世纪后半期,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经历了复杂演变。甲午战前,"师夷长技"与"夷夏大防"的观念交织,"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理论并存,揭示了认知的艰难历程。战后,文化反省思潮兴起,"天下"观念变化,"夷夏"界限模糊,试图在中西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概述
三是夷夏之辨,在儒家最早的思想中,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一种普遍的观念,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排斥外来文化,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本身存在着夷夏分别的问题,尤其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改变了中国的许多思想信仰或风俗时,一些人要依靠夷夏之辨来抑制佛教,佛教的扩张对道教打击较大,因此道教宣扬这种思想的...

什么是夷夏之防
⑥沈葆帧、丁日昌、李鸿章先后奏请在科举考试中增设算学科、特科,改革考试内容,把“器数之学”引入人才选拔的考试中,以此改变士于观念、“鼓励作新”,开启风气。奕沂主办的同文馆算学馆不顾守旧大臣的非议,决然招收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在职官员及非在职的举人、秀才等正途出身“儒者”入馆...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都创办了哪些近代工业
一、“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 传统技艺观把儒学视为“本”,把艺事看做“末”,鄙视技艺,指为“奇技淫巧”,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两道严重思想障碍。其突破的重要特征是从不可以师夷,到必须师夷。这种转变,由时局的变化使然。 该观念的突破,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引进的前提,有开通风气、...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另一方面,将“夷夏之辨”思想落实到政治操作层面,先秦儒家又主张在“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辨夷夏”的标准之下“用夏变夷”。在“华夏文化中心主义”意识的支配下。先秦儒家看待民族问题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在“天下”的范围内来思考民族问题,从“大一统”的角度出发来处理民族关系,并以著名的“春秋三世...

夷夏之辩”、“人禽之辩”、“君子小人之辩”等观念是谁提出来的?
公羊学讲天地万物的时候,人只所以能一代代延续下来,是因为我们的先祖、先辈,先辈中的佼佼者(先王),时时刻刻在观察天道,有一套根据天道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是符合天道的,但也在变化,不过也不是说今天变一个、明天变一个,先王之道有它具体的含义。我们现在...

历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一、吕四娘入宫行刺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吕四娘入宫行刺,并取走雍正项上人头。据说是在雍正年间,湖南人曾静因夷夏观观念根深蒂固,便游说大将军岳钟琪举兵造反,后被岳钟琪上书告发,曾静在狱中,供认了自己反清的思想是受老师吕留良影响。吕留良当时已经去世,雍正便下令将吕家全家问斩,吕留良的...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历史变迁使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剧烈...
(1)特点: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愤怒;仍受传统夷夏观念影响;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足,主张学习西方。(6分)表现: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开展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分)(2)状态:紧迫、焦虑、担忧等。(2分)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

羁縻州基本解释
羁縻州是中国古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其名称源于“羁”和“縻”两个字,原意分别为马络头和牛靷,象征着牵制和联系。这种制度开始于唐朝,源于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宽宏大量,他们对于夷夏观念的淡化,对待边疆民族以恩德相待。例如,唐高祖武德初年,设置了临涂等三县以接纳内附的羌族。太宗...

征肺19834294055问: 谁能帮我解释解释什么是夷夏之变 -
海伦市紫雪回答: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征肺19834294055问: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海伦市紫雪回答: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征肺19834294055问: 什么是夷夏之防 -
海伦市紫雪回答: 「夷」、「蛮」、 「戎」、「狄」分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仅意味着少数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着华夏中心观念的出现.与四方未开化民族相对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华夏」.把这种空间等级观念理论化的,就是上述...

征肺19834294055问: 什么是“夷夏观念”? -
海伦市紫雪回答: 夏,指的是华夏民族,开始以炎黄部落为基础,后经过发展到了大禹,后来建立了夏.从此“夏”代表了整个民族,汉朝的汉武帝以后又称为汉族.夷,指的是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夷夏观念,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观念.

征肺19834294055问: 什么是传统夷夏思想 -
海伦市紫雪回答: 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夷夏思想就是盲目自大的思想,目中无人,自封上国. 古代夏朝是中心国,四方都是蛮夷,夏朝对蛮夷是鄙视的. 这种思想延续了几千年,清朝的固步自封就是这样的.

征肺19834294055问: "胡汉融合"对衣食住行等社会影响和习俗有哪些影响? -
海伦市紫雪回答: 一是夷夏观念的变化, 二是汉文化与胡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征肺19834294055问: 夷夏之辨的实质是什么? -
海伦市紫雪回答: 夷夏之辨,从本质而言,其实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而这种民族文化认同,却对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义文化则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汉代公羊学兴起后,从《公羊传》到董仲舒再到何休,都热衷于夷夏之辨,正是经过这种系统的阐发,遂使夷夏之辨成为汉代公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很好地服务于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需要.

征肺19834294055问: 唐朝的民族政策于汉朝相比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海伦市紫雪回答: 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确实是时代的产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入侵游牧民族汉化刚刚完成的时期,作为皇族的杨、李二氏都是数代与胡姓通婚,如独孤氏、窦氏、长孙氏虽然都已成为汉姓,但他们原来均属胡姓,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统治者(个别者除外,像隋炀帝)心目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就大为淡薄了,'严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严重,这就为减少民族隔阂、增加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创造了气氛.

征肺19834294055问: 华夷之辨的意思 -
海伦市紫雪回答:[答案]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