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也举夷狄之法

作者&投稿:全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今之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翻译
译文: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_翻译及赏析
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

文言文翻译《原道》韩愈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7〕。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9〕。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

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武灭佛
3、唐武宗灭佛,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

唐武宗为何灭佛?
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三武一宗灭佛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他在《原道》中指出:“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意思是说,佛教背弃纲常名教,有碍国计民生,...

华夷之辨是什么?华夷之辨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他明确反对“举夷狄之法”,说那我们就变成夷狄了。汉朝灭亡后的一系列胡人王朝统治集团无不宣称自己是华夏正统,别人都是蛮夷。包括金国统治集团不是也宣称自己是华夏正统,是真正的汉人,攻击沙陀人宋朝是蛮夷。还有色目人朱元璋也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来标榜自己统治中原的合法性。就连日本也...

急求韩愈五原中原人的译文。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29]?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

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难是指什么
他在《原道》中指出:“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意思是说,佛教背弃...

虿成19887238841问: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答案] (1)C 现在,却推崇夷礼之法,把野蛮人的道理加到中国先王的道理之上.举:推崇.(2)A A项“其”代词,其他三项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3)①正心而诚意:端正自己的思想和...

虿成19887238841问: 今之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翻译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原文:今之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译文: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虿成19887238841问: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是什么意思?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虿成19887238841问: 韩愈五原译文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指 唐 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五文. 五原 1《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

虿成19887238841问: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

虿成19887238841问: 《原道》的夷夏之辩指文中哪段?并求翻译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全文都是道之辩,仅仅一段提到华夏夷狄.不过这文章你居然给0分...真够抠的.....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

虿成19887238841问: 什么是“夷狄之法与先王之教”?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夷狄之法”是指外来的佛教,“先王之教”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韩愈认为如果把外来的佛教置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之上,那就会使人们都变得野蛮落后.这样的观点也不是韩愈的发明,它的出发点是维护本土文明的尊严,它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夷夏之辨”.这种盲目尊崇本土固有文明的观点,明显带有“夜郎自大”的性质.

虿成19887238841问: 翻译“中国而夷狄也 则夷狄之夷狄中国也”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大意是孔子认为诸夏强于夷狄之处,即在于礼乐制度,社会的管理,依靠的是制度.而夷狄只能靠强力获取和维持,因此必须要先有个强势的君.

虿成19887238841问: "狄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出自于《论语》哪里? -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这句话见于《论语》的《八侑第三》,原句为“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一般可解释为: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国体、政体(夷狄之有君),但由于没有遵从...

虿成19887238841问: 请问:“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出自何处?知?
龙子湖区参莲回答: 出自《春秋》,孔子说的! 意思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学习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