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作者&投稿:貂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和谐一词早已有之,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

史伯的国语书影
郑伯友本人虽然死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国难,但郑地人民东迁虢、郐之地,而保存下来,后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除了荆国以外,郑伯友曾问史伯还有哪些国家会兴盛,史伯回答说是晋、秦、齐三国。后来形势发展正如史伯所预言,这四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四霸。十分明显,史伯不仅熟悉西周各种典籍,而且对...

史伯的阴阳五行的观念
这说明人们在原始宗教笼罩中已经萌生二元对立、多元统一的观念,显露原始的唯物思想与辩证思想苗头。从西周开始逐步开始对阴阳和五行的自觉归纳和理性阐述,而史伯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周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〇年),泾水和渭水、洛水(与河南洛水同名)流域发生大地震。史伯说:“夫天地之气、不失...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是什么意思?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世间万物都一致,没有多样性和特点,就失去了发展和生命力。相反,只有在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协调、补充,才能衍生出世间万物。【出处】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国语·郑语》。【原文节选】“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
出自战国时期的《国语·郑语》原文: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释义:声音只有一个调就没有什么可听的,颜色都一样就不成好的色彩,味道一样就谈不上美味佳肴,事物单一就缺乏比较。周太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周朝的兴衰大势。太史伯从天命出发,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着眼点...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出自战国时期的《国语·郑语》原文: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释义:声音只有一个调就没有什么可听的,颜色都一样就不成好的色彩,味道一样就谈不上美味佳肴,事物单一就缺乏比较。周太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周朝的兴衰大势。太史伯从天命出发,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着眼点...

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果,物一无讲d的意思
意思是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美丽可言,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这是强调要和谐而不同一,保持万物各自的特性和优点,让它们和而共生。这句话出自战国·左丘明《国语·郑语》。周太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周朝的兴衰大势。太史伯对形势和国家前景...

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果,物一无讲d的意思 如题
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是说,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

...同则不继,以它平之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什么意思?
和并不等于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

“以他平他谓之和,古能丰长,而物归之。”出自哪里?请详细说明,以便本人...
和并不等于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

但蒲15313154033问: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是什么意思? -
金川区炎立回答: 如果声音都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好听的音乐了如果事物都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好写的文章了

但蒲15313154033问: 《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
金川区炎立回答:[答案]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

但蒲15313154033问: 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果,物一无讲d的意思 -
金川区炎立回答: 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是说,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

但蒲15313154033问: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谈不上美丽,一种味道称不上�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 -
金川区炎立回答:[选项] A. 尊重文化多样性,允许各种文化自由发展 B. 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但蒲15313154033问: 《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
金川区炎立回答:[答案]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五...

但蒲15313154033问: 史伯对桓公问 -
金川区炎立回答: 如果一样东西其外观是纯一的,那麽就看不出有什麽花纹……物一无文. 如果一种声音其觉受是纯一的,那同样听不到有什麽分别……声一无听.

但蒲15313154033问: 史伯对桓公问的一句翻译.. -
金川区炎立回答: 声音只有一个就没法听,事物单一就不能多姿多彩,食物只有一类就不能吃饱,物类只有一种就无法比较.

但蒲15313154033问: 马克思主义中和而不同包含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
金川区炎立回答: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但蒲15313154033问: 有关于中国音乐美学的起源 -
金川区炎立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大约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亦即在先秦诸子之前(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

但蒲15313154033问: 问个语文古问题???? -
金川区炎立回答: 和成百物《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桓公说的一段话: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