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符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世间万物都一致,没有多样性和特点,就失去了发展和生命力。相反,只有在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协调、补充,才能衍生出世间万物。

【出处】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国语·郑语》。

【原文节选】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方而不圆,流而不止,万物化而不浊,益而不害,是之谓道。”

【译文】

“没有听觉的声音,没有文化的物品,没有果实的味道,没有讲究的事物。方而不圆,流而不止,万物的形态虽不同,但彼此不混杂,能相互促进而不伤害,这就是道。”

【赏析】

这句话主要想告诉我们,要保持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和特点,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这是一种和谐、多元、尊重个体的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相济相成,补充其不足,使事物得到适度发展。同时,“方而不圆,流而不止,万物化而不浊,益而不害”也是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

【创作背景】

这句话是《国语·郑语》中的一句名言,由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左丘明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倡导和谐、多元、尊重个体的传统儒家思想,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注释】

  • “方而不圆,流而不止”:指事物各有其特点和特性,不可一概而论。

  • “万物化而不浊”:指事物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不变。

  • “益而不害”:指事物之间相互促进而不伤害,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生活启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和谐共处。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优点,相互之间也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来维持家庭的和谐。在团队中,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能力,通过相互配合、互相信任来共同完成任务,取得成功。

此外,在社会中,不同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也会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以和平、包容的心态来互相交流和学习,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在个人经验方面,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与他人相处时,我始终坚持以诚相待、以和为贵的原则,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不仅让我得到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开朗。

总之,和谐相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含义:这句话是强调要和谐而不同一,保持万物各自的特性和优点,让它们和而共生。

出自战国时期的《国语·郑语》

原文: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

释义:声音只有一个调就没有什么可听的,颜色都一样就不成好的色彩,味道一样就谈不上美味佳肴,事物单一就缺乏比较。

周太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周朝的兴衰大势。太史伯从天命出发,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着眼点必须落在人事。执政者如果闭目塞听,拒听不同意见,只能导致国家衰亡。古语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现在多用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听进步不同的意见,然后去选择最好的去实施。

扩展资料: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今属山东省)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它的思想中多反映了和谐、多元、尊重人民的传统儒家思想,“和合”思想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这种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衍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和”强调事物之间相济相成,补充其不足,使事物得位适度。“只有当多种事物之间能互相协调、配合及共处时,才达到“和实生物”的境界。

中华文明向来拥有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对此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
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渐归于一处,专注一心.同时要调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由快及慢,由浅入深,那时候你就不用耳去听,该用心去体会了.进而加深修炼,杂念全无,这时已达到心息相依的地步,那时候用心也听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应了.耳朵的功能只能听到有声之音,心的功能也只能感受到外界有形之物.而气是...

庄子逍遥游从题解到原文一的全部内容,到百度百科上复制给我就行了...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听樱宁子先生讲【庄 子 听 息 法】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第一步“若一志”。“若...

一路同行不孤单文言文
出自鲁迅《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热闹【rè nao】:喧闹繁盛。出自巴金《憩园》:“以前僻静的街巷,现在也显得很热闹。” 2. 形容“孤独”的文言文段子有哪些 苏城烟水繁华惑,青山云亭流霞落。 ——汉刘向《说苑》丹青展卷砚点墨,...

文言文仁于他物不仁于人
(1)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2)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3)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而已矣。(4) 如此,则...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和谐一词早已有之,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

有句古语说君子没看见就吃得下看见杀生就吃不下,完整的句子是什么_百度...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

无知不听劝的文言文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 五言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6. 希望可以无知一点,才能没烦恼.用古文怎么说 (1)、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

红楼梦的原文(其中一小段就可了!非常感谢)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怂级?无中生有...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第51诗解至一真情
一者,一也。是于天凡在阴位者皆恶(7)乱善,不得主名,天之道也。故常一而不(8)灭,天之道。事无大小,物无难易。反天之道,无成者。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人为小易之物,而于不能成,反天之不可行如是。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

松滋市13870049375: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谈不上美丽,一种味道称不上�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 -
源厘天甲:[选项] A. 尊重文化多样性,允许各种文化自由发展 B. 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松滋市13870049375: 《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
源厘天甲:[答案]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

松滋市13870049375: 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果,物一无讲d的意思如题 -
源厘天甲:[答案] 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是说,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

松滋市13870049375: 《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
源厘天甲:[答案]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五...

松滋市13870049375: 马克思主义中和而不同包含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
源厘天甲:[答案] 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夫和...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1].这里讲的是金木水火土相合生成万物,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满足人们口...

松滋市13870049375: 怎样用唯物辨证法解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源厘天甲:[答案] 引语出自《国语.郑语》.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 “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以此...

松滋市13870049375: 史伯对桓公问的一句翻译.. -
源厘天甲: 声音只有一个就没法听,事物单一就不能多姿多彩,食物只有一类就不能吃饱,物类只有一种就无法比较.

松滋市13870049375: 史伯对桓公问 -
源厘天甲: 如果一样东西其外观是纯一的,那麽就看不出有什麽花纹……物一无文. 如果一种声音其觉受是纯一的,那同样听不到有什麽分别……声一无听.

松滋市13870049375: 文化的“和而不同”如何理解? -
源厘天甲:[答案] 《论语·子路篇》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过其实空子并非是”和而不同”之说的首创者.孔子是个谦谦君... 无竞争,其后果就是生机荡然.伯阳父还陈述了“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的道理,并进言郑桓公,要...

松滋市13870049375: 问个语文古问题???? -
源厘天甲: 和成百物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桓公说的一段话: 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