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作者&投稿:郦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师说》的作者是谁?《师说》写作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师说》内容吧。《师说》的作者是韩愈,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师说》的写作背景是:1、当时的朝政腐败,社会混乱,制度弊端很严重,导致了很多的人对科举失去了信心,所以放松了学业,重视学习的人很少。2、当时韩愈是当日,国子监这个职务,他想通过这个职务来振兴儒家,改革文坛,然后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3、在当时的社会上嗯很多人看不起读书的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不愿意去求实和上学的观念,然后直接影响了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4、作者当时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借用回答李潘的提问,写了这篇文章来改变人们的在求师和求学上的错误认识。想要告诉人们求师和求学,不是一件羞耻的事。

《师说》的内容:全篇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立论。首先论述“学必有师”的道理,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必须从师;告诉人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掌握“道”谁为师。接着尖锐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间“耻学于师”的现象,用具体事例十分鲜明地论证士大夫的“耻学于师”的现象是错误的。最后论述到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点,阐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辩证思想。

《师说》表达了作者韩愈认为,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现象和人们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告诫人们要重视学习,要求学,并且说明了不管是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的人,只要学术比自己高就可以向他求学老师。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的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错误,请谅解。




《师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师说》的写作背景是:1、当时的朝政腐败,社会混乱,制度弊端很严重,导致了很多的人对科举失去了信心,所以放松了学业,重视学习的人很少。2、当时韩愈是当日,国子监这个职务,他想通过这个职务来振兴儒家,改革文坛,然后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3、在当时的社会上嗯很多人看不起读书的人,在士大夫阶层中...

师说写作背景
师说写作背景:作者韩愈在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韩愈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

师说的主旨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3、创作背景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

韩愈写师说的缘由
2、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

不拘于时,学于余的意思
韩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白话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岁,喜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全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高中文言文师说的写作背景的简单介绍
《师说》原是赠给青年学子李蟠的,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韩愈在长安任四门博士时,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从师学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
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师说创作背景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

师说的创作背景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

师说的翻译以及写作背景
背景:《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於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覆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有关《师说》的问题,大哥大姐们帮帮忙啊!《师说》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是什么?跪求啊~> --
宇文环凡慕:[答案]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 802 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 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於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 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覆和...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出自哪里?这句话出自哪里?及文化背景? -
宇文环凡慕:[答案] 韩愈(768—824)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①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韩愈为什么要写《师说》? -
宇文环凡慕: 《师说》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是韩愈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写成的.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韩愈《师说》中认为向他人学习不必在意对方年龄大小的两句 -
宇文环凡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读完师说的认识 -
宇文环凡慕: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师说》的作者是谁? -
宇文环凡慕: 《师说》作者韩愈 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求读韩愈的读后感 -
宇文环凡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师说中提到的求学态度 -
宇文环凡慕: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师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展开的?有何价值 -
宇文环凡慕: 师说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

九寨沟县15297317047: 师说,过秦论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
宇文环凡慕: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