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于时,学于余的意思

作者&投稿:爰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拘于时,学于余的两个于分别什么意思?~

第一个是被,第二个是向,整句的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出自唐朝韩愈的散文《师说》。
原文如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如下: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

【不拘于时学于余】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出自韩愈【师说】。
【原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不拘于时,学于余”的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出处节选】《师说》—唐·韩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白话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岁,喜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全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扩展资料

1、《师说》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2、《师说》鉴赏

《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

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

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师说》作者 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受:通“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2〕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 人。
〔3〕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师: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4〕庸:岂,表示 反问的语气。
〔5〕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6〕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7〕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8〕谀(yú于):奉 承、谄媚。
〔9〕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10〕圣 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11〕 郯(tán谈)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苌(cháng长)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12〕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 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14〕百工:各种工匠.
〔15〕相师:拜别人为师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教授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不受当时局势的约束,向我学习

  意思是:不受世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
  拘:拘束,
  时:世俗,
  余:我,
  学于余:向我学习。
  语出:唐·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参考链接:
  不拘于时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zVLILG-ukutnjX4S7Qy0-PejKgiW_ywpdY7mLm04taKvmLiGP9gv0SECD688NYWPZPR-L6AIDW51St62xFB0a

【不拘泥于时代(的坏风气),向我学习】

"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


《师说》原文赏析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1.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句为状语后置句,请问正常语序
1.于余学,译为向我学习;2.不知句读,不解惑

不拘于时是什么意思 不拘于时的含义
2、成语出处:唐代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例句: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注释】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

师说原文及注释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释 1.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师说、翻译
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6.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7.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文的意思及出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高中文言文 古文观止 议论 老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

描写优秀老师的文言文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 赞美老师的文言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

求翻译: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二、译文 古代...

桐柏县19153272245: 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成现代汉语? -
童支博尔:[答案] 不拘于时 创建词条 解释: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读音:bù jū yú shí 语出:唐·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 拘:拘束 时:世俗 余:我 学于余:向我学习

桐柏县19153272245: 翻译“不拘于时,学于余” -
童支博尔: 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这个事《师百说》吧 联系上下句是这个意思原句是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度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原句翻译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内、《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容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桐柏县19153272245: 翻译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童支博尔:[答案] 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桐柏县19153272245: 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 -
童支博尔: 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桐柏县19153272245: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和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的意思是什么 急用 请速度 -
童支博尔:[答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桐柏县19153272245: 不拘于时,学于余....
童支博尔: 学习不为时间所局限,在空余时间学习

桐柏县19153272245: 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成现代汉语? -
童支博尔: 抓紧每个能学习的机会

桐柏县19153272245: 李氏子潘 ,年十七,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与余翻译 -
童支博尔: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17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桐柏县19153272245: 《师说》中“不拘于时,学于余”的“于”分别什么意思 -
童支博尔:[答案] 句中加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①仆道不笃 ②被南越中数州 A.①深厚 dù ②同“披” pī B.①深厚 dǔ ②覆盖 bèi C.①忠诚 dǔ ②覆盖 pī D.①忠诚 dù ②同“披” bèi 10.与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桐柏县19153272245: 师说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
童支博尔:[答案]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