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

作者&投稿:史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1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②。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③。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④。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 ②摇落:零落,凋落。指秋来草木衰谢。望乡心:眺望故乡的心情。 ③旧垒:指吴公台。寒磬(qìng):寒空中传来的磬声。 ④惆怅:失意。南朝: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是中唐著名的诗人,诗风凄清孤寂,空灵飘逸,苍凉深邃,冷寂萧条。我们一起来欣赏他这首千百年一直脍炙人口的名诗。

  刘长卿的诗歌地位很高,到现在还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他在文坛上到现在还可以享祀后人的俎豆;但是他在政坛上却始终不顺利,仕途坎坷,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他从二十一考起到三十二岁才中举人,三十三岁到长州(今苏州)当八品县尉,协助县令办事。未到一年就遭到一个叫臧仓的人陷害,马上被罢官,关了一年被流放到南巴(见广东电白县)任县尉。三十五岁又被召回长州。这首诗就是这次被召回来的一个秋天的日子里来到南朝刘宋沈庆所建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增筑,这里我说明一下这首诗题下面有“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九字落款。)游览时所写。

  刘长卿从牢狱里里写了很多心灰意冷的诗歌,“不见君来久,冤屈意未传。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因书欲自诉,无泪可潸然”这首诗写给当时任尚书郎的张谓,说自己是被人陷害的,是冤枉的。刘长卿可能认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出来了,他都开始埋怨起天来了“直道天何在”;后来幸好大赦天下他也出来了;虽然被放出,但是打击很大,再加上后来的“安史之乱”,国家政治局面不稳定,到处是兵荒马乱,刀光剑影。这样的环境,使刘长卿笔下的诗歌风格充满了冷寂,凄凉,荒芜,萧条的现象。纵观他的诗集,诗篇里到处都是“夕阳”“落日”“夕照”“斜照”“白发”“日暮”“残阳”等字眼。

  而本诗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2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赏析: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诗作。诗人为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抒发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扭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汉阳别业”,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3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解:

  古台:指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之所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凋零。

  南朝:指建都金陵(南京)的宋、齐、梁、陈四朝。

  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寒磬:清冷的.磬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旧垒:指吴公台。

   韵译: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

  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

  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

  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

  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这是作者旅居扬州时,秋日登吴公台有感而作的一首吊古思乡的诗。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首联叙事,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点出时间、地点,扣实题目中的“秋日登吴公台”几字。“摇落”一词既切合“秋日”,又有肃杀萧条之气,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此两联承前,写登台所见之景。诗的门牌首联,以古台摇落和秋日望乡对举,既切题旨,也烈军属出了登台思归的寂寞情绪。接着的一联承古台而来,野寺无人的荒凉,云峰隔水的幽深,层次井然,尽收眼底。第三联写古台野寺的破败景象,冷寂凄清。那西下的残阳正依恋旧时的军垒,而空疏的林中在回荡着晚暮的钟声。无论是看到的和听到的,都给人落寞萧索的感觉,它强烈地表明,当年征战疆场的英雄事业,早已成了历史的遗迹。而诗人的无限伤感,亦寓其中。

  末联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作结,寄慨遥深。这两句大意是说,南朝旧事,如过眼烟云,徒然令人惆怅而已;只有那台外长江,从古流到今,这才是永恒的。由于刘长卿累遭贬谪,心境悲凉,吊古伤今,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而思归的抑郁怨愤的情绪。江山依旧,人物不同。“独至今”三字,悲凉慷慨,道出诗的神韵。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明·钟惺评曰:“独至今”三字极深,悲感不觉。(《唐诗归》卷二十五)。清·乔亿:空明萧瑟,长庆诸公无此境地。(《大历诗略》卷一)。清·吴乔:刘长卿五律胜于钱起,《穆陵关》、《吴公台》、《漂母墓》皆言外有远神。(《围炉诗话》卷二)。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4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赏析】:

  通篇没有历史的兴衰,诗中所见的秋声、古台、野寺、夕阳、故垒、寒馨、空不觉和诗人一样满怀惆怅,而独有长江水依然滚滚东流,把历史的烟云淘尽。诗的神韵,意在不言中。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全诗及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全诗鉴赏】首联“古台摇落后,秋人望乡心”,写在一个秋风摇落树叶和百草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宋刘时沈庆之攻竟灵王刘诞所筑的弩台上的寺庙,顿生思乡的...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该怎么赏析呢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译文】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原文】古台摇落 ① 后,秋入望乡心 ②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 ③ ,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释】①摇落:零落,凋落。指秋天草木衰谢。颈联写夕阳缓缓下沉,寺院中传来的钟磬声在暮色中弥散开,那金石的声音仿佛也带着寒气。尾联写物...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整体赏析
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词语注释】 古台:指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 寒磬:清冷的磬声。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文赏析】 诗人登上古台吊古咏怀,吴公台的凄清冷落带给诗人孤寂的情绪,诗人想起南朝事,颇多感慨,心生惆怅。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寄情,感情深沉。 整理:zhl201612 ...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译文: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荒野的寺院来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诗句译文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系列:唐诗三百首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解 1、摇落:零落。 2、旧垒:指吴公台。 3、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及赏析1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②。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③。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④。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 ②摇落:零落,凋落。指秋来草木衰谢。望乡心:眺望故乡的心情。 ③旧垒:指吴公台。寒磬(qìng):...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译文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之所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重修。译: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荒山野寺,来此...

诗的中间两联 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秋日登吴公
中间两联写登台所见之景:荒凉无人的野寺,隔水幽深的云峰,西下的残阳,破败的古台和空旷的山林。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思乡念家的悲凉情感。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九台市14769418382: 如何赏析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登缪活血: 这是一首吊古诗.首联写诗人因景生情,抒发了观吴公台之后的感 想.颔联写古迹所在地已经没有往日那般繁华,游人也变得稀少,这里已 经渐渐成了封闭于野地之间的残台.颈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 更加渲染了古台上的凄凉.于是引发了诗人在尾联中的感慨:惆怅南朝 事,长江独至今.

九台市14769418382: 古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登缪活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吟. 【译文】 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了思乡的情绪,荒野的寺院来往的人少,云峰隔在水外更显得幽深.夕阳的光辉照在古台上,寒空中的磬声在林中回荡.为南朝的事情惆怅不已,只有长江从古到今独自奔流. 【赏析】 诗人登上古台吊古咏怀,吴公台的凄清冷落带给诗人孤寂的情绪,诗人想起南朝事,颇多感慨,心生惆怅.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寄情,感情深沉.

九台市14769418382: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
登缪活血: 小题1:登台,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 怀乡思归 的感情(1分);凭吊零落萧条寂静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 朝代更替 (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世无常)的 惆怅悲伤 之情.(2分) 小题2:从 视觉和听觉 (2分)的角度写景,写诗人 看...

九台市14769418382: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登缪活血: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九台市14769418382: 《秋日登吴公台寺远眺》 刘长青 -
登缪活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呵呵 楼主记得给我加分哦!

九台市1476941838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 -
登缪活血:[答案] (1)中间两联写登台所见之景:荒凉无人的野寺,隔水幽深的云峰,西下的残阳,破败的古台和空旷的山林.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思乡念家的悲凉情感. (2)“寒磬满空林”一句之所以传神,在于它的插入使得在一派静景中回荡起晚暮的钟声,从而...

九台市14769418382: 秋日无公台上寺远眺的意思 -
登缪活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诗,诗的名字很拗口.秋日,就是秋天.吴公台,南北朝时期战场上射箭用的一座高台,在高台上可以把箭射到城内.吴公台上寺,就是吴公台上的一座寺庙,诗人并没有说明这座寺庙...

九台市14769418382: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颔联营造什么氛围,主要采用什么写景手法? -
登缪活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诗人刘长卿的诗,悲壮苍凉,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同时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声.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运用一写近景,一写远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九台市14769418382: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是谁所写?标题是什么? -
登缪活血:[答案] 此文是刘长卿所写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是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九台市14769418382: 关于秋天的古诗 -
登缪活血: 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