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投稿:系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阿难对佛祖说。 这段故事谁有更详细的呢?~

根据《楞严经》记载,佛陀本身有三十二相,而阿难尊者则有三十相,仅仅比佛陀少了两相,可以见得阿难尊者的样貌是何其的俊美。正是因为这俊美的样貌,阿难尊者在成佛的路上惹了凡心,使得自己的修行收到了阻碍。
据传说中讲,有一次佛陀举行完了法会。当时的波斯王准备了许多供养准备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但是阿难尊者因为没有及时上前,于是就自己去了城中化缘。但是走了许久都没有化到吃食。于是阿难尊者疲累交加,想讨一口水喝。
这时阿难尊者遇到了一个打水的姑娘,于是他上前去讨水和。但姑娘说自己身份卑微,不配给阿难尊者这样的高僧供养一碗水。阿难则说,众生皆平等,还请姑娘给他端一碗水喝。结果在姑娘端水的过程中,阿难尊者的手碰到了姑娘的手。
阿难尊者动了凡心,禀告了佛陀。
阿难对佛陀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会有多喜欢?
佛陀: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佛陀道:“你与她曾有500世的夫妻姻缘,今世如何你自己定论。是否成佛,也是你自己的因果。”阿难尊者听了佛陀的话,便去寻了姑娘与她过了许多开心的时日。
但有一日,阿难尊者一道灵光开悟,返回了佛陀身边开始自己的修行。于是姑娘托阿难尊者的弟子给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她不想阻碍他成佛,她成全他。看完信的阿难尊者十分动容,于是大手一挥身后出现了自己的一缕影子。
他说这是他的情思,斩断的这缕情思会回去陪伴姑娘。他也能好好修行。

扩展资料:
佛教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前世是谁埋了你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 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楞严经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尊崇“孝道”的文化大国,对父母慈孝,在古代来讲,几乎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

儒家《孝经》开头就明确写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因为父母才得来的,所以要十分珍惜爱护,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不剪头发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眼里,连爱护头发丝儿都是孝顺父母的一种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孝”是排第一的,不仅孔子推崇孝道,阐述孝的重要性,印度即其它亚洲地区也有推崇类似的伦理观念,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人,他就曾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

在《六度集经》中,佛告诉众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据说佛成道之后,仍然对父母表现出孝亲的行为,他为父亲度化,为其阐明世间真理,在其死后,又亲自收殓尸棺安葬;对其母亲则是为报怀胎十月的恩德,连续几十天为其宣说《地藏经》。

释迦牟尼说自己是因此成佛,其实他成佛后也是更加尽心尽力地奉行大孝之道。佛教的这种观点和中国本土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中国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除了不随意伤害身体外,古代还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即父母去世,即使再大的官,也要暂时停止一切事务,回乡守孝三年,否则就会遭到弹劾,被世人指责没有孝心。

对父母慈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父母从小到大含辛茹苦的抚养,没有他们的包容,就不可能有健康成长的子女,因此,自古以来,孝就尤为受到重视。

清代有句经典俗语,叫“百善孝为先”,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对孝道的注重,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父母付出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人性伦理道德的一种至善至美。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千百年来,它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慈孝的核心内容是尊老爱幼,老年人对晚辈要慈祥以待,晚辈孝顺老年人。慈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其中前半部分就有专门讲“慈孝”的段落:“香九龄,能温席”和“融四岁,能让梨”,讲的就是晚辈孝敬长辈的动人情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慈孝”观念的养成,“慈孝”从小的方面来讲关系到家庭和睦,从大的方面来讲,它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转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变更,这种美德一直不曾被抛弃。

慈孝文化在另一个精神内涵就是提倡“人人平等”。也就是说,慈孝文化不仅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同时,也对长辈提出“慈”的要求。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要避免对子女过于溺爱,更不能动辄辱骂和殴打。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从言行上正确引导子女,才能让父母成为孩子 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慈祥的长者,孩子才会心生孝意。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时代,慈孝文化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尊老敬老,关心和爱护老人,就会给我们的下一代做出一个不好的榜样,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将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慈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承,我们要对慈孝文化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父母慈孝有多重要?这个简直无需多想。试问天下谁不是父母所生?乌鹊尚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何况人乎?

但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慈孝”,其实是不能寻根究底的。我们宁可相信,作为一种外来宗教,释迦牟尼之说,更多是借重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以更好地在本地弘扬。

反观释迦牟尼的一生,年纪轻轻就出家,虽然是舍弃了王位,但对年迈的父母而言?谈何慈孝?释迦牟尼出家时,儿子尚在襁褓之中,就父子而言,又有何慈孝可谈?

但这并不成为我们不需要对父母慈孝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好好继承、发扬我们慈孝父母的美德。而这一点,正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受其他文明羡慕与学习的地方。

人类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那么,历史是什么?今天之前都可以称之为历史。对我们一个个体来说,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历史。

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慈孝之心都不能保持,还指望他奢谈什么家国大义、民族情感?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对父母慈孝,或许可以溯源到古人“养儿防老”的思想。

古代物质匮乏,人老之后,体力不济,无法耕种畜牧,生活物资的获得,需要更借重后代来供给,所以才养成这种父慈子孝的传承。

时至今日,物质丰富的年代,从客观上来说,即使我们垂垂老矣之后,只说获得食物的途径,根本无需后代供养。

然而,如果我们想获得最美好的回忆,想了解自己曾经的弱小、以及更好地理解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与艰辛,最适合的途径就是从父母身上来获取。

所以,对父母慈孝,其重要性,不但关系着历史的完整性,这是大的方面;也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延续性,这是小的方面。

一屋不扫何以济天下?连父母的慈孝都不能做到,还谈什么发家致富?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

人们常以“父慈子孝”来赞誉一个家庭的和谐;民间也流行着“世间百善,始于孝心”的说法。佛教的慈孝伦理是承借了儒家的慈孝伦理,《菩萨睒子经》称:“人有父母,不可不孝。”

慈孝是一种天性。孔子认为,慈是父母对子女的天性之爱,而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所引发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子女对父母的酬恩之心、报本之情。从道德行为上来说,慈孝是父母善待子女、子女善事父母的行为;从道德情感上来说,慈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情感,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敬情感。二者互动中所产生的爱敬情感和行为,都是纯真无伪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所以,慈孝是人性最基本的表现,是人性最起码的要求,是人类之最为基本又最为神圣的爱的表现,以爱人为核心的其他道德情感都是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生发、延伸出来的。

目连救母

慈孝的伟大,不仅在于要求爱子女、爱父母,更在于要把这种爱推广到他人,于是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千古名言。人们关爱自己的父母,就应该把这种爱心推及于别人的父母,去关爱天下所有的老人;人们关爱自己的儿女,就应该把这种爱心推及于别人的儿女,去关爱天下所有的孩子。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把这种慈孝之心推广到天下百姓,实行仁政,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所以佛祖所言“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正是由此。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释迦牟尼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他成佛后所说教法,也是教导后世弟子以孝为戒,可见,对父母慈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话说在佛世时,有一名外道对三宝非常不满,有一次,他见阿难尊者托钵乞食,于是公然嘲讽道:“你的导师瞿昙才生下来7天时间,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可见是他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他就是一个恶人!不仅如此,瞿昊还私自逃离王宫,他的父王听说之后,竟当场昏倒在地,瞿昊回来后,让人用水将父王泼醒,父王举醒后大哭道:‘现在国家都是属于你的,我也算是你的一个孩子,为何你要这样做?’可见,你的导师瞿昙就是一个不孝之人。”阿难尊者听后也感到非常惭愧,回去后马上问佛:“世尊!佛法之中,到底有没有孝养父母呢?”世尊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于是舒颜微笑,从面门放出五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可见,世尊对慈孝也是非常看重的。有的人认为,对父母慈孝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人认为,对父母慈孝是需要金钱的,而自己没有钱,所以不用对父母慈孝。事实上,慈孝无关乎金钱,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血肉都是父母给的,有什么理由不孝顺他们?什么是慈孝?慈孝不是要求我们做子女的给父母十元钱或者一万块钱,而是要求我们常常把父母记在心中,对他们时不时地问候一下,看望一下,表明我们没有忘了他们。也许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却意义非凡。

所谓“百善孝为先”,慈孝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习惯,并永远传承下去。




地藏王菩萨神符
我於过去恒河沙佛所。皆悉受持如是等咒。增长白净具足之法。增长种子根茎华果一切药谷。增长云雨地水火风。增长福乐。增长财物。增长无量最胜果报。增长基业。此咒利益能除一切苦恼系缚。---节选于《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

观音的两眉之间的圆点事什么意思
据无上依经卷下之说,此妙相系佛于因位时,见善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之,遂感得此相,表示除却百亿那由佗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卷二观相品谓,如来有无量之相好,然以此相为诸相中之最殊胜者。 此外,具有此相者,不限于佛陀,最著名者,如观无量寿...

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共取了哪几种经各多少卷?
1365 21 P0883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1卷)〖 唐 玄奘译〗1395 21 P0912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1卷)〖 唐 玄奘译〗1499 24 P1104 菩萨戒羯磨文 (1卷)〖 唐 玄奘译〗1501 24 P1110 菩萨戒本 (1卷)〖 唐 玄奘译〗1530 26 P0291 佛地经论 (7卷)〖 唐 玄奘译〗1536 26 P0367 阿毗...

玄奘算不算是民族英雄?写了那些著作?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好处?
那时玄奘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我要远绍如来、...六门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所译菩萨戒 菩萨戒羯磨文(1卷)〖唐 玄奘译〗 菩萨戒本(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经论 佛地经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位女皇
43、阿拉罗(Alara) 锡兰的杜多迦摩尼王朝(前165-公元65)国王周罗那迦(前62-前50在位)之王后,前...51、阿比什·哈通 伊朗南部法尔斯的塞尔古里王朝(1148-1270年)末代女王,1265-1270年间在位,因嫁与伊儿...32、玛格丽特(Margret) 佛兰德尔女公爵,1384-1386年在位,路易·德·马尔公爵之女,1386年与伯艮地...

玄奘的身世怎么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玄奘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当时印度各国国王到者十八人,高僧三千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人、那兰陀寺僧众千余人。玄奘登坛...

佛经中常说的“芬陀利花”是什么花
因为芬陀利花扎根在淤泥之中却不被污泥所染,所以经论中常常用它来比喻佛性之于烦恼而不被烦恼所染污。而《法华游意》中说:芬陀利花在三个时候有不同的名称。在花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叫做屈摩罗;而花开将落的时候叫做迦摩罗;而花开得正盛的时候,称为芬陀利花。由此可见此花的特别了。值得一...

十二因缘为解脱道
倘若名色生缘,则缘生名色,因不觉故,自然粘连识行,实为妄运。妄运之心,幻生无明,无明假幻,因觉不灭。故觉性圆满,普照法界,一切众生皆应解脱,成就佛道。所以,佛说十二因缘实为假说。因众生不觉,自然言苦为觉,但终不说觉。至此,苦即苦受,乃至苦灭苦出要,亦是如此。迦摩尊者直言...

谁给我一个信仰,给我一个希望.
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佣。佛有一次到憍萨罗国一个叫做羁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羁舍子,...

唐僧是以谁的圆形塑造的
显庆元年(656)二月,玄奘为鹤林寺尼宝乘等五十余人授戒,又为德业寺尼众数百人授菩萨戒。玄奘西游求法...在这中间,他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比弥勒早成佛? -
须芳丽泽: 弥勒菩萨比释迦佛更早发心成佛.也比释迦佛早四十二劫学佛修行,但是为什么释迦佛后来居上,比弥勒早成佛呢?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释迦佛说:“弥 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

兰山区15763425410: 四句具有灵性的话真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吗 -
须芳丽泽: 现在流传;释迦牟尼佛最具灵性的四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 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 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 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 就已经结束了.”完全符合佛陀的教诲.只是讲得太深了,很多人看了会怀疑.用现在的哲学说,存在即是真理. 用佛家讲,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用,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
须芳丽泽: 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令其成佛是菩提心.释迦摩尼见众生痛苦,所以发菩提心成佛度化众生.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摩尼 坐化前说的什么话 -
须芳丽泽: 释迦牟尼佛圆寂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根据星云法师所著的《释迦牟尼佛传》第四十八章记载是:“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处!” 原文是:“诸弟子!你们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体的生命活上数千万年,和你们共同在一起,但是有会合就有别离,这是不变的道理!这个世间上现在已有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之法,大家都会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备,我进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顾你们,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地方呢?我所要度的众生皆已度尽,还未度的众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缘.现在已没有让肉体继续存在的必要,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处!”说完上面这段话,佛陀就安静的进入了涅槃.参考资料:星云法师著《释迦牟尼佛传·涅槃》.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须芳丽泽: 阿弥陀佛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在他前几世就已经成佛了 -
须芳丽泽: 颠倒了!佛无生死,但众生有生死.众生于六道中做生死轮回,佛菩萨不辞劳苦,入三涂六道,头头救拔. 也就是说众生受自身业力牵引,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轮回不止.佛菩萨已经出离生死,不受生死业力束缚,可以自由出入六道,以各种方便力救度众生.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牟尼是靠什么法门成佛的? -
须芳丽泽: 觉悟真相,离心意识,回归本质,回归本心,即证法身,空间一如,无生无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释迦牟尼修什么法门成佛?六度.超越六根,名为修内...

兰山区15763425410: 哪个佛,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呀? -
须芳丽泽: 文学艺术作品里,很多都误解、曲解了佛教,就像《西游记》里,菩萨都是妖怪的后台,《新白娘子传奇》把法海说的那么坏.单看这句话,确实挺有意境的,借佛之口说出,增加可信度吧!不过很抱歉,这话还真不是佛祖说的……

兰山区15763425410: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降生到这个世界 -
须芳丽泽: 一、总说,一切诸佛入世都有共同的原因 《妙法莲花经.方便品》上写得很清楚:「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

兰山区15763425410: 十善业道经,原文.……这是哪个佛说的. -
须芳丽泽: 《佛说十善业道经》 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本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佛为海龙王说一切法靡不由心,应修十善,遂广明十善功德,及摄一切佛法.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