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余国历史及历代国君

作者&投稿:敏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扶余国的历史沿革~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前期和后期的王城就在今吉林市和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扶余国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是木栅城。城市形状是圆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农安县。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人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470年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扶余建国600多年。农安一带为高句丽所占领,又统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时期,为防唐朝征讨,高句丽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为高句丽疆域,原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丽,这时属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辖。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一度又称为书山府、隆州府),定为国都,其下辖有扶州、仙州。后迁都“敖东城”,但扶余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总人口已近50多万。925年,居住在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女真族强大起来,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兵征渤海,四月围扶余府,次年春攻下扶余府。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回师扶余时病故。当时城内上空出现飞升的黄龙,辽遂将扶余府改为黄龙府,并建有佛塔一座。过国分上、中、西、南、东京等5个道,上京辖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为政治中心。而黄龙府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统5州(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3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是辽的政治军事重地。在军事上,黄龙府郡部署司统领信州(今吉林怀德县秦家屯古城)彭圣军书度使、宪州(今农安靠山乡广元店古城)怀氏军节度使、祥州(今农安万金塔乡万金塔古城)瑞圣军节度使、益州(今农安县小城子乡小城于古城)观察使、威州(今农安县三宝乡小城子古城)刺史。这些军队都驻在黄龙府附近。黄龙府是辽金的名城。南宋名将岳飞曾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就是今天的农安古城。黄龙府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于辽代移民的结果,这一带不但居住着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同族,满族先民)、女真人、汉人,而且还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在黄龙府辽圣宗时代(983-1030年)修建的佛塔至今犹存。塔高43米,中实、砖造、密檐式,8角13层。年久经浸蚀,塔基破坏,但仍未倒塌,说明辽代劳动人民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才能。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国家曾拨款修复到10层,在修复的过程中,于塔的上部中心一小砖室中,发现银佛2件,以及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炉、瓷香盒、银质小圆盘、银质单线刻划的银牌佛缘各一件。1983年由国家拨款,将古塔修复如初。如今塔身每层都塑有狮子、麒麟等瑞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各檐角都挂有风铃,一遇风雨锵锵铮铮,金铁皆鸣。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率兵攻下黄龙府。在攻打黄龙府的战斗中,女真大将完颜娄室立下了卓越功勋、他首先断绝了辽兵外援,控制交通要冲,并乘风纵火,督军力战,火燃战靴至足而不知,一举攻下这座军事重镇。完颜娄室是长春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它的家族墓地遗址至今还留在长春东南的净月潭山南坡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代遗迹之一。完颜娄室从古至今引起学者的关注。据《金史》、《柳边纪略》记载:因完颜娄室攻克黄龙府有功,被封为黄龙府万户。以后,他又擒获了辽国天祚帝,战功显赫。1130年,完颜娄室病故于军中,终年53岁。金太宗亲自派队护送完颜娄室灵柩,归葬于黄龙府东南的奥吉里,即今石碑岭。金国攻克黄龙府后,改黄龙府为济州,置利涉军节度使。金之所以把黄龙府改为济州,是因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时,水深无舟,便命一人在前探导,乘赫白马渡水,后续兵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仅及马腹,全军顺利过江攻入黄龙府。后来,使人测所渡之处,水深不得其底,大军无船而顺利涉过,乃是天意,正合“济州”,“涉利军’之意,后改为隆州。金末,蒙古族兴起,金为加强乐北的军事力量,于1140年,将隆州升为隆安府,这里又成为金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辽金这两个北方民族的国家,都曾经进入中原,用兵于长城以南甚至长江流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1234年,蒙古族灭亡了金帝国,后来统一中国,成为元帝国。在元帝国统治期间,长春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治所在隆安府。蒙古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以后,元帝国力量的主要残部,败退到东北。明洪武20年(1387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率师20万北伐”。同年六月,由于纳哈出的投降而结束了这场战争。“初,纳哈出兵分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其中的“龙安”即今农安,“一秃河”即伊通河。当时投降的纳哈出部下20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平定东北以后的明帝国,设立奴儿干都司,在长春地区设置了隶属奴儿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和亦速河卫,地址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和饮马河流域。明帝国虽然在长春附近设立了军政机构,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民族居住状况。从12世纪蒙古族由西北向东南移居开始,直到18世纪中叶为止,除去蒙古部族之间的争夺之外,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当满族势力在东北兴起时,蒙古族郭尔罗斯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归降了清帝国并参加了反明战争,因此其部族的首领在1636年被封为札萨克辅国公。所以在长春设治以前,这里是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封地。清军于1644年入关以后,着手修筑东北的柳条边(简称柳边或称柳条边墙、条子边等)。这里所说的柳条边墙是指在边墙外有沟,引满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边。边墙高3尺,宽3尺。墙上栽种3行柳树,以阻行人,因此称之为柳条边或柳边、边墙。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老边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曾在辽河流域修筑了一条东起凤凰城,经开原到山海关的边墙,全长1900余里,名为“盛京边墙”。因其修筑时间较早,也叫老边。新边是指吉林省境内的柳条边。据《盛京通志》记载:“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威远堡边门,长690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之柳条边,亦名新边。”“老边”自东向西设边门16个。“新边”自南向北设边门4个。它主要指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河边门、法特哈边门。除边门以外,还随边墙的走向设有许多边台。新边的头合在今吉林地区舒兰县法持乡东10里处的头台村,而法特哈门是二台,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过江后在长春地区九台县境内接着是三台、四台(今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今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今六台乡六台村)、七台(城子街七台村)、八台(今苇子沟乡腰八台附近)、下九台(今九台镇)。清朝对新边采取从一台排到十台,然后再重复从一台排到九台,称上十台、下九台。饮马河台也叫头台,在今放牛沟乡荆家村饮马河头台屯。二台在今放牛沟乡腰站村二台屯。在九台县境内共有边台达9处,全长262华里。从九台县放牛沟乡任家屯村北双项子向西南走去,柳条边就出了九台县境,进入长春郊区三道镇四合村东南盛家岗子和双阳区泉眼乡岗子村后屯交界处。这是进入长春市郊的一个边台(后台屯),向南一华里到西边屯、净月乡小河台(第二个边台)。过幸福乡的靠边吴屯、新立城乡的靠边孙、靠边王到邢家台径直向南进入今新立城水库。在乐山乡同永春乡交界点的东面(今新立城水库内)向西南转向处,即新边的伊通边门旧址。在长春郊区范围内有柳条边的一个边门——伊通边门、三个边合、全长80华里。总计柳条边在长春地区为342华里,路经九台县、双阳县和长春市。清代柳条边每个边台设台丁150名至200名,台厂是“由汉人入籍人充之,种地免税”,俗称“边台人”。边台并不像墩台与烽火台一类的土台子,而是柳条边区域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驻地。经过修筑清代的柳条边,进一步明确了的长春市,以及农安、德惠和九台币的部分乡镇都处于边外(新边以西),是属于郭尔罗斯前旗的土地。清军入关并在北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后,为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从顺治朝开始就不断有一批批“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东北。当时流放的地点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条边沿边的各个门、台。旧志中有:“有流人居边门,父子葺破屋以栖,尝大雪,老者僵卧,其子晕绝尸旁……询所苦,知初从关内来者。”由此可知300多年前就有清代人流入到这里。但在清初,流入还是比较少的。到了康熙朝,郑成功的继承者遭到清帝国的镇压,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的叛乱,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员、军人及其家属、近亲,被押送到东北。其中包括闽、浙、鲁等沿海省份和慎、黔、湘、桂、粤等省的民人。明清交替之际,沙俄势力达到了黑龙江上游的中国边境地区。在平定“三藩”之后的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到达船厂和大乌喇虞村等地,开始策划反击侵略者的边境战争。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辽河的航运办法,派遣“吉林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视水势。到迫使侵略者签订尼布越条约为止的几年中,伊通河上的航运相当繁忙。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通过这条水道,运往雅克萨前线。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沿线居民,流人出身的水手和造船工匠,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夫余,史籍中又作“夫徐”、“扶徐”、等。夫余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和《汉书》。据《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给秽貂、朝鲜、真番之利。”《汉书·地理志》作:“北隙乌桓、夫余,东贾真番之利。”《后汉书·抱娄传》云:抱娄“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由此可见,夫余的建国大约是在西汉建立的前后,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关于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国,亦可以从它的建国传说中得到印证。《论衡·吉验篇》载,“北夷索离国王侍蝉有娠,王欲杀之。脾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泅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东明建立夫余国的传说,在《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刘宋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和《后汉书·东夷传》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把“真离”,《魏略》写作“真离”,《后汉书》则写成“索离”,把“掩溉水”,《魏略》写作“施掩水”而已。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知,夫余即起源于北夷素离国,是紊离国的王族东明逃难到夫余之地后建立的国家。高丽国国王的随身婢女怀孕了,国王要杀死她,婢女说:“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的气体,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怀孕了。国王因此没杀死她。后未她生了个孩子,被迫扔到了猪圈里,猪用嘴巴向孩子哈气,孩子被移致马厩中,马又向孩子哈气,所以孩子能不死。而国王却迷惑地以为这孩子是上帝的儿子,于是就叫他母亲收养他,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经常叫他去放马。东明善于射箭,国王怕他夺了自己的江山,于是想杀掉他。东明便逃跑了,向南逃到掩施水边,用弓拍打水面,鱼鳖便浮出水面架成桥,东明才得渡过河去。他过河后鱼鳖散去,追兵便不能过河了。东明就在夫余国建都称王。原文:槁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记》 《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有的人认为夫余的前期王城应该在今吉林省农安附近。多数人则根据“作城栅皆员”等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认为应该在今吉林市附近等。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解夫娄之迁迦叶原也,托之国相阿难弗之梦,迦叶、阿难皆是佛名,是时佛书犹未入中国,而犹云尔者,亦犹檀君之托桓雄也,是亦不足深究矣。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叶记则直接断言,夫娄率部东迁迦叶原为东夫余的传说/是后世僧徒伪撰,认为朝鲜古籍中有关东夫余的记载多不可靠。这也是现在中国学者中流行的观点。因而才将北夫余、东夫余都视为夫余的别称。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最后在北魏被同是肃慎族系的勿吉(一说高句丽考瑞亚)所灭亡。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拔之。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东北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后期则移至今吉林农安。西汉至两晋时先后隶属玄菟郡、辽东郡、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前秦等,长期朝贡于中原各王朝,北魏时被迫臣服于高句丽。疆域西至今洮儿河,东至今牡丹江,南至今辉发河以北,北至今黑龙江。东明为其始祖,建国后曾兴盛一时,但在两晋至南北朝时因屡受鲜卑慕容氏政权及高句丽的攻击而国势衰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为勿吉所灭。

简要介绍
  夫余国又作“扶余国”。两汉至魏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地方部族政权,是东北地方民族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居住地当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据《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余国,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地方。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其子解夫娄迁都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命称夫余城(即东夫余)。史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以农为主,经济、文化高于邻近地区。国王世袭,地方邑落由“豪民”统之。两汉时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历世长达2000余年,后为勿吉所灭。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秽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他是黑龙江最早的政权形式,属奴隶制度国家。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万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夫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秽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满族族源之一。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被统治阶层为另一民族三韩中的马韩人)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秽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夫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夫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汉魏时期是夫余的强大时期。他通过不断向外扩张,迫使挹娄臣服于他;同时,他还派生出高句丽、百济、东夫余等一些新的政权。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秽地也。夫余的起源地,位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和吉林洮南县以北至黑龙江双城,皆其国土。都城为今吉林省吉林市。(亦有说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夫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中国三国时代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史书记载
  夫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夫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夫余”,东迁后的为“东夫余”。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夫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挹娄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最后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说高句丽)所灭亡。金朝置蒲裕路,明朝置福余街,皆夫余之音转也。北夫余,亦作高九黎,是夫余国最初发祥的地域为高九黎历史,2007年3月23日验证。北夫余的立国过程记录在《桓檀古记·北扶余记》里。解夫王娄东迁之后,王位由金蛙王和他的儿子带素王顺序继承。到公元22年,带素王与高句丽的大武神王开战,大武神王攻入东夫余首都,带素王被杀,带王的弟弟带同残部退往鸭绿谷,是为曷思王。公元285年,有人往东逃往沃沮地,即今日吉林省的延边自治州。后来他们被广开土王侵略,最后被长寿王征服。 古时北方的夫余国有较完备的统治机构,有先进的农耕技术,走在当时东北各族的最前列。北夫余、东夫余时期,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夫余律法对犯法者严惩。杀人、奸淫(不论男女)、忌妒罪(限女子)死刑,窃盗罪赔偿12倍。
  夫余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名马、赤玉、貂貆。社会盛行巫术,也会在战争时祭天占卜以预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杀牛而观其蹄,如果牛蹄并拢即为吉兆。每年12月,夫余皆举行“迎鼓祭”(可能属秋收祭典),人民饮酒歌舞,统治者赦免罪人。 夫余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崇尚厚葬,甚至停灵5个月。王与诸加的葬仪式更为讲究,例如玉匣为棺、百人殉葬等等。 婚俗方面,夫余社会允许一夫多妻,而且有兄长死,则弟娶嫂为妻的风俗。 自两晋以后,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夫余政权逐步衰弱。他相继遭到东北部的勿吉人、东南部的高居丽人、西部的鲜卑人的侵扰,辖地日益缩小,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公元494年,夫余被勿吉人灭掉。夫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秽貊族的衰落,同时也标志着通古斯族(当时主要为勿吉人)在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开始崛起。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等史书记载——“燕 北邻乌桓、夫余。”据此判断,夫余国应该位于渤海北岸的辽西地区或内蒙古东南部一带,即今燕山山脉之北。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之前为三韩时代,它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期。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的记载,辰韩人即谓其祖先来自于秦国,故名“辰(秦)韩”。

夫余国又作“扶余国”。两汉至魏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地方部族政权,是东北地方民族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居住地当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据《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余国,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地方。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其子解夫娄迁都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命称夫余城(即东夫余)。史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以农为主,经济、文化高于邻近地区。国王世袭,地方邑落由“豪民”统之。两汉时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历世长达2000余年,后为勿吉所灭。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秽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他是黑龙江最早的政权形式,属奴隶制度国家。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万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夫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秽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朝鲜民族族源之一。古朝鲜的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秽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夫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夫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汉魏时期是夫余的强大时期。他通过不断向外扩张,迫使挹娄臣服于他;同时,他还派生出高居丽、百济、东夫余等一些新的政权。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秽地也。夫余的起源地,位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和吉林洮南县以北至黑龙江双城,皆其国土。都城为今吉林省吉林市。(亦有说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夫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居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中国三国时代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夫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夫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夫余”,东迁后的为“东夫余”。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夫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挹娄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最后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说高句丽)所灭亡。金朝置蒲裕路,明朝置福余街,皆夫余之音转也。北夫余,亦作高九黎,是夫余国最初发祥的地域为高九黎历史,2007年3月23日验证。北夫余的立国过程记录在《桓檀古记·北扶余记》里。解夫王娄东迁之后,王位由金蛙王和他的儿子带素王顺序继承。到公元22年,带素王与高句丽的大武神王开战,大武神王攻入东夫余首都,带素王被杀,带王的弟弟带同残部退往鸭绿谷,是为曷思王。公元285年,有人往东逃往沃沮地,即今日吉林省的延边自治州。后来他们被广开土王侵略,最后被长寿王征服。 古时北方的夫余国有较完备的统治机构,有先进的农耕技术,走在当时东北各族的最前列。北夫余、东夫余时期,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夫余律法对犯法者严惩。杀人、奸淫(不论男女)、忌妒罪(限女子)死刑,窃盗罪赔偿12倍。
  夫余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名马、赤玉、貂貆。社会盛行巫术,也会在战争时祭天占卜以预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杀牛而观其蹄,如果牛蹄并拢即为吉兆。每年12月,夫余皆举行“迎鼓祭”(可能属秋收祭典),人民饮酒歌舞,统治者赦免罪人。 夫余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崇尚厚葬,甚至停灵5个月。王与诸加的葬仪式更为讲究,例如玉匣为棺、百人殉葬等等。 婚俗方面,夫余社会允许一夫多妻,而且有兄长死,则弟娶嫂为妻的风俗。 自两晋以后,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夫余政权逐步衰弱。他相继遭到东北部的勿吉人、东南部的高居丽人、西部的鲜卑人的侵扰,辖地日益缩小,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公元494年,夫余被勿吉人灭掉。夫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秽貊族的衰落,同时也标志着通古斯族(当时主要为勿吉人)在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开始崛起。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等史书记载——“燕 北邻乌桓、夫余。”据此判断,夫余国应该位于渤海北岸的辽西地区或内蒙古东南部一带,即今燕山山脉之北。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之前为三韩时代,它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期。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的记载,辰韩人即谓其祖先来自于秦国,故名“辰(秦)韩”。

至于历代国王比较杂乱,参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dd17c0100ng2s.html

1. 夫余国又作“扶余国”。两汉至魏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地方部族政权,是东北地方民族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居住地当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据《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余国,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地方。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其子解夫娄迁都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命称夫余城(即东夫余)。史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以农为主,经济、文化高于邻近地区。国王世袭,地方邑落由“豪民”统之。两汉时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难以考证,国灭太久,族谱也记不住了,,,

而且固封自守,,外人也没有对其详细记载和描述。

除非考古发现连串的祖坟,才能摸清楚到底传了多少代王。

早期都在中部平原 人口稠密地区,,,,将近两千年了, 已经被翻耕了两千年了,,,痕迹早就没有了

 在松嫩平原曾存在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王国,叫索离王国。我们只知道它的主体民族索离(也作橐离)是当时黑龙江地区三大族系中岁貊族系中的一支(另两个族系是东胡和肃慎)。至于这个王国到底什么时候建立的,国家的领袖人物是谁,人民是怎么样生的,都因为没有文献记载,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在王充的《论衡·吉检篇》中载有一个关于这个王国的神奇的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有一次,索离王国的国王外出巡视,归来后发现他的一个侍女怀了孕,国王疑其不贞,要将她杀死。这个侍女却辩解说:“我没有不贞之事,只因为曾有像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仙气从天而降,落到我身上,不久以后,我就怀了孕。这并不是我的过错呀?”国王听了,半信半疑,于是暂且将侍女囚禁起来。后来,这个侍女生了一个男孩。国王认为这是一个下贱的野种,不能留下,便命人将这孩子丢弃到猪圈里,想让猪把他咬死。但是,猪并不咬他,而且怕他冷,还用口气嘘他,这孩子在猪圈里活得好好的。国王得知,觉得很奇怪,又命人将这孩子丢弃到马栏里,想让马踩死他,不料马竟然不踩他,并且和猪一样,怕他冷,也用口气嘘他。国王大惊,认为这孩子很可能是天神下凡了,怕处死他会激怒天神,带来灾祸,只好将这孩子留了下来。于是,国王让这孩子的母亲把孩子抱回去抚养,母亲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作东明。
  东明渐渐长大了,出落成一个仪表堂堂的小伙子。这小伙子很聪明,也很勤奋,不论什么事都做得利利索索。国王见他长大了,就命他带领奴隶们一起去放牧马群,这显然给了东明一个练习骑射的好机会。每天,东明和伙伴们将马群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让马群自己觅食,然后,东明就领着大家练习射箭。马上射、步下射、射固定目标、射移动“靶子”,不论寒暑,不避风雨,坚持不懈。他们还经常进行比赛,折一根柳木棍,插在几十步远的地方,大家轮流用弓箭瞄准射击,比赛结果。东明总是射的最准。到后来,东明的箭法已是百发百中了,天上飞鸟掠过,东明抬手一箭,往往是弦响鸟落。东明不但箭法高超,人品也很好,尊老爱幼,急危救难。很快,东明就以精明的箭法和豪爽的义气闻名于索离王国,并将一批人团结到了自己的周围。当时,国王昏庸残暴,民不聊生。于是,东明和亲信密议,准备积蓄力量,伺机夺取权力。不幸,消息走露,传到国王耳朵里。国王见势不妙,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密令武士们把东明杀掉。哪知这些武士早就对残暴的国王心怀不满,开从心底里拥护东明,于是他们在国王面前假意应承,出了王宫,立即飞奔到东明处报信。东明得报,马上将自己的亲信招集起来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现在还无力同国王抗衡,应该逃走才是上策。但是到哪里去呢?东明说:“我们到南方的夫余地方去吧,夫余在掩派水(松花江的古称)南,那里的居民也是岁貊人,语言习俗都和我们差不多,而且,那里还没有统一起来,各部落自有酋长,我们去了说不定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大家赞成这个意见,于是上马南奔。国王得知东明跑了,急派骑兵追杀。东明等向南奔出不远,遇到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这条河就是掩派水。河水又深又宽,绝无徒涉的可能,而岸边又无船只。这时,追兵已遥遥在望,情况万分危急,怎么办?大家都焦急地望着东明。只见东明不慌不忙地张弓搭箭,向水中发了一箭,这是一枝具有神力的箭,它一进入水中,水中的鱼鳖便纷纷浮上水面,迅速搭成一座鱼鳖桥。东明见状,急忙率领大家从这座鱼鳖桥上安全渡过对岸。等到追兵到时,鱼鳖散去,只能望水兴叹了。
  东明过河后,到了夫余地区。当地各部落的酋长和人民对东明的勇武和仁爱早有耳闻,听说东明在神灵的帮助下来到夫余,上上下下一致认为东明是天神派来的代表,于是就拥戴东明为夫余王。东明任夫余王以后,一步步地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制度,夫余国逐渐强大起来。关于夫余建国的具体时间不详,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或战国末年,它的疆土中心在松辽平原,也包括掩派水以北的嫩江平原一带。
  如果说东明逃出的索离国的社会状况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东明南逃后所建立的夫余王国的情况则是清楚的。这是管辖到黑龙江地区的第一个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国王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对一般人民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死后还要屠杀大批奴隶为其殉葬。但是,由于夫余王国从氏族时代走出时间还不太久,故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氏族社会的遗风。由贵族会商决定国家大事,对王权是一个约束。如果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则归咎于国王失德,贵,族们可以协议罢免,甚至杀掉国王。夫余王国建立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以畜为官名,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等官职。诸“加”各管辖一方,相当于诸侯,在自己统治范围内有绝对的权威,所属人民都是他的奴仆。夫余国也有一套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其礼仪与中原地区大体一致。夫余国的法律相当严酷,杀人者不但自身要被处死刑,家属还要沦为奴隶。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者,男女都要被处以死刑。偷盗者要偿还相当于他所盗财物的十二倍财物。重刑犯罪者先囚人监狱,直到腊月举行祭天大会时再作出决断。夫余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平时,家家都备有弓箭、刀矛等兵器,遇有战事,诸“加”各统率属民战斗,奴隶;们送粮以供军需。出征前,一定要杀牛观蹄以卜凶吉,蹄散为凶,合拢为吉。但夫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不大对外扩张,所进行的战争多为自卫。在经济方面,夫余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种植五谷,饲养牛、马、猪、狗等,他们养的马还以品种优良而闻名四方。夫余已有了制革、纺织、金银器制做、兵器制造、冷藏、制陶与建筑等行业。夫余人还是一个乐观开朗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史书记载,夫余国道路上的行人,不论白天黑夜,歌声不绝。
  夫余很早就同中原地区有了往来。汉代,夫余臣属汉朝,归玄菟郡节制。其王所用印玺即由汉廷颁发。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曾亲到长安朝见顺帝,汉廷还安排了“黄门鼓吹”、“角抵戏”等文体节目隆重接待。三国时,夫余隶属曹魏。西晋时,夫余归护东夷校尉节制和保护。夫余对中原朝廷,还是恪守藩礼的。
  由于国土资源丰富,生活安定日久,武备不修,因而在四世纪以后,夫余在鲜卑、勿吉和高句丽的打击下,逐渐衰落下去,于公兀494年被勿吉灭亡。夫余王南去向高句丽投降。
  夫余国是黑龙江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夫余国被灭亡以后;其民族逐渐被勿吉及西部的鲜卑和南部高句丽融合,至今东北的大地上已找不到夫余人的痕迹了。


夫余国历史及历代国君
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

周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周朝历代国君大全
今天小编就带您来了解一下周朝历代国君吧!周朝皇帝周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1、周文王姬昌:历史上一位名君周文王姬昌简介: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人,西周奠基者。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

邿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由于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这一墓地的发现不仅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更为邿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丰富的材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邿国地望的传统认识。同时,也为商周考古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资料。相关信息 邿国 国君姓氏 妊姓 爵位 不详 国都 邿(山东济宁市南...

求中国春秋各诸侯国君即位表(全)
卫灵公(卫元)、卫君(卫斑师)、卫文公、卫怀公、卫宣公、卫顷侯、卫襄公(卫恶)、卫庄公(卫杨)、卫悼公(卫亹)、卫平侯、卫武公、卫靖伯、康叔吴国国君 吴王(阖闾、姬光)、吴王(余祭)、吴王(诸樊)、吴屈羽、吴禽处、吴柯卢、吴转、吴王(夫差)、吴伯(吴周章)、吴王(僚)...

春秋时期一共有多少国家?
越国: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卫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鲁国:周朝...

建立陈国的国君妫满,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一.妫满 妫满,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生于商纣王七年十月十五日,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后裔,陶正遏父之子。号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虞胡公,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二.历史背景舜帝还是平民时,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为妻,居住在妫汭。舜帝的后代便把地名当作姓氏,姓妫。舜...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0多位帝王,他们的顺序和排名是什么样的?_百度...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

历史上欧阳氏武将有哪些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越国主要处在欧余山之南面,古代以南为阳,故无余的后代以欧阳为氏,欧阳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越国历代国君都是欧阳氏。在春秋晚期,越国被吴国打败,后来经过勾践的二十年的准备,终于报仇雪恨,并将吴国消灭吞并,国土一直达到齐鲁南部,并迁都琅琊。越国在中原的...

清朝历代国君一览表
清朝历代国君一览表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

战国七雄,那个时候真的只剩下七个国家了吗?
越国的历史比较悠久,相传越国的建立者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越国的地域大概在今天江苏,浙江,江西一带。在越国的历代君主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吴越争霸之时,越国败于吴王夫差之手,勾践本人也受尽侮辱,卧薪尝胆十年之久,最终灭掉吴国,勾践也称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进入战国之后,...

金湾区17682169580: 大理国历代帝王表 -
爰詹安必: 大理 (公元937——1094年,共158年) 首府: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1)大理太祖圣神文武帝段思平 生卒: 在位:937——944 8年 文德(938——?) 神武(?——944) 子 (2)大理文经帝段思英 生卒: 在位:944——945 1年 文经...

金湾区17682169580: 秦国历代国君和明臣武将 -
爰詹安必: 一、历代国君(称号/名字/统治时间/在位时间) 1、 2、 3、 4、 5、 6、 二、文臣武将 1、百里奚 百里奚(?—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春秋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 原虞国大夫,后入秦做大夫,为秦穆...

金湾区17682169580: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
爰詹安必: 楚王即楚国的君王,在文学作品中多指在阳台梦遇巫山神女的楚怀王或楚襄王.楚王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国君的称呼,因为楚国八百年历史悠久,楚国历代国王声名显赫在秦朝覆灭以后也被各...

金湾区17682169580: 朝鲜王朝的历代君王和在位年份,谁知道?
爰詹安必: 朝鲜王朝历代国王: 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74),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7)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63),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3) 太祖嫡次...

金湾区17682169580: 清朝和明朝对比,哪个朝代明君更多?两个朝代国力对比如何? -
爰詹安必: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也有学者指出逾亿. ——翦伯赞 01.总述清朝和明朝对比,哪个朝代明君更多?两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