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春秋各诸侯国君即位表(全)

作者&投稿:蓬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国的国君列表~

国君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统治年数) 备注 刘康公 姬季 前592年-前544年(49年) 周顷王子,周定王弟 刘定公 姬夏 前543年-前531年(13年) 刘康公子 刘献公 姬挚 前530年-前521年(10年) 刘定公子 刘文公 姬卷 前521年-前507年(14年) 刘献公子 刘桓公   前506年-前488年(19年) 刘文公子 刘穆公   前487年―前455年(33年) 刘桓公子 刘穆公之后的世系不详 周贞定王时,亡国

赵简子

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其先祖与秦同姓。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卒于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生年不祥。《史记》云,晋顷公九年(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左右,寿70多岁。

赵鞅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平昭年间,当时,晋国内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20多岁的赵鞅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赵鞅、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颁布成文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李悝在总结赵鞅“刑鼎”,子产“刑书”,邓析“竹刑”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确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

赵鞅执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晋国土地和人口的同时,都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全面地改革,为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作准备。其中韩、赵、魏三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而尤以赵鞅的改革措施最为彻底,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最为显著,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经济上,赵鞅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鞅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鞅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鞅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鞅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鞅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鞅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鞅奖励军功,以功释奴。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鞅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赵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此后,鞅秋联合韩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氏、中行氏两家,揭开了讨伐战争的序幕。

赵氏与范中行氏之间爆发的这场冲突,导火线是暂住邯郸的卫贡五百户人口的归宿问题。实际上,这是新兴的异姓强族觊觎和争夺晋国大权的斗争的必然反映。

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赵鞅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鞅一怒之下,

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持。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以范、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鞅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赵鞅先后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赋税,争取民心,修建垒堡,加固城防,使晋阳成苏允衔裙痰暮蠓健F浯危�憎鄙朴诶�昧�渲�涞拿�埽�岢煞炊苑丁⒅行惺系耐骋徽较摺U秸��⑹保��鼋��酱蟮卸哉笥�髋傻淖楹希�α慷员鹊谋浠�蚕⑼虮洌�碜鄹丛印U浴⒑�⑽骸⒅鞘现�洌�募胰ㄇ溆虢���洌�乇鹗钦允嫌胫鞘现�涿�苤刂亍H欢��谖慈〉枚苑妒稀⒅行惺系淖詈笫だ��埃�憎本×勘苊庥胨�欠⑸�逋唬�⒁庹�『�褐鞘希�乇鹗墙��闹С帧6灾鞘系男财龋����笕���碛泄χ�级�灿谧陨薄5狈丁⒅行惺弦越���宸ソ�羰保�憎泵挥泄��磁呀�:睿�⑸璺ň】旎指赐���业墓叵担�佣�玫焦�说挠祷ぃ�ぷ�苏秸�牟焕�质啤T俅危�憎被狗浅W⒁飧纳仆�鸸�墓叵怠0Ч�哪辏ㄇ?91年),赵氏与范、中行氏战事正酣,楚乘晋内乱,“乃谋北方”。赵鞅被迫妥协,对土蔑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遂“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满足了楚国要晋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晋楚之间的直接冲突。最后,作为晋军统帅,赵鞅身先士卒,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哀公二年(前493年),晋郑两军战于铁,赵鞅中箭负伤,面部血流不止,却“鼓音不衰”。赵鞅攻卫,他虚心听取烛过的劝告,“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指挥作战,故能“一鼓而士毕乘之”。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行文子、范昭子奔齐,“赵氏竟有邯郸、柏人”,形成“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的局面。

从哀公六年(前489年)至哀公十七年(前478年),赵鞅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哀公六年,赵鞅帅师伐鲜虞。哀公十年春,赵鞅帅师伐齐。哀公十四年春,伐卫。然而,这一进程因赵鞅染疾而中断,“使太子无恤将而围郑”,从此,赵鞅退出晋国的政治舞台,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太子无恤代立,是为襄子。”四卿中年资最长的智襄子(智瑶),乘机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把持了朝政,取赵氏而代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导致后来与赵氏的战争,使晋国历史进程出现反复和挫折。

综观赵鞅生平事迹,可以说他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鞅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这是因为赵鞅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赵鞅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鞅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宗室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魏一起灭了“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晋静公二年“灭晋后而三分其地”的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赵鞅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最为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赵鞅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晋自西周初年立国,即奉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具有融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赵鞅、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赵衰

赵衰,即赵成子,字子金,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期晋国之卿。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六年(前 622年)。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其父赵夙,已进入晋国的统治阶层,在晋献公时为将,曾率军伐霍。

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奔,流亡在外19年,赵哀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生活上照顾重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归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甚而至于胁迫重耳成就大事。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待他甚好,给他安家,使他过上舒适的生活。重耳一住 5年,不愿离去。赵衰与咎犯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即位之后,赵衰又帮助他走上称霸诸侯的道路。晋文公二年(前 635年),周襄王因王室内乱而避居在外,秦穆公已派兵驻扎黄河边上,准备保护襄王归国。赵衰建议晋文公应该率先采取行动,护送襄王。因为尊王是称霸的资本,建立霸业的首先条件是以尊王为旗帜,如果此举落在泰国后面,要想称霸,是很难号令于天下的。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为不久以后获得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赵衰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并且颇受倚重的功臣,但他从不争权夺利,不计较个人地位。回国后,曾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故亦称原季。后来任新上军主将,最后的职位是中军佐。赵衰最受人称道的品德是能让。《国语·晋语四》记载,晋文公问他谁可以担任元帅。他举荐了别人;让他担任卿,他推荐栾枝、先轸和胥臣。后来上军师狐毛去世,晋文公让他继任,他推荐了先且居。晋文公称赞他的让贤为“不失德义”,每次都让给社稷之臣,利于晋国,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风格。

赵氏后来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赵氏的后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晋国的股肱之臣,最后自立为赵国。

赵 盾
赵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时晋国执政。

赵盾与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赵婴齐为异母弟,父为赵衰。“骊姬之乱”,赵衰、狐堰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获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赵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前 653年左右。卒年约在鲁宣公八年(前 601年)至鲁宣公十年之间。《史记》云:“晋景公时赵盾卒”,《左传》鲁宣公六年,晋赵盾侵陈,可见此时在世。《左传》宣公八年载:“隙缺为政,废胥克,使赵朔(盾子)佐下军”,由此知其约卒于鲁宣公八年,享年约50多岁。

赵盾生在狄国,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僖公十六年(前 644年),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赵衰随重耳离狄,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客居异乡的叔隗母子也饱尝了离别后的寂寥、凄清和惆怅索莫的愁苦。直到僖公二十四年(前 636年),在赵衰原妻赵姬(晋文公女)一再恳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晋国。这时赵盾已是年及弱冠的聪颖傅达的青年了。不恃宠固位的赵姬深明大义,又固请于公,以赵盾为嫡子,“而使三子下之”。其贤如是,实属难能可贵。典籍中,叔隗虽无过多的记载,也一定贤淑可风,教子有方,自是不言而喻。赵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种家庭环境的薰陶下,使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早年在狄地的阅历,又使他养成了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品质在赵盾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他执政后得到充分的体现。

晋襄公六年(前 622年),赵衰卒。由于赵氏家臣阳处父鼎力相助,赵盾取狐射放(贾季)而代之,将中军,执晋国政,时年30岁左右。赵盾初执国政,便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积案,监督揖拿逃犯,稳定社会秩序;他还“续常职,出滞淹”,选贤任能,赋职任事,罢免那些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并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以为常法”。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盾是个十分活跃,在当时各国有较高名望的政治活动家,有一定的政绩可称。灵公元年(前 621年),晋君尚动,赵盾代表晋君与齐、宋、卫、郑、曹、许君盟于扈,为大夫主盟之始。灵公二年,会诸侯大夫盟于衡雍。灵公六年,秦以令狐(今山西临猗西)之役伐晋,赵盾将中军御之。灵公八年,赵盾以诸侯之八百乘纳捷甾于邾。灵公十三年,楚庄王及郑入侵陈遂侵宋,赵盾率军救陈、宋,会于斐林。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然而,赵盾主晋国政初,晋襄公尚能败秦师于崤(今河南洛宁县北),再败秦师,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终为晋弱……遂霸西戎”,不敢向东发展。南方楚国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止。及至鲁宣公元年(前 608年),楚郑合兵侵陈、宋,与晋争霸,晋却屡败于楚;宣公十一年,楚人陈,次年围郑,大败晋师于必;宣公十四年,楚人围宋,晋弗能救,楚庄霸业告成。从此,“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这个责任究竟谁负,无疑,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但灵公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晋国力日衰,政局不稳,当是主要原因。“灵公侈,宣子骤谏而不入,遂不竟于楚。”确实有一定道理。

贾季说赵盾为“夏日之日”,盛夏酷日确实令人生畏。然而,赵盾却不是冷酷无情毫无同情心一流。他严厉、峻急,却又宽宏、忠厚。宣子代成季任国政二年,晋襄公卒,赵盾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周,他“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赵盾认为,“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可见,赵盾立雍完全是为了晋国大局着想,但由于贾季的反对,特别是夷皋母穆赢“啼于朝”,大闹公堂,逼赵盾立夷皋为君时,赵盾竟动了恻隐之心,改变了纳公子雍的决定,背先蔑以御秦师,败秦师于令狐。太子夷皋继位,是为灵公,终于酿成尔后晋国霸势日衰,“不竞于楚”的结局。
赵盾不仅怜悯同情弱者,对自己的政敌也往往能以礼相待。一次,赵盾到绛都(今山西翼城),途中见桑荫饿人,当赵盾知道他是“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时,深受感动,“益与之饭肉”。后来,灵公欲杀赵盾,正是这位武士感恩图报,救了赵盾一命。

贾季怨阳处父,鲁文公六年(前621年),派家臣续简伯杀阳处父。十一月,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其妻却留在晋国,赵盾非但没有株连贾季的妻子,还派臾骈送她到狄国,同丈夫相会。《左传》鲁文公六年,杜预注:“空子以贾季中军之佐,同官故。”以同官而不杀贾季及妻,足见赵盾是个虚怀若谷,笃定礼教的仁义之士。

赵盾性情劲直,疾恶如仇。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淫逸,晋国民怨沸腾。赵盾犯颜骤谏,灵公惧,派且霓杀赵盾。却见赵盾凌晨“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且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成为春秋时期上大夫阶层忠于国事的一段佳话。

这年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伏甲土于宫庭四周,欲杀赵盾。由于右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随后,赵穿杀灵公子桃园。宣子未出晋境而归,拥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成公。关于灵公与赵盾间冲突的原因,今人看法不尽一致。有学者认为,这是赵氏专权,而“灵公长,思收政权”所致,并进而得出结论,灵公被杀,明是赵盾与赵穿的“预定阴谋”。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赵氏专权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灵公之“侈”,典籍也有确凿的记载,赵盾力谏失君之道的灵公,招来杀身之祸也在情理之中。灵公被杀时,赵盾逃奔在外,岂能预谋弑君?至于太史董狐所书:“赵盾弑其君。”明是对赵盾的不公,连孔子也为赵盾惋惜,“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晋景公三年(前 597年),司寇屠岸贾欲诛赵氏家族,曾说;“盾虽不知,犹为贼首。”可见,赵盾确实不知道弑君一事。

自“骊姬之乱”后,晋无公族。成公继位,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使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普公室之弱,自此方始。鲁宣公八年(前 601年),赵盾卒。四年后,赵氏遭“下宫之难”,元气大伤。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成为孕育法家文化的摇篮。使春秋时期的晋国在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遥遥欲先于其它国家,赵盾的一生基本上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赵 武

赵武,又称赵孟,生于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卒于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

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赵武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

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年),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10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之意),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分晋国。

赵襄子
赵毋恤,又作无恤,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生年不详,卒于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赵毋恤是晋定公时专擅晋国大权的赵简子(赵鞅)与侍妾所生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而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简子钟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毋恤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毋恤为太子。当时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毋恤有非议,赵简子认为,赵毋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毋恤继承他的事业。

赵毋恤在赵简子死后继位,很短时间内即显示出他的政治风格。他的姐姐是代国国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即来赴会。在酒宴上,赵毋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用斟酒用的铜勺乘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然后,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其后,赵毋恤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争权夺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狂妄骄横,要求韩、赵、魏三家都割给他一块土地。韩、魏二家答允,唯有赵毋恤不答应,因而智伯大怒,联结韩、魏两家,向赵氏进攻。

赵毋恤寡不敌众,听从张孟谈的谋划,退保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因为晋阳是赵简子时的干练之臣董安于苦心经营过的,简子失利时就曾固守晋阳,历任守臣都做到了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死守据点。赵毋恤退据晋阳,巡视一遍,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又告诉他,董安于当年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拆来作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干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

智伯率韩、魏两家围攻晋阳,一年多没有攻下。后来引汾河水灌城,“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岌岌可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毋恤与张孟谈策划,由张孟谈暗中与韩、魏二氏联络,说动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韩、魏之兵在夜里杀死智氏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汾河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韩、魏二家从旁夹击,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领地,形成韩、魏、赵三家把持晋国的局面,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赵毋恤在困守孤城的境地中,始终坚持,而且临危不乱,在破城的前夕,能够做出正确抉择,反败为胜,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赵毋恤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毋恤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毋恤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毋恤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毋恤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毋恤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因而,那样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政治手段。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毋恤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赵桓子
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
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
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

春秋诸侯国国君齐国国君
齐晏孺子(姜荼)、齐庄公(姜光)、齐平公(姜骜)、齐昭公(姜潘)、齐桓公(姜小白)、齐简公、齐景公、齐僖公(姜禄父)、齐君(姜无亏)、齐太公(田和)、齐君(田剡)、齐顷公、齐灵公、齐闵王、齐襄王(田法章)、齐君(姜无知)、齐康公(姜贷)、齐君(姜舍)、齐威王、齐宣王、齐懿公、齐惠公(姜元)、齐桓公(田午)、齐宣公(姜积)、齐孝公、齐襄公、齐庄公、齐悼公
晋国国君
晋敬公(姬骄)、晋君(姬奚齐)、晋小子侯(姬小子)、晋悼公、晋定公、晋昭公、晋昭侯、晋怀公(姬圉)、晋出公(姬凿)、晋侯(姬缗)、晋景公、晋厉公、晋成公、晋献公、晋哀侯(姬光)、晋桓公(姬倾)、晋孝侯、晋灵公、晋烈公、晋惠公、晋顷公、晋鄂侯(姬郗)、晋武公(姬称)、晋襄公、晋文公、晋文侯、晋平公、晋幽公、晋君(姬奚齐)、晋武公(曲沃武公)
秦国国君
秦景公(嬴后伯车)、秦庄襄王(嬴楚)、秦共公(嬴稻)、秦悼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怀公、秦孝公(嬴渠梁)、秦厉公(嬴刺)、秦惠王、秦躁公、秦昭王、秦穆公、秦宁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桓公(嬴荣)、秦康公(嬴罃)、秦宪公、秦武公、秦武王、秦简公(嬴悼子)、秦灵公(嬴肃)、秦献公、秦襄公、秦出子、秦哀公、秦惠公、秦孝文王(嬴柱)、秦厉公(嬴刺)、秦成公
宋国国君
宋成公(子王臣)、宋襄公(子兹父)、宋休公(子田)、宋宣公(子力)、宋文公(子鲍)、宋共公(子固)、宋昭公、宋悼公(子购由)、宋武公(子司空)、宋元公(子佐)、宋平公(子成)、宋闵公(子捷)、宋君(子游)、文无畏、宋桓公(子御说)、宋穆公(子和)、宋昭公(子得)、宋康王(子偃)、宋公(子剔成)、宋闵公、宋景公、宋殇公(子与夷)、宋辟公(子兵)、宋庄公(子冯)
楚国国君
楚宣王(芈熊良夫)、楚哀王(芈郝)、楚初王(芈比)、楚共王(芈审)、楚悼王、楚成王、楚文王、楚威王(芈熊商)、楚幽王(芈悍)、楚康王(芈昭)、楚考烈王、马希崇、楚穆王、楚灵王、楚堵敖(芈熊艰)、楚郏敖(芈麏)、楚声王(芈当)、楚顷襄王、楚武王、楚平王、楚庄王、楚怀王(芈熊槐)、楚简王(芈中)、楚肃王(芈臧)、楚昭王、楚惠王
曹国国君
曹成公(曹负刍)、曹戴伯(曹鲜)、曹悼公(曹午)、曹宫伯(曹侯)、曹幽伯(曹强)、曹惠伯(曹雉)、曹太伯(姬脾)、曹庄公(曹射姑)、曹隐公(曹通)、曹君(曹石甫)、曹穆公(曹武)、曹平公(曹湏)、曹声公(曹野)、曹君(曹羁)、曹桓公(曹终生)、曹文公(曹寿)、曹武公(曹滕)、曹僖公(曹赤)、曹孝伯(曹云)、曹宣公(曹庐)、曹共公、曹昭公(曹班)、曹夷伯(曹喜)、曹仲君(曹平)
鲁国国君
鲁惠公(姬弗湟)、鲁考公(姬酋)、鲁共公(姬奋)、鲁康公(姬屯)、鲁君(姬伯御)、鲁隐公、鲁哀公、鲁闵公(姬启方)、鲁文公(姬贾)、鲁厉公(姬擢)、鲁君(姬子野)、鲁君(姬恶)、鲁成公、鲁定公、鲁景公(姬匽)、鲁献公(姬具)、鲁僖公(姬申)、鲁平公(姬叔)、鲁君(姬般)、鲁悼公、鲁穆公、鲁桓公(姬允)、鲁真公(姬濞)、鲁懿公(姬戏)、鲁文公(姬兴)、鲁昭公、鲁顷公、鲁孝公、鲁幽公(姬宰)、鲁元公(姬嘉)、鲁武公(姬敖)、鲁魏公(姬茀)、鲁庄公、鲁襄公、鲁宣公
毛国国君
毛君(姬叔郑)
杞国国君
杞哀公(姒阏路)、杞悼公(姒成)、杞出公(姒欶)、杞闵公(姒维)、杞武公、杞靖公、杞共公、杞桓公(姒姑容)、杞僖公(姒遂)、杞孝公(姒匄)、杞西楼公、杞成公、杞题公、杞德公、杞文公(姒益姑)、杞隐公(姒乞)、杞平公(姒郁)、杞谋娶公
沈国国君
沈子(姬揖初)、沈子(姬逞)、沈子(姬嘉)
蔡国国君
蔡悼侯(蔡东国)、蔡桓侯(蔡封人)、蔡伯(姬荒)、蔡成侯(蔡朔)、蔡君(蔡朱)、蔡宫侯、蔡元侯、蔡宣侯(蔡考父)、蔡共侯(蔡兴)、蔡景侯(蔡固)、蔡灵侯(蔡般)、蔡仲(姬胡)、蔡戴侯、蔡哀侯、蔡厘侯(蔡所事)、蔡穆侯(蔡肸)、蔡平侯(蔡庐)、蔡声侯(蔡产)、蔡厉侯、蔡武侯、蔡仲、蔡庄侯(蔡甲午)、蔡昭侯(蔡申)、蔡文侯(姬申)
腾国国君
滕宣公(姬婴齐)、滕悼公(姬宁)、滕昭公(姬元)、滕成公(姬原)、滕顷公(姬结)、滕文公、滕定公、滕隐公(姬虞毋)
卫国国君
卫庄公(卫蒯瞆)、卫桓公(卫完)、卫共伯(卫余)、卫定公(卫臧)、卫贞伯、卫悼公、卫捷伯、卫成侯(卫不逝)、卫敬公(卫弗)、卫君(卫州吁)、康伯(姬牟)、卫元君、卫怀君、卫灵公、卫出公(卫成公)、卫君(卫黔牟)、卫声公(卫训)、卫君(卫起)、卫宣公、卫厘侯、卫嗣君、卫穆公(卫速)、卫戴公(卫申)、卫慎公(卫颓)、卫君(卫瑕)、卫元君、卫惠公、卫献公、卫殇公(卫剽)、卫灵公(卫元)、卫君(卫斑师)、卫文公、卫怀公、卫宣公、卫顷侯、卫襄公(卫恶)、卫庄公(卫杨)、卫悼公(卫亹)、卫平侯、卫武公、卫靖伯、康叔
吴国国君
吴王(阖闾、姬光)、吴王(余祭)、吴王(诸樊)、吴屈羽、吴禽处、吴柯卢、吴转、吴王(夫差)、吴伯(吴周章)、吴王(僚)、吴去齐、吴太伯、吴夷吾、吴王(夷末)、吴王(寿梦)、吴周繇、吴颇高
薛国国君
薛献公(任谷)、薛襄公(任定)、薛惠公(任夷)
郑国国君
郑桓公、郑武公(姬掘突)、郑庄公、郑昭公、郑厉公、郑子(姬亹)、郑子、郑文公、郑穆公姬兰、郑灵公、郑襄公、郑悼公(姬费)、郑成公(姬睔)、郑厘公、郑简公(姬嘉)、郑定公(姬宁)、郑献公(姬虿)、郑声公(姬胜)、郑哀公(姬易)、郑共公(姬丑)、郑幽公(姬已)、郑繻公(姬骀)、郑康公
周国国君
西周武公(姬共之)、东周惠公(姬根)、西周惠公(姬朝)、西周威公
邾国国君
邾武公(曹夷)、邾子(曹夏父)、邾子(曹叔术)、邾子

http://www.tqxz.com/zgts_readme.asp?id=203 看看这个 很全的 不好你煮了俄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求中国春秋各诸侯国君即位表(全)
春秋诸侯国国君齐国国君 齐晏孺子(姜荼)、齐庄公(姜光)、齐平公(姜骜)、齐昭公(姜潘)、齐桓公(姜小白)、齐简公、齐景公、齐僖公(姜禄父)、齐君(姜无亏)、齐太公(田和)、齐君(田剡)、齐顷公、齐灵公、齐闵王、齐襄王(田法章)、齐君(姜无知)、齐康公(姜贷)、齐君(...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君年表
曲沃武伯(前716年—前679年) 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晋武公(前679年—前676年) 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 晋惠公(前650年—前637年) 晋怀公(前637年—前636年) 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 晋襄公(前628年—前621年) 晋灵公(前620年...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都是谁?
2、晋文公(会盟天下)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

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称王
齐国 齐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晋国 晋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国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国 楚庄王 芈侣 前790-前690 110 吴国 吴王 阖闾 前690-前510 30 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的七个面积较大的、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它们是:齐国 临淄 山东淄博东北 山东、...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国君都姓什么?
春秋诸侯 公爵:鲁 周公后 姬姓 虞 虞仲后 姬姓 虢 虢仲后 姬姓 宋 殷后 子姓 侯爵:齐 太公后 姜姓吕氏 燕 召公后 姬姓 卫 康叔后 姬姓 蔡 叔度后 姬姓 陈 舜后 妫姓 晋 叔虞后 姬姓 伯爵:曹 叔振铎后 姬姓 郑 厉王后 姬姓 秦 赢姓 子爵:楚 芈姓 吴 ...

春秋战国所有诸侯国的名称,并且要所有的君主的名字、年代
在公子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秦立国始于此。魏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 於魏国。即今河南开封高密县是也。管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於管。即今河 南信阳县是也。蔡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对於蔡。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他们都姓甚名谁?齐楚燕赵秦魏韩每一国都有哪些君主...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吕氏,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宋襄公,子姓,名兹甫,谥号曰“襄”,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

春秋五霸是哪几个国家?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国君是谁?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很多,例如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宋襄公等等。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的开国国君?
齐:姜尚,宋:微子启,燕:召公姬奭,鲁:周公旦,晋:唐叔虞,郑:郑桓公,陈:妫满,卫:姬叔,楚:熊绎,秦:秦襄公,吴:周章,越:于越(无余),赵:赵籍,魏:魏斯 韩:韩虔。

彝良县17678879649: 求中国春秋各诸侯国君即位表(全) -
赵樊昊欣: 春秋诸侯国国君齐国国君 齐晏孺子(姜荼)、齐庄公(姜光)、齐平公(姜骜)、齐昭公(姜潘)、齐桓公(姜小白)、齐简公、齐景公、齐僖公(姜禄父)、齐君(姜无亏)、齐太公(田和)、齐君(田剡)、齐顷公、齐灵公、齐闵王、齐襄...

彝良县17678879649: 求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国主世袭表及其姓名(主要包括战国七雄和?
赵樊昊欣: 参考一下柏杨老先生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里面战国七雄和晋、吴、越、宋、郑、卫、陈、曹国从始封到灭亡的所有君主的姓名、谥号、和前代君主关系、立国年数,以及国家疆域等等,一应俱全!

彝良县17678879649: 春秋战国所有诸侯国的名称,并且要所有的君主的名字、年代 -
赵樊昊欣:[答案] 春秋时,有国数百. 战国时,除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之外,卫国其实也一直存在,直到秦二世时才被取消 春秋时,有秦、晋、齐、燕、楚、吴、越、申、卫、郑、许、曹、鲁、邓、郯、蔡、蒋、随、罗、鱼、蓼、陶、虢、莒、庸等. 战国...

彝良县17678879649: 春秋和战国的国君继位的顺序就是谁死了谁继位,一代一代往下排还
赵樊昊欣: 春秋 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战国 公元前4745年到公元前221年 平王 51 前770 桓王 23 前719 庄王 15 前696 郗王 05 前681 惠王 25 前...

彝良县17678879649: 谁知道春秋战国各国皇帝
赵樊昊欣: 晕了,就算是你说的陛下也很多啊,春秋五霸且不说还有他们后来的那些即位者.还有战国七雄就更多了什么齐.楚.燕.韩.赵.魏.秦都先后有很多国君啊...你指的哪些啊具体些啊拜托 希望采纳

彝良县17678879649: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和皇帝名字及什么帝每国都要 -
赵樊昊欣: 春秋时没有皇帝,最高统治称"王",也称为"天子".周王是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各诸侯国的国君是他的臣下,所有的土地在名义也是周王的.>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说的这咱情况.周代建立初期,光服从周王朝...

彝良县17678879649: 求中国历代皇朝一览表? -
赵樊昊欣: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还有一种版本: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十六国 南朝北朝四五朝 统一于隋接盛唐 五代十国宋辽金 元明清后是民国 社会主义得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彝良县17678879649: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诸侯国?各诸侯国的诸侯王叫什么? -
赵樊昊欣: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彝良县17678879649: 春秋大小诸候国有哪些. -
赵樊昊欣: 春秋: 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凡一百二十八个(亦有说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卫、宋、郑、陈、蔡、晋、燕、秦、楚、吴、越等十数国. 今共知三十六国: 楚国 ,赵国 ,齐国 ,秦国 ,韩国 ,燕国 ,魏国 ,晋国 ,陈国 ,曹国 ,吴国 ,越国 ,宋国 ,鲁国 ,郑国 ,卫国 ,巴国 ,蜀国 ,邓国 ,莒国 ,邹国 ,杞国 ,蔡国 ,郯国 ,任国 ,滕国 ,薛国 ,费国 ,倪国 ,曾国 ,缯国 ,邳国 ,虞国 ,虢国 ,滑国 ,中山国. 据史书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