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相皆是佛像,为什么佛像造出那个样子

作者&投稿:策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要造佛像?造佛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造佛像呢?
照佛教的说法,“释迦摩尼佛正法世五百年,象法一千年”。所谓象法,就是以形象(或绘佛像或雕佛像)教人,又称“象教”,造佛像就是源于此说。
我国佛教造像成为一种艺术,是从东晋末年戴逵、戴父子雕塑佛像开始的。东晋末年正是佛教勃兴的时代,许多佛教界的着名人士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如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空宗大师释道安及其弟子释慧远,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名僧法显等。佛教的勃兴带来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除了戴氏父子的雕像艺术外,还有以史称“三绝”的大画师顾恺之为代表的绘像艺术,佛教丰富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
戴氏父子开创的是寺庙佛教造像艺术,佛教造像艺术的另一种形式是石窟造像。我国最早的石窟造像是建于东汉末年的新疆佛教石窟,而作为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瑰宝流传至今的,是最着名的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佛的高大形象,以达到宣扬君权神授的目的,除了兴建寺庙外,同时还动员大批民工石匠,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刻了许多佛像。这些佛教石窟虽起因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但它们同时也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雕刻工匠和画匠们留下的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
由于南方佛教发展的重点是在义理方面,不大重视佛教的“象教”,即形象教人,因此,佛教造像(主要是寺庙佛教造像)远不如北方的石窟佛教造像规模巨大,技术精湛。着名的三大石窟就是见证。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北方十六国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开创人为乐尊和尚。相传一天黄昏,乐尊西游来到敦煌与鸣沙山相交接的三危山下。忽见鸣沙山峰顶金光万道,好像千万个佛。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鸣沙山东麓岩壁上开凿了莫高窟。后来的1000多年里,各朝各代相继在此开凿洞窟千余龛。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1415尊。由于敦煌的石质比较松脆,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佛教艺术为极其细腻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塑像。壁画构图精细,栩栩如生;塑像色彩夸张,神态各异。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有人计算过,若将画面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是北魏第5代皇帝文成帝拓跋浚在位时开凿的。文成帝的祖父太武帝拓跋焘曾发动过一次废佛运动,当灭除佛门的乌云笼罩北魏上空时,笃信佛教的太子晃暗地里保护下了许多佛经佛像和佛门弟子。拓跋焘拓跋晃父子相继死后,拓跋浚一继位,就立即下诏恢复佛教。他把父亲拓跋晃的生前好友、名僧昙曜请进皇宫,尊为法师。文成帝恢复佛教的第二年(公元453年),昙曜上书文成帝,说北魏历代皇帝祈福祷雨的平城西郊武州塞是座灵山,应该在这里劈山凿壁,开拓石窟,弘扬佛法。文成帝大喜,马上准奏,并请昙曜负责监造云冈石窟。
昙曜经过精心筹划,历时33年,终于开凿出了号称云冈石窟群中开凿时间最早、气势最雄伟的着名石窟--昙曜五窟。各窟中镌造主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主佛像均模拟北魏王朝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征北魏皇帝是如来佛的化身。其中一尊大佛的脸上和脚部都各嵌一黑石,据说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昙曜显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君权神授,不可动摇。在大佛周围还雕刻有许多大小不等的佛像,簇拥着大佛,它们是群臣的象征。此外,还配有许多形状如
侏儒的矮小人像,象征民众和奴隶。石窟顶部为巨型浮雕,刻有手执乐器、凌空飞舞的飞天,把大佛衬托得更加雄伟庄严,更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位。整个洞窟俨然是一幅封建统治的图象。
尽管北魏统治者建造石窟的本意是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当时造型艺术家高超精湛的技艺、超凡的胆量和伟大的气魄却不能不令世人惊叹。依山开凿的佛像大者可与山比高,小者仅有几厘米。佛像表情各异,姿态万千,有的面目清秀,有的容貌庄严,有的高大魁伟,有的体态安祥。昙曜五窟中有一尊高达137米的巨型露天坐佛,面部丰满,造型雄伟,为云冈石窟的象征。另一尊释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东壁为诸弟子造像,雕凿技法娴熟,堪称佳作。一尊高达167米的释迦佛坐像,为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像。倚坐于须弥座上的交足弥勒佛,身着菩萨装,衣纹特殊,别具一格。
自昙曜之后,后人又在昙曜五窟周围继续开凿,从隋唐到明清,云冈石窟在不断扩建。现存洞窟40多个,雕刻的大小佛像、菩萨、飞天、供奉者等石像近10万个。还有不计其数的飞鸟异兽、楼台宝塔、树木花草等浮雕图案。洞中所雕内容有佛的本像,有佛的生平。画面有天上幻境,也有人世凡间。迄今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壮观的第六窟,开凿于孝文帝时期,全窟约60平方米,是云冈石窟群中最大的一窟。此窟中刻的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佛教故事,由33幅雕刻精美的连环画式画面构成。第八窟中雕有一只口衔小珠、爪趾雄健、半蹲半立的神鸟,状似孔雀,佛经中称之为“那罗延夫”,是印度人想象中的神灵异禽。石匠采用了秦汉以来我国固有的雕刻手法雕凿出这只异国神鸟,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巧妙地融于一体,展示出1500多年前我国古老的雕刻艺术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魏书》)八个字,最精辟地点明了云冈石窟乃是艺术史上绽开的一朵奇花。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统治中心的转移,石窟艺术也从平城转移到洛阳。与云冈石窟同为雕刻佛像艺术杰出代表的龙门石窟应运而生。
龙门石窟始凿于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400年的扩建,共凿佛龛几千个,雕刻佛像97360尊,其中北魏所凿占约三分之一。
龙门石窟坐落在今洛阳南25里处的龙门山上。龙门山的两座石峰东西对峙,远看犹如巍峨壮丽的天然门户。滩多湍急的伊水河婉若一条矫健的游龙穿“门”而过,故此地得名“龙门”,又称“伊阙”(阙为缺的美称)。几千座石窟和露天佛龛点缀在两岸峭壁上,尤其是西岸,石窟群一去约二里,壮观无比。龙门石窟与山水美景相映成趣,雕刻艺术与自然景观绝妙结合,令人无比神往,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神游此地,吟诗作赋,赞叹不已。
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和宾阳洞。二洞窟均为北魏时期的产物。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洞窟。古阳洞内两壁镌有三列佛龛,佛像雕琢得富丽精巧,图案纹饰丰富多彩。供奉者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颇具运动感。古阳洞左侧洞壁上,有一个房屋形状的佛龛,对于研究北魏时期房屋建筑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佛座前的一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子,肌肉强健,野性毕露,体现出北朝石像雕刻艺术的粗犷风格。古阳洞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都在此洞窟中。因此,古阳洞在龙门石窟中素有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之大成的美喻。
宾阳洞分中、北、南三洞,又称“三龛”。其中以中洞最为古老最为着名。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建成,历时24年。主佛像释迦牟尼和两个弟子、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迭规整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色。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洞顶雕刻莲花宝盖和10个迎风飘逸的伎乐飞天。洞口内壁两侧是两幅大型浮雕,其中一幅表现魏孝文帝和皇后礼拜佛祖的隆重场面,叫《帝后礼佛图》。雕刻得异常精美。可惜这幅雕刻艺术珍宝解放前被帝国主义分子盗往了国外。宾阳洞的南北两洞始刻于北魏,完成于唐初。
龙门石窟还保存了历代碑铭题记,总计约3680件,是研究我国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其中中外驰名的“龙门二十品”,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与云冈石窟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龙门石窟在佛像造形、雕刻手法等方面与云冈石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云冈石窟的雕像都是直眉、长目、高鼻、厚唇,表情威严肃穆,衣着为右袒或通肩式。而龙门石窟中所雕佛像眼若纤月,眉作半弧,鼻翼丰满,嘴角微翘,若含微笑,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毫无胡服痕迹。这显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改制后汉化的反映。从古阳洞和宾阳洞壁上的浮雕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模仿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手法之处,如《帝后礼佛图》。可见,龙门石窟的雕刻已是南北艺术艺技融会交流的结晶。
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带来了我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敦煌莫高窟的雕塑艺术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成为世界着名的艺术宝库,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和勤劳智慧,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璀灿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在世的时候是正法时代,不需要放佛像的。

佛灭度后进入像法时代,人们失去了向解脱的依怙对象——佛陀请法的机会,只能用佛像来表法了,这是后人对佛陀的尊重。

佛说是正确的,虚妄的所有相就是佛陀对所证境界的言辞流露。后人用佛像来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和怀念,体现了他们对解脱的向往、对正等正觉的崇拜,也是虚妄的心相的反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解释达摩祖师和梁武帝会面的事情,就说的很好。梁武帝大量建造寺庙和佛像,只有福德,而无功德。真正的功德,要向完全解脱的法身中去追寻,去证得本性如如的如来藏本性。

音菩萨都是三十二应度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本无形像,人世间的佛的形象是佛显现的人类最庄严的三十二相具足的样子。
佛在世时,多次神通显现此庄严形象,他的弟子便记载下来,后人根据记载做成佛像,来纪念佛陀的庄严美好。
直到现在,藏画唐卡对佛像依然有极为严格的线条比例规定。
佛教有《佛说造像量度经》也是记载佛的样子的。
咱们所见的世俗佛像,只是表法用,并非佛的真实的样子。

真正的佛的样子要比佛像庄严地多太多了。无法语言形容。且不说佛,就说四天王天的仙女跟人类最漂亮的美女比,就像美女跟猴子比一样。佛的庄严更不用说了。

所以戒除淫色相当不容易,就算过得了人类美女这关,还有仙女那一关。而且更不容易过。更何况对人世间的美女这关,已经相当不容易过了。

要想见佛的真实的样子,也就是自性光明的样子,努力修行吧。

并不是一切相都是佛像,而是本来面目皆是如来,如来者宇宙万物真如实相。人不见如来,唯见万相,犹如病目见空中花。人人皆有佛性,本来都是佛相。因为妄念无明,形成富贵贫贱夭贤愚圣种种不同之像。为了让人们了解真像,故模拟出佛相,佛为单立人,表示为人像,证得如来之像。以此表法教学。以人像示如来,则为佛像。以物象表如来则为塔像。灵妙无端,法相无拘。假相中示出无相。以此舟航,引入实相。

因为佛像表达的是那个人内心面貌及记录他一生的成就

佛有三身,法,报,化。


一切相皆是佛像,为什么佛像造出那个样子
佛本无形像,人世间的佛的形象是佛显现的人类最庄严的三十二相具足的样子。佛在世时,多次神通显现此庄严形象,他的弟子便记载下来,后人根据记载做成佛像,来纪念佛陀的庄严美好。直到现在,藏画唐卡对佛像依然有极为严格的线条比例规定。佛教有《佛说造像量度经》也是记载佛的样子的。咱们所见的世俗佛像...

一脸佛相是什么意思
一脸佛相意思是这个人显慈悲相,有佛缘。因为他们的生活感觉处处与“佛”有关,比如:戴佛珠、念佛语,生活中说的句句话都离不开“佛”,这样的人出发点多半不是信佛,而是做样子给世人看。“佛”不是拿来炫耀的,拿来炫耀本身就是与佛学里“一切法相,皆是假名”相背,而且还是一种不尊重“佛”...

佛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还做佛像
佛说是正确的,虚妄的所有相就是佛陀对所证境界的言辞流露。后人用佛像来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和怀念,体现了他们对解脱的向往、对正等正觉的崇拜,也是虚妄的心相的反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解释达摩祖师和梁武帝会面的事情,就说的很好。梁武帝大量建造寺庙和佛像,只有福德,而无功德。真正的功德,要向完全...

佛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还做佛像
佛说是正确的,虚妄的所有相就是佛陀对所证境界的言辞流露。后人用佛像来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和怀念,体现了他们对解脱的向往、对正等正觉的崇拜,也是虚妄的心相的反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解释达摩祖师和梁武帝会面的事情,就说的很好。梁武帝大量建造寺庙和佛像,只有福德,而无功德。真正的功德,要向完全...

佛是什么,佛像是什么?
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佛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 寺庙中的佛和菩萨为什么都有相
佛与菩萨,只是为了方便救度众生,顺其心意现种种身而教化之,但众生不应该为他的长相而心生牵挂执着,佛、菩萨已经没有男女之分了,因为没有了淫欲之心就不会有区别,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佛啊,只是因为妄想和贪嗔痴不能解脱 请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感兴趣,查“净土法门”...

为什么佛像的脸给人一种内心安定的感觉
佛菩萨以四种方便度人,一、相貌 二、身行 三、传法 四、名号。所以,观佛菩萨庄严的相貌、学习佛菩萨的身教、依从佛菩萨的法度、称念佛菩萨的名号,皆可得福得度。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说:“念佛一声,福积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六道苦众,皆是受报而生。我们来世间为人,就是来受报的,...

佛告诉我们不要执迷于相,一切相皆是虚无,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佛让你学...
对,你提到的很多现象,本来源自佛教本身的义理的具现,是帮助佛弟子修行的,但是随着年代传承,慢慢的很多就脱离了佛教的本质,譬如塑像是为了告知大家这是我们老师的形象,但是传下来却变成了“偶像崇拜”;礼佛上香是为了消除业障、收摄心神、但是传下来却变成但是了许愿并且跟佛交换(烧个10元钱却要求佛...

佛像佛像简介
佛像是艺术表现中极为丰富的类别,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释迦牟尼佛、强巴佛以及无量寿佛等形象。它们在佛教造像的大家庭中占据显著的位置。菩萨造像在佛教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观音菩萨以其慈悲的形象,展现出亲切而庄重的气质,体现出慈祥、优美的...

造佛像究竟有什么功德?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假设有人为求佛法,要造十方诸佛的形像;刻雕成众相:用刀雕刻成一切的佛像。皆已成佛道:这个人也已成佛道了。或以七宝成:或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所造成的佛像。鍮鉐赤白铜:鍮鉐,是一种...

崇左市13830094031: 一切相皆是佛像,为什么佛像造出那个样子 -
希东美百: 音菩萨都是三十二应度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本无形像,人世间的佛的形象是佛显现的人类最庄严的三十二相具足的样子. 佛在世时,多次神通显现此庄严形象,他的弟子便记载下来,后人根据记载做成佛像,来纪念...

崇左市13830094031: 佛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还做佛像 -
希东美百: 这不是佛的本意,只是信佛之人的作为.

崇左市13830094031: 为什么所有的佛像他都市圆脸大圆脸 -
希东美百: 有以下两个原因: 1.佛经上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其中有一种为“ 面如秋满月.”.因此塑造佛像,也是有佛经的依据. 2.中国唐朝,崇尚身体圆满富态,而唐代塑造的佛像最多,因此面貌圆满的佛像极多.而西藏地区,尼泊尔,印度等地区塑造的佛像,这个特征就不是很显著.

崇左市13830094031: 佛是离名离相为啥还造佛像? -
希东美百: 以大乘佛教言,佛即是终极,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出处,没有形象,不管世人信与不信,佛就在那里,在宇宙的每个角落,在你的身边.佛教、佛经、佛造像又何以存在呢?大师说,最纯净的水,凡人是看不见的,即是口渴也不知道喝,如果将水装入器物、加入杂质,人们就能看见了,知道了是水,口渴就会喝.佛教、佛经、佛造像也是如此,是连接信徒与佛的介质.

崇左市13830094031: 佛和菩萨的形象怎么来的 -
希东美百: 佛和菩萨是应众生心,现相应的相.佛菩萨没有定相. 比如:你适合女身度脱,好,观世音菩萨就现女身来度化你,并不是说观世音菩萨就是女身,也不能说观世音菩萨是男身.因为很多中国百姓是观世音菩萨现女身得度的,因而他们想象中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女身,所以就把观世音塑造成女身. 还有一些,佛像是根据经典塑造的,有一定的密义,因为这样塑造佛像,容易让众生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崇左市13830094031: 阿弥陀佛像是谁依据什么画出来的 -
希东美百: 阿弥陀佛 塑造佛像依据《造像度量经》.相貌和身材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不是随意刻画的.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佛道同,故相也相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所以一切佛像都是一个相貌.区别就在于手中所持的法器,因为每尊佛所表的法不一样,用这个以示区别. 我们看大雄宝殿上的三宝佛,中间本师释迦牟尼佛手中托钵,左侧东方药师佛手中托塔,右边西方阿弥陀佛手持莲花.看面相完全是一样的.

崇左市13830094031: 中国的佛像,为什么要做成“满头包”的造型? -
希东美百: 一、释迦牟尼佛头上是肉髻,这是佛三十二相之最后一相——顶成肉髻相,也叫无见顶相.因为见到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得此种妙相.二、那个不是头发,也不是烫的,是顶上有肉,隆起而成髻形.三、和尚是光头,但释迦牟尼佛不是和尚,是佛祖,是所有和尚和在家学佛人的老师.四、菩萨本体是无形无相,但能示现出各种相.菩萨一般都现在家相,唯地藏王菩萨发愿示现出家相.

崇左市13830094031: 造佛像究竟有什么功德 -
希东美百: 不打击!信其有不信其无!望采纳!谢谢! 佛在经典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造这个佛像有什么功德?功德无量无边,你帮助多少人开智慧,你提醒多少人孝亲、尊师、慈悲、智慧、落实.落实就是真干,普贤菩萨代表真干.所以它...

崇左市13830094031: 既然凡所以相皆为虚妄,那为何还要烧香拜佛呢? -
希东美百: 好问题.释迦在世时,从没有人烧香拜佛的.佛祖在世时有烧香,仅仅是为了在闷热的屋子里掩盖体臭汗臭脚臭.而佛像也是在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后,仿希腊雕塑习俗搞出的东西.当佛教传入中土后,信徒们把道家在祖宗牌位前烧香的传统移植到了佛像面前,这就是中土烧香拜佛的由来了吧.于是,从不拜偶像的佛家,也就变身为佛教了.很可悲吧?于是,就有了楼主你的疑惑“一边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边又在烧香拜佛”的怪事了.佛祖曾说,在他灭后五百年,佛教就会变味了.嗯,以上怪事,也差不多是佛祖槃盘五百年后出现的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