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文言文

作者&投稿:励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具”的文言文解释

jù① 酒肴;饮食。

《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② 供应、备办酒食。

《肴之战》:“居则~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③ 置办;准备。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④ 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情态。”

⑤ 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赤壁之战》:“船、粮、战~俱办。”⑥ 才能;才干。

《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又】有才干的人。

《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也。”⑦ 道理;方法。

《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⑧ 通“俱”,全,都,尽。

《鸿门宴》:“私见张良,~告以事。”《陈情表》:“臣~以表闻,辞不就职。”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答之。”【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2. 具在文言文中有没有"都"的意思

“具”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

但是准确地讲,是有“完全;详备;详细”的意思,在具体的句子中有时候可以翻译作“都”。附录:具:jù 〈动〉(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具,供置也。

——《说文》具,备也,办也。——《广韵》以食具告。

——《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寿为具召武帝显。

——《汉书·何武传》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具器械。

——《孙子·谋攻》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第二板已具。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3)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

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4) 写,题 [write]李具状求在狱。—— 清· 方苞《狱中杂记》(5)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6) 具备,有 [have;possess]具乎其前。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各具情态。——明· 魏学洢《核舟记》狱具矣。

——清· 方苞《狱中杂记》(7)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

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8) 判决;定案 [verdict]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词性变化◎ 具 jù 〈名〉(1) 用具;器械 [tool]实战之具。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虑患之具。

——宋· 苏轼《教战守》(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3) 才能;才干 [talent]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干诚之具。

——明· 刘基《卖柑者言》(4) 酒席 [feast]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5) 饭食 [food]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

注:“馔也。”分曹携具。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具 jù 〈副〉(1) 完备;详尽 [in detail]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

——《史记·项羽本纪》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3) 假借为“俱”。

都;全 [entirely;pletely]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

——《墨子·备梯》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具答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具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具对所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具 jù 〈量〉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

如:一具尸体都 dōu副词义1、全部。2、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清· 林觉民《与妻书》都 dū动词义1、建都。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柳宗元《封建论》2、聚集。都,凡也。

——《广雅·释训》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演传》注水泽所聚谓之都。

——《水经注·水文注》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3、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都dū形容词义1、美好的样子 [elegant]身长八尺,仪貌都雅。

——《三国志·孙韶传》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

传:“世之美好者也。”妻子衣服丽都。

——《战国策·齐策》2、大。军惊而怀都舍。

——《吕氏春秋·察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都 dū 副词义1、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汇总:都 dū 1、古称建有宗庙的城邑。

2、国都,京都。3、建都。

4、大城市;著名城市。5、周代王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6、古代行政区划名。(1)夏制,十邑为都。

《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郑玄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葢虞夏之数也。”

(2)周制,四县为都。《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3)四乡为都。《管子·乘马》:“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

(4)十州为都。《管子·度地》:“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

(5)宋、元、明、清县级以下的行。

3. 具在文言文中有没有"都"的意思

“具”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

但是准确地讲,是有“完全;详备;详细”的意思,在具体的句子中有时候可以翻译作“都”。附录:具:jù 〈动〉(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 具,供置也。

——《说文》具,备也,办也。——《广韵》以食具告。

——《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寿为具召武帝显。

——《汉书·何武传》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具器械。

——《孙子·谋攻》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第二板已具。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3)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

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4) 写,题 [write] 李具状求在狱。—— 清· 方苞《狱中杂记》(5)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6) 具备,有 [have;possess] 具乎其前。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各具情态。——明· 魏学洢《核舟记》狱具矣。

——清· 方苞《狱中杂记》(7)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

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8) 判决;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词性变化 ◎ 具 jù 〈名〉(1) 用具;器械 [tool] 实战之具。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虑患之具。

——宋· 苏轼《教战守》(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3) 才能;才干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干诚之具。

——明· 刘基《卖柑者言》(4) 酒席 [feast]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5) 饭食 [food] 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

注:“馔也。” 分曹携具。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具 jù 〈副〉(1) 完备;详尽 [in detail]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

——《史记·项羽本纪》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3) 假借为“俱”。

都;全 [entirely;pletely]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

——《墨子·备梯》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具答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具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具对所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 具 jù 〈量〉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

如:一具尸体 都 dōu 副词义1、全部。2、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清· 林觉民《与妻书》都 dū 动词义1、建都。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柳宗元《封建论》2、聚集。都,凡也。

——《广雅·释训》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演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

——《水经注·水文注》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3、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都dū 形容词义1、美好的样子 [elegant]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

——《三国志·孙韶传》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

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

——《战国策·齐策》2、大。军惊而怀都舍。

——《吕氏春秋·察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都 dū 副词义1、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汇总:都 dū 1、古称建有宗庙的城邑。

2、国都,京都。3、建都。

4、大城市;著名城市。5、周代王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6、古代行政区划名。(1)夏制,十邑为都。

《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郑玄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葢虞夏之数也。”

(2)周制,四县为都。《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3)四乡为都。《管子·乘马》:“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随着历史的变迁,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

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经典绝美的文言文
经典绝美文言文汇总如下 1、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2、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

文言文有哪些?
初一学习的文言文和古诗如下: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2.《孟子》: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3.《大学》、《中庸》:两篇儒家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古代...

文言文有多少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公输 《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 《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曹刿论战 《左传》1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文言文言志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言志》的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原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翻译:颜渊、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

必背文言文24篇
9. 高中必背初中古诗词文言文五十篇 1.关雎2. 氓3.蒹葭4、陌上桑 5、龟虽寿 曹操6、观沧海 曹操7、归园田居 陶渊明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9、饮酒 陶渊明10、木兰诗11、游山西村 陆游12、渡荆门送别 李白13、过零丁洋 文天祥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15、秋词 刘禹锡16、赤壁 杜牧17、行路难 李白18...

文言文记事篇
上课的时候,孔子先生讲的全是文言文,我根本听不懂。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一个小小的机器。我轻轻的按了一下开关,竟然上面出现了一排字。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不正是老实的语气吗?原来这是一台文言文转现代文的机器啊!真的好神奇呢!我靠着这台机器,听完了孔子先生讲的课。孔子先生这节课教的是学习的目的:学...

有名的古文有哪些
有名的古文有哪些如下:1、出师表 2、祭十二郎文 3、陈情表 4、桃花源记 5、归去来兮辞 6、邹忌讽齐王纳谏 7、岳阳楼记 8、醉翁亭记 9、兰亭序 10、师说 知识扩展: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遗产。古文通常指古代的文言文,它以简洁、典雅、优美、富有哲理的...

文言文50字以内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白话释义: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

襄汾县17775542923: 在古文中,"具"有哪些意思? -
亓例瑞科: 具 jù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襄汾县17775542923: 具在文言文中有没有"都"的意思 -
亓例瑞科: “具”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但是准确地讲,是有“完全;详备;详细”的意思,在具体的句子中有时候可以翻译作“都”. 附录: 具: jù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

襄汾县17775542923: 文言文中的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分别怎么解释?急,请各位语文高手快解答啊,谢!下午就要中考了,请大家帮帮忙啊啊. -
亓例瑞科:[答案] 徙: ①迁移.《琵琶行》:“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③变化;改变.《察今》:“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去: ①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距...

襄汾县17775542923: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
亓例瑞科: 具:1准备,备办2饭食,酒肴3全,都4陈述5器械,器具6才能7量词“旃席千具”即千(或者是很多)张毛毯 俱:1在一起2副词,全,都 辨:俱,具.二字都有“全,都”的意思,但“俱”的主要意义是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写作“具”

襄汾县17775542923: 文言文《鲍君》里 “为人具说” 的“具”是什么意思? -
亓例瑞科: 人具为说. 具:完备;详尽;具体.为: 通“谓”.言说;告诉. 人具为说:人们很详细地解释说明.意思是,村人如实告诉了他.

襄汾县17775542923: 文言文陈万年教子中的具什么意思 -
亓例瑞科: 原文 《陈万年教子》陈万年教子陈万年乃朝中显官,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襄汾县17775542923: 文言文《郭进请官》中“予”和“具”的意思 -
亓例瑞科: 予:动词,给;交给.具:详细撰写报告.郭进请官 【原文】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

襄汾县17775542923: 与文言文中'具'字相同的字,至少三个(这个具的意思是全,都) -
亓例瑞科:[答案] 全,咸,毕,俱,皆,尽

襄汾县17775542923: 文言文选自后汉书范式解释具和至的意思 -
亓例瑞科:[答案]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后来约定的日期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设置好酒食恭候范式. 至:到了.约定的日期到了. 具:全部.具以白母,将所有的原委都告诉了母亲.

襄汾县17775542923: 文言文中'具以状对',副词'具'为什么会放在以前面,是什么特殊句式? -
亓例瑞科: “具以状对”,“以”为介词,“状”为介词所带的宾语,“以状”构成介宾短语与副词“具”连用,置于副词“具”之后.这种情况是副词与介宾短语连用,“具”、“以状”皆为状语,两者构成多层状语,置于动词“对”之前,也就是状语置于谓语中心之前,貌似这是常理,没有什么特殊句式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常被拿来当做状语后置,更说细一些是介宾短语后置的例子.“具以状对”,字眼、排序略有不同,情况或许也就不同了吧.如果按字面翻译成“全部把情况告知”,也觉得句式通顺,没有什么倒装的地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