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简介

作者&投稿:壤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味书屋简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扩展资料
关于三味书屋的书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此文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味书屋

作者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意思无非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以刻苦勤学而已。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

  周遐寿认为“书有三味”: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林辰认为这“三味”一词的取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参见《鲁迅和三味书屋主人》)他们的解释可能源于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张向天则认为,“三者”,非数目一二三之三,乃是一再,再而以至无数次之义,用作副词……“三味”者是劝人读书多咀嚼,多寻思,多吟味,多体会。(《三味书屋之名试释》)

  张向天说“稻粱、肴馔、醯醢不得称‘三味’”,因为这与“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不合。“太羹有味是诗书”中的“诗书”为经,而“经味如稻粱”;“太羹”为“煮肉汁”,亦是肴馔。而“经味如肴馔”这样岂不矛盾?

  其实我们不必如此牵强理解,

  取其喻义就是了。经书史书是必读的典籍,没有其他比这更重要,所以用美好的饭菜来作比喻。诸子百家的书一般是选读的,由于各家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以用各种调味的佐料作比喻。不论经书史书子书,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是必须刻苦攻读,仔细体味的。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在绍兴。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在绍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哪些心理活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怎样的心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什么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什么样的心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什么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简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

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怎样的心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作用是什么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这段在文中的作用: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地过程,流露出作者捕鸟时紧张愉快地心情。说明了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向往。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品简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这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这段在文中的作用: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地过程,流露出作者捕鸟时紧张愉快地心情。说明了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向往。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品简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三味书屋简介 -
沈制联邦: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三味书屋的简介 -
沈制联邦: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什么叫“三味书屋”? -
沈制联邦: 为您解释,请你参见: 1、简介: 三味书屋曾是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鲁迅百草园的简介 -
沈制联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介绍三味书屋300字 -
沈制联邦: 三味书屋是鲁迅作品下的一个私塾的名字,据说鲁迅曾在此就读了几年私塾的学习生活,也是鲁迅笔下旧时教育压制孩子活泼天性的地方,令人厌恶心烦的地方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三味书屋讲的是什么内容? -
沈制联邦: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三味书屋景点详细介绍 -
沈制联邦: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书房正中上方悬挂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撛鐢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的资料 -
沈制联邦: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简介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三味书屋在哪?三味书屋在哪个省市? -
沈制联邦:[答案] 绍兴都昌坊口11号 浙江绍兴 鲁迅家乡 绍兴 三味书屋简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师长教师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广博的宿儒.他操行规矩,性格正直,终身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

阿勒泰地区1532505266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是什么? -
沈制联邦: 1、主要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