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而亡,关键是因为儒生,还是在于阶级构成?

作者&投稿:系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每当人们想借助简练的诗句来痛斥秦始皇的野蛮,或者嘲讽秦朝万世美梦的可笑时,这首唐代章碣的总会成为第一选择。我们先看看它的字面意思:

竹帛燃烧的烟雾散尽不久,秦始皇的帝业就化为虚无了;

牢固的函谷关与黄河天险,却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也就是关中地区)。

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可都不是读书人啊!

这首七言绝句强就强在,虽然只有寥寥四句,却每句中都包含了巨大反差,以层层强化的矛盾对比,体现了秦始皇举动的可笑、秦朝覆亡的戏剧。本诗作者显然是想表达:通过野蛮手段来禁锢思想,妄图依仗天险来巩固统治,压根没有找对方向,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那么,秦朝灭亡真的与(以及坑儒)有必然联系?有关联,但这并不是关键。

与坑儒的爆发,确实与强化统治有关,起因于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宴会。当时秦始皇正大设酒宴、君臣同乐,一众大臣纷纷上言溜须拍马,其中,周青臣说的特别好:“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也就是化诸侯国为郡县,终结了各国间数百年的战乱,从此可以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但来自齐地的“博士”(朝廷供养的大儒)淳于越却大泼冷水,公然唱反调。他认为,商、周两朝之所以能延续千年,分封子弟与功臣是关键,如今秦始皇的子女都跟平民百姓没什么两样,失去了藩蔽的秦朝,极有可能命不久矣:“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因此,他强烈主张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

鉴于淳于越的话虽难听,但目的还比较正能量,秦始皇下令让朝臣对此进行讨论(也许只是做做样子、堵住儒生之口)。秦统一六国的大功臣、郡县制的忠实拥趸李斯火力全开,他认为,如今天下一统、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各阶层各司其职、该干啥干啥;但这些儒生却无视现实情况,一味复古、非议当下,随时随地妄议朝政、蛊惑人心。长此以往,必定会“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即帝王权威被削弱,大臣们结党营私。

最终的结果,除了朝廷供养的70位博士之外,其他人手上的《诗》、《书》等一律上缴焚毁,医药、占卜、种树等技术类书籍不在此列。

也就是说,儒家经典著作,只能朝廷留存,民间不得私藏。这一政策的目的,李斯已经说得很清楚:杜绝与官方法家理念相冲突的儒家思想蛊惑人心、破坏思想统一、制造混乱,从而影响政权稳定。

坑儒,则源于燕人卢生等人毫无职业操守,他们收了秦始皇钱财,却不替其消灾;本来拍着胸脯答应替其寻求长生不死之术,扭头却在背地里对其大肆嘲讽,吐槽点大致是这些:

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贪於权势...

核心思想有三点:秦始皇专权,任用执法的官吏,对于儒生则供起来不用。看得出来,对于儒生不能受重用这一现实,卢生等人愤愤不平,甚至不惜得罪当今皇帝。这些人虽为方士,但其所学的知识、交往的人员,都与儒家脱不了干系。

得知这些欺诈分子携款潜逃并且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愤懑的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城大肆搜那些与他们有往来的儒生、方士;而这些读书人根本受不了皮肉之苦,互相供认,一共牵涉了460多人,“皆坑之咸阳”,以杀鸡儆猴。替这些人说情的公子扶苏,也被嬴政派去了对阵匈奴的前线。

如果仅看坑儒事件,很容易得出“秦始皇排斥儒家”的印象,但这一观点并不成立。

首先,秦始皇信任法家合情合理。毕竟支撑秦国变成秦朝的,是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并被上百年实践证明了的法家体系,而非向来难以进入各大诸侯视野的儒家思想;

同时,秦朝的文武乃至官员、百姓,也都是在这一体系下,通过功劳、政绩争取到了自己应有的待遇,他们称得上是原有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而且这是相对公平的渠道;

其三,在天下统一后,秦始皇并不排斥儒家。他曾借用儒生所推崇的那套礼仪,来包装、巩固自己的皇权。《史记》与《资治通鉴》都记载,秦始皇“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议封禅”,这70个人,就是后来秦朝廷供养的“博士”;而后来在刘邦命儒生制订礼仪时,也基本上沿用了秦朝时的套路:

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尊君、抑臣者存之。及通制礼,颇有所增损,大抵皆袭秦故......

秦朝之所以灭亡,并不是由于跟读书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一项全新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面对了传统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

秦国灭亡的实质,是在改革矛盾总爆发后,原有旧阶级发动了全面反扑

在我们印象中,秦始皇是暴君的象征;但实际上,在对待旧时既得利益者的方式上,秦始皇跟残暴不沾边。

一般而言,后世的大部分开国君主,首先会在战争中消灭大量原有的既得利益者;接下来,会通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除掉对政权有威胁的功臣;第三步,则是扶植起新的职业管理人、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阶层,以期通过这一系列“腾笼换鸟”的方式,实现政权的更新换代。

但这些套路,秦朝都没有。一统六国过程中,除了将少部分深仇大恨的勋贵杀害外,各国的原有贵族阶层,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阶级特权被剥夺了;在秦朝的军功爵制与郡县制下,靠着出生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的时代被终结了。

如果说有新既得利益阶层的话,那就是为秦朝做出了贡献的功臣们,如李斯、蒙恬、王翦家族等人,除此之外,就是遍布郡县的各级官员们。但实际上,相对于春秋战国时代而言,这些人并没有特权,一不小心,丢掉爵位、职位也是大概率事件。比如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谪治狱吏不直及覆狱故、失者,筑长城及处南越地”,也就是把失职的官吏发配到长城和岭南。

那么,原有六国的遗老遗少对这一情况作何感想?其实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多,从项梁、项羽叔侄,以及张良的言行可以推测一二。

而秦始皇在位期间,南征北讨、修补长城、大兴土木,既有稳固国家安全的原因,也有消耗民力、避免六国生事的考量。但新的官僚体系的形成、百姓对新制度的适应接受,客观上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初商鞅变法,以极度血腥的手段,尚且耗费了十余年;此时秦国的方案要推向全天下,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胡亥的意外即位,打破了脆弱的平衡,陈胜振臂一呼聚集起数十万农民军后,最高兴的不是底层的百姓,而是东方六国的勋贵:魏王魏豹、韩王韩成、赵王赵歇、齐王田市、楚怀王熊心陆续登场,熟悉的姓氏、熟悉的配方;陈胜死后,秦末农民起义已经彻底成为东方六国的集体复辟,天下格局再度回归为六国抗秦。

这像极了当初六国合纵对抗秦国的场景。但不同的是,此时的秦朝君主,远远比不上当初的秦国君王;此时秦朝的制度,已经被胡亥本人破坏殆尽,人心丧失的秦朝军队,远非当初的虎狼秦军;再加上冒出了项羽这么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大神,秦朝的灭亡也就板上钉钉了。

西汉的成功,在于利用后发优势,对阶级进行清洗,建立了新秩序

而出身于秦朝底层官员的刘邦,则就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他的手段,完全可以被视为开国君主的模板:

第二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将帮助自己战胜一众敌人的功臣们清除殆尽,而且是功劳越大、死的越惨,在垓下围攻项羽、后来被封王的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一个比一个杯具。而其他的异姓王,则也逐渐被以各种名头除掉。

第三步,野心小、威胁弱、善于自保、出身不显眼的萧何、张良、陈平等功勋,要么继续俯首帖耳,要么自我隔离、逐渐淡出新的统治圈。

大咖们被收拾干净后,其他那些出身普通、依靠功劳出人头地的小咖们,就成了西汉王朝的新兴既得利益阶层。

那么,那些在秦朝时不被重视的儒生的地位如何?应该说,比秦朝时好了很多。

打天下时,刘邦一切从简、“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对待战友们没什么架子;而此时,对于手下群臣大呼小叫、没规没矩的德性,则逐渐深恶痛绝,史称“帝益厌之”。

这时候,轮到儒生们上场了。先后为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服务过的齐地大儒叔孙通,也就是被后世的司马迁尊为“汉家儒宗”的那位,为新老板刘邦想出了以下的主意: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指望儒家帮忙打天下、“雪中送炭”很难,但让他们协助守天下、“锦上添花”则再也合适不过了。事关切身利益,原本打心底里瞧不起儒生的刘邦,此时也变了态度:可试为之。

公元前200年春,按照儒生们设计的规则,汉高祖刘邦大会文武,出警入、大列仪仗,群臣按级别依次觐见。从来没有领略过这种架势的文武大臣们“莫不振恐肃敬”,以至于以原本大大咧咧的刘邦,发自肺腑的感叹: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这也侧面证明,此时的汉朝庭上下,与秦时相比已经彻底大换血)

我们都知道,汉随秦制,“及通制礼,颇有所增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汉初大量酷吏的涌现,侧面证明了“严刑峻法”是当时的常态。与秦朝相比,不同的只有两点:

其一,利用后发优势,在楚汉相争以及后续的平乱事件中,彻底解决了秦始皇当时没有解决的阶层更新换代问题,消除了旧贵族的影响力;

其二,对于老百姓,受限于“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导致的极端困弊局面,不得已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暂时抛弃了秦朝时的高强度徭役。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确立,标志着通过百年的摸索,大一统王朝终于找到了适合新秩序的思想套路。毕竟这一体系的本质,是“外儒内法”而已,就像汉宣帝所说的那样: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后世的王朝也一样,每次的改朝换代,就意味着新一轮的阶级洗牌与换血;少见的和平迭代,后果大多也是一地鸡毛。说白了还是一个词作祟:利益。



关键在于阶级的构成,当时的儒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过得那么难,反而是因为农民的原因导致的秦朝灭亡,而非真的因为儒生。

秦朝二世而亡,原因是在于阶级构成,秦朝一统六国之后,大量各国人民都归属秦朝,让人口结构变得混乱,最后造成了起义。

秦朝二世而亡并不是因为儒生的影响,而是因为秦朝建立后没有重视内部矛盾,虽然灭掉了六国,但是六国老旧势力依旧根深蒂固,秦朝没有进行治理,于是导致大乱。


秦朝二世而亡,关键是因为儒生,还是在于阶级构成?
秦朝二世而亡,原因是在于阶级构成,秦朝一统六国之后,大量各国人民都归属秦朝,让人口结构变得混乱,最后造成了起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秦朝二世而亡到底什么原因?
通俗点讲,一个富翁,在有钱的情况下,他能把日子过得大气优雅,这一点穷人学一辈子也不一定学得会;但是在快要破产的情况下,谁能把日子过得更精致更没有风险,估计大多数的富翁都要跟穷人学。 前面也说了,很多人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秦始皇死得太早,而胡亥太无能,导致秦朝这台机器散架了,失去了控制力。其实,跟...

秦朝为什么到二世就灭亡了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秦始皇死后,继位的是个昏庸无道的皇帝。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死于沙丘平台,临死前遗诏公子扶苏回朝办理丧事,继承皇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赵高先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商量好,让秦二世答应继承皇位,然后又威逼利诱丞相李斯,一起合谋篡改...

秦朝和隋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秦朝二世而亡,总的来说是由于始皇帝好大喜功,对国家采取恐怖统治,又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导致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接着秦二世又昏庸无能,信任宦官赵高,才导致秦国二世而亡。平心而论,始皇帝虽然残暴,但不是昏君,只是使用民力不当。隋朝二世而亡,则完全是隋炀帝的个人问题。因为隋朝的第一任黄帝文...

如果朱棣没有选择造反的话 明朝会不会二世就灭亡了
反观明代,并不存在这种情况,朱允炆以仁善威名,不可能出现虐待百姓情况,他之所以会倒台,根本原因在于其削藩过于无情,迫使朱棣只能通过造反途径求生,从而一举推荐朱允炆政权,建立新政权,我们从这点来看,朱棣不造反,明代不可能出现二世而亡局面。造成一个朝代灭亡必须要三个关键因素:百姓生活安宁、...

司马迁有没有黑嬴政,写的是事实吗
难道这是为了暗示秦始皇的得位不正,秦才二世而亡,刘邦才得到天下?还有暗示秦始皇只是地位低下之人的儿子,因为商人在秦汉时期地位很低的。同样地位低下的刘邦获得天下也可以得到解释。因为拉低秦始皇可以抬高刘邦。作为西汉的史官会不会下意识就有这样的冲动呢?当然这种猜测有没有可能,那只能是各人有...

隋朝和秦朝一样都是短命的王朝 隋朝为什么也是二世而亡
而杨广没有在江淮地区培植自己的势力,只关心百姓还不是目的,关键要在江淮地区让当地人出来为官,给他们一部分兵权,让其忠心于杨广。但杨广没有做到,或者是他的提防心理,或者他没时间做,但都已经晚了。突厥势力未灭 历史上对杨广三征高丽不理解,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劳师远征一个藩属国没必要。

《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何改名为《大秦赋》?
珠江水系至今还因为秦朝修建的那一条灵渠而受惠,四川盆地就更不用说了:一条战国时代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改变了巴蜀之地的土地,使得原来夏商周时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了两千多年,再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确立的大一统制度深入人心,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大一统制度和郡县制是不是一直用...

秦始皇错过立太子最佳时期,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许多后世之人总是在猜测,如果不是李斯和赵高联手拥立胡亥为帝,可能秦国就不会有二世而亡的命运。那为何嬴政不早立扶苏为太子呢?觉得其中原因可能和这些有关。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中第一位称作皇帝之人。在皇位的传承上,秦始皇一定有过自己的思量。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看到其中暗藏的玄机。帝王...

大秦朝二世而亡,为何说虽死犹生?在华夏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_百度知 ...
甚至在很多 历史 学家的眼中,大秦帝国可以算作是中国古代 历史 的正统起源之一,就比如易中天先生在他的《中华史》当中就曾经说到过,China在20世纪之前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国的大秦帝国,可谓是给秦王朝很高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说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会对 历史 的影响如此深远呢?这是什么样的情况所导致的呢?本...

长沙市15787952091: 导致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闾毛利妥: 从观念上说,中国政治的中枢神经是道德人心,所谓得道多助. 秦国却因为割断了这根神经而获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它的迅速灭亡好像也正是出于同一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民心向背真的是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根本力量? 秦国的成和败可能...

长沙市15787952091: 秦朝和隋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
闾毛利妥: 希望这些可以帮到你秦朝二世而亡,总的来说是由于始皇帝好大喜功,对国家采取恐怖统治,又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导致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接着秦二世又昏庸无能,信任宦官赵高,才导致秦国二世而亡.平心而论,始皇帝虽然残暴,但不...

长沙市15787952091: 秦明明是三世而亡,为什么都说是二世而亡... -
闾毛利妥: 赵高杀死胡亥后,立子婴为秦王,之后子婴杀死赵高,并向刘邦投降,在位仅46天 而说秦二世而亡,主要有两个原因: 1、“秦三世”子婴在位仅46天,时间太短 2、更主要的原因是,子婴称“秦王”而不是“三世皇帝”,原因是当时秦朝的势力大为减弱,已经不能算是统一的王朝了,所以子婴称“秦王”,对自己的定位是诸侯国——秦国,而不是统一天下的“秦朝” 所以说秦朝是二世而亡,只有两个皇帝,子婴和秦始皇的祖先都是秦王,不算

长沙市15787952091: 秦帝国为什么二世而亡?徐福真的找到了长生不老药吗? -
闾毛利妥: 毛毛雨的长生不老药,那都是假的,至于大秦为啥二世而亡,原因很多,主要是秦始皇太急切.不懂修身养息,弄得内忧外患.然而胡亥却不堪大用,这是主要原因.

长沙市15787952091: 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
闾毛利妥: 鲁迅: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

长沙市15787952091: 汉承秦制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汉却可延续400年 -
闾毛利妥: 从制度设计来说,汉只承了秦中央集权的中枢权力体制,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并非像秦朝完全郡县;另外指导思想也不同,导致政策不同,秦朝为法家而汉朝先道后儒.中央集权的基本思想发源于秦,不仅汉承其制,基本思想两千年一脉相承.

长沙市15787952091: 历史问题,秦朝明明传了三世,为什么都说传了二世,或说二世亡国? -
闾毛利妥: 因为子婴称帝的时候很短暂,甚至没有昭告天下,因为那时秦地的统治区域甚至不如统一前了,就在赵高的建议下,废帝号,称王了. 因此,相对而言,历代对于子婴继任秦皇也是不太认可的,不过也可能是同情这位末代皇族吧,毕竟他生性仁厚,口碑还是不错的.因此古人也不愿将秦亡的罪过拷在他身上. 若秦三世而亡,亡于谁手?子婴. 秦二世而亡,亡于胡亥之手也. 这二者的差别是很大的.

长沙市15787952091: “二世而亡”是什么意思? -
闾毛利妥: 应该是楼主说的那样.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二世而亡”指的应该就是秦二世,因为秦始皇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所以他是始皇,后来的分别为二世、三世……,结果到了二世就没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说的二世就是指秦二世!

长沙市15787952091: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以后会有千世万世为什么只是二世而亡? -
闾毛利妥: 一 因为到了二世,就没有继续的三世四世了 二 其实秦始皇这么成熟,是可以延续很多代做皇帝的,可惜出了刘邦,所以,一下子把秦始皇后代打垮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