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的演变?

作者&投稿:昔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与实践、活动三概念在教育语境中的意涵,则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等概念的具体使用有密切联系。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还与“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概念相关。不过“劳动技术教育”较强调技术的学习,与职业定向存在更密切的关联;“通用技术教育”则是开展基础技术教育的课程形式,“通用技术”是其教育重点,“劳动”已不是其核心意涵。换言之,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而“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两个概念中虽也有“劳动”的要素,但较多指向具体技术或者通用技术的学习等,强调重点有显著差异。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指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了解社会的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服务社会则包括劳动体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虽然是全方位的,但是一般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助益学生的德育。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常常被看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一般是指以儿童“活动”的动机及线索来组织的课程形态。杜威、陶行知等认为传统的学科逻辑不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从而主张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以满足儿童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在活动课程的概念里,“活动”具有强烈的儿童主体性,但是其意涵与“生活”概念较为接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换言之,“活动”并不专指“劳动”。
故在教育话语情境中,活动、实践、劳动之间,除了包含(前者包含后者)关系,三个概念还有因为使用的教育情境而产生的特定意涵。劳动是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劳动、实践两者的重点都指向教育活动所要养成的素养目标,具有一般或者普通教育的意涵与教育价值,而活动则是指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一种形式,指向教育活动的形式、结构安排等。

教育概念的综述
(一)西方历代教育学家对教育含义的理解
夸美纽斯认为, 人人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但这种子却不能自发地生长, 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人。他没有给教育直接下定义, 但很明显, 上面的话是对教育的一种解释。这里面包含着宗教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天赋是上帝创造的, 知识、德行和虔信三个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的身上, 教育则使这些种子发芽生长。他的学说可以称之谓“生长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则主张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是白纸, 通过教育能使儿童掌握知识和德行。是谓“白板说”。
法国教育家卢梭则提倡自然教育, 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 培养自然的人, 自由的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他说: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 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 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德行”, 同时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他认为,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教育中, 学校、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是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 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 主张“教育即生长”。他给教育下过一个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0。杜威的教育观也是“生长说”,但与夸美纽斯的“生长说”有所不同。杜威把教育建立在儿童的经验上, 虽然他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上的,但又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1]
(二)中国古代对教育的理解。
1. 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不连用,常用教来表述教育的现象和活动。
2. 春秋战国末期《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称:“修道之谓教。”
4. 战国时期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5. 战国时,孟子最早把教育二字合为一体作为一个新词使用,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三)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定义
1、列举教科书式的比较权威性的定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大辞典》)
(3) 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唯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此中亦分二类:对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有可以明确表出者;反是,前者指学校教育,后者指社会教育。(《教育大辞书》)
(3)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
(4)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
(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7) 吴宗璜为首的“ 主客体关系学” 研究课题组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 试图用主客体关系的理论来论述教育问题。他们认为,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 总是力争生存和发展的, 要生存和发展, 就要趋利避害,因此“ 教育属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活动”,“ 人的教育, 或者狭义的教育, 应该定义为‘ 智能的积累遗传’, 这是人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的教育的‘ 本质’”。作者认为,当今的教育, 由于对思维——智力的机制和规律还没有像对基因遗传的机制和规律那样已经被揭示和掌握,所以认识教育只能停留在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外在行为的教育(传授)水平上。作者断言,“ 当今人的教育, 本质上还是动物式的教育”; 传统教育是“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 的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开发智力——培养创新” 的教育。
(8)鲁洁在《教育: 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一书中对教育作了一个界定性的表述:“ 教育实践的出现,表明人决心要按照他的目的———人的理想存在来改造人的现实存在, 改变人在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结果, 为此, 教育过程的人的发展是一种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运动过程,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创造物, 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人工对象” 。 鲁洁的文章强调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使人在已有规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新的规定性来”,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2]
2.对认可度较高的教育定义的分析理解。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3]
上述的描述性定义中,教育有三层含义,即广义的、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这目前在我国国内是通用的。
(2)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 [5]
这个定义中:(1)“人”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3)“目标”前加上“直接”二字,有两层意义:不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除影响人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名词的“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上述为广义教育的含义,而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作为动词,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6]
这个角度的定义点明了: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并非偶然的、自发的活动。其次,教育是有背景条件的:是在一定的人类社会背景下,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并非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 再次,教育包含着规范、引导、限制等语义。
教育等同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朗特里将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正确态度的过程。单纯从社会角度定义将教育曲解为外在强制过程,忽略个体的需要。而且过于宽泛,几乎是生活的同义语。单纯从个体角度定义,又会忽视社会要求在教育中的巨大影响。
理解这个角度对于教育的定义,就要理解两个耦合过程: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将个体培养成具有一定态度、技能、知识情感的社会人;另一方面,把各种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内化到素质、需要、兴趣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


[1]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999(1).
[2] 叶菁,王健. 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2) .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4]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5] 王守恒,查啸虎,周国兴主编:《教育学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6] 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2010.1.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之中,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新的产业、新的职业不断产生。现代的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不再依靠劳动者的手工劳动和个人技艺,社会各个生产领域都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挑战,对未来劳动者技术素质的要求和创造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而且随着日常生活中新产品,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逐步优化,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对人的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要求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也要作相应的变化。


怎样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的演变
由于劳动技术本身的变化,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创造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要求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也要作相应的变化。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期和各个时期的历史地位?
1.鸦片战争前(1840年前):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史的起点,主要是指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这个时期的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史的过渡时期。2.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指中国开始遭受列强侵略和对外扩张,同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爆发了...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
1、正确看待历史断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断代,需要正确看待历史的进程和转折。2、全面把握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前后的变迁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3、比较研究前后时期的差异和联系:比较研究前后时期的差异和联系,有助...

怎样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之中,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新的产业、新的职业不断产生。现代的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不再依靠劳动者的手工劳动和个人技艺,社会各个生产领域都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挑战,对未来劳动者技术...

如何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领袖人物的不同表现
不同的朝代,总有一些人的思想观点能引起别人的支持与拥护。这个领袖的一些观点和意见,能够满足与解决一些人民群众所需要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比如,一些农民军的领袖,像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们在发动起义的前期,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与他们的人格魅力、思想、口号或者施政纲领等,都有...

分别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战的不同特点及根据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4、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

你是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时期?
五四运动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之后,无产阶级成为了革命的主力军,从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建立起了新中国。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1. 正确看待历史断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一历史断代,认识到它是历史进程中的自然转折点。2. 全面把握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要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变迁,从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把握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和...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是怎样的?其具体内容是什...
中国共产党不同的历史时期基本上是土地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不中的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均贫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社会革命时期。是建立新的新的政权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怎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共同的要求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让自己的祖国“独立自主、国富民强、民主文明”,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比如民国初年,爱国主义就是“实业救国”,是让中国摆脱军阀混战的局面;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就是“救亡图存”,是击败日本法西斯;抗美援朝时期,...

清河区13128149803: 论劳动与社会的发展 -
瞿茅环磷: 其次,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所谓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即任何劳动都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都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所谓劳...

清河区13128149803: 认识系统的结构 -
瞿茅环磷: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认识论(主要指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反映...

清河区13128149803: 艺术是什么?设计是什么?艺术和设计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
瞿茅环磷: 一、定义: 1、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

清河区13128149803: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有哪几种观点?谈谈看法 -
瞿茅环磷: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

清河区13128149803: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 -
瞿茅环磷:[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清河区13128149803: 什么是企业文化? -
瞿茅环磷: 自己以前收藏的企业文化包括三大主轴,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二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体制运转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1.企业远...

清河区13128149803: 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瞿茅环磷: 谢谢朋友邀请!我们先看一下教育的概念是什么?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