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的谏臣中,为什么唯有魏征在直言不讳的情况下还能得以善终?

作者&投稿:戏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历史?~

中国历史年代表∶
1、原始社会
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
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
2、先秦时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汉朝∶
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吴∶222年-280年(58年)
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51年)
东晋∶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时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
7、宋元时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辽金夏
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时期
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
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
二、奴隶社会
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
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会
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
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对于稍微具有点中国历史常识的人而言,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大臣魏征的“感人”故事,恐怕都多少有些耳闻。李唐已降,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个作为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形象,一个作为敢于直言的“谏臣”形象,已经被固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一个样板,不仅在庙堂之上广被推崇,即使在民间也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公正地说,作为开一代气象、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在气魄、胆识和治国能力等诸方面,的确在中国的皇帝里面是屈指可数的。而其在对待魏征这样一个通常会被统治者视为“刺头”或者“乌鸦”的人物时,也确实表现出了一般的皇帝所不可能有的的度量。


众所周知,在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问题上,有着很多十分感人的“段子”。其最高潮的部分则发生在魏征的晚年,也就是他逝前和病逝后的那些岁月。根据司马光在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得知魏征得病之后,李世民派出去询问病情和送药的人“相望于道”。


即便是这样,皇帝仍然不放心,还专门派出中郎将李安俨长守在魏征的病床前,以便于有什么新消息能够及时报告皇帝本人。在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甚至和太子等家眷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并且当着魏征的面许诺要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为妻。



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知人善用,他知道魏征的性格耿直,所以非常适合当谏臣,用来提醒自己的错误做法,也可以时不时地让自己不变的骄傲。

李世民一怒之下取消了自己的女儿和魏征的儿子的婚事,最重要的是还毁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也是刚正不阿、深明大义,李世民也并非小肚鸡肠,不久便将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所谓的谏议大夫也就是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魏征也没有辜负太宗的厚望,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帮助唐太宗巩固政权。太宗刚刚即位,对李建成、李元吉的旧党不遗余力地进行打击,弄得这些人人人自危,伺机报复,魏征建议说:“您应该以宽厚仁慈的胸怀对待他们,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否则就会无法消除祸根。”唐太宗听后,就赦免了这些人的罪,并派魏征前往山东、河北地区安抚李建成、李元吉的旧部;魏征去后,恩威并用,使这些地方很快稳定下来,消除了太宗心头的隐患。

这首先要和统治者的开明有关,李世民在位时期内政修明,礼贤下士,善于听从大臣的谏言。而魏征的纳谏都是为了唐朝的江山社稷,这一点李世民深知,所以李世民才能够让其善终。




那么多的谏臣中,为什么唯有魏征在直言不讳的情况下还能得以善终?_百度...
李唐已降,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个作为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形象,一个作为敢于直言的“谏臣”形象,已经被固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一个样板,不仅在庙堂之上广被推崇,即使在民间也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公正地说,作为开一代气象、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

鲁哀侯弃国原因
以下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敬慎》: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其大意是:鲁哀公失去了国家逃到...

为什么古代谏臣明知直言相谏有性命之忧呢?
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由于淮人集团的排挤,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在朝中立足。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由于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出身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4 胡惟庸(?—1380年...

文言文《不展家书》全文及其翻译
《不展家书》原文: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不展家书》翻译: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导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身为一名谏臣,他始终谨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下面是我带来的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篇1 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
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正,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

宋朝承袭唐朝的制度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哪些不同
谏官的工作就是直言进谏,而蔡襄认为国家取决于人事,他敢于进谏,这个是为很适合他。宋代著名谏官也很多,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苏辙等。宋代的谏官也敢谏、善谏,谏疏有时多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如神宗时,张舜民做谏官才七日,就上了六十封奏疏;徽宗时任伯雨做谏官半年,上疏一百零八封。范仲淹曾...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魏征 最著名的谏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又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闲情偶寄sun 2009-02-22 · 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22 采纳率:0...

我国历史上有几位很有名的所谓“死谏、直谏”的谏臣而且又能活到老死的...
1、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最著名的谏臣是___,曾进谏二百多次。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朝廷上下,直言进谏,蔚然成风.故答案为:魏征.

忠县19468895212: 魏征为什么敢直言上谏 -
友阙磷酸: 1魏征是一个有忠心的人 2魏征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李世民不会杀他,因为杀了他,李世民就要背一个昏君不爱忠臣的罪名.换了你,你会杀吗?所以魏征在合适的时候发出合适的问题,虽然这问题让李世民头疼,但却无生命危险.魏征明人也 .

忠县19468895212: 魏征为什么宁可不顾全唐太宗的面子也要当面直谏 -
友阙磷酸: 因为他太耿直了,或者是因为他想借机触怒唐太宗,被赐死以报当初太子李建成的恩德.

忠县19468895212: 魏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谏臣? -
友阙磷酸: 自己敢于进谏,不怕死,且唐太宗又是明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况他那时伯乐千里马齐具

忠县19468895212: 魏徵能够成为一代良臣的原因是什么 -
友阙磷酸: 一,唐建朝未久,从隋朝的灭亡中得到教训,具有危机意识; 二,唐太宗李世民弑兄夺权,需要拉拢人心,并且唐太宗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帝王,深知举贤任能的重要性; 三,魏征本人刚正不阿,富有胆略,敢于犯颜直谏,因而受到太宗赏识.

忠县19468895212: 魏征因直言敢谏而深得唐太宗信任.() -
友阙磷酸: 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唐高祖最青睐 最信任的人一方面因为魏征的忠诚,舍己为国,一方面因为唐高祖听从进谏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唐太宗实为钦佩,感动,魏征去世不但唐太宗失去了一位忠臣 还是唐太宗的天下少了一位明宗……所以唐太宗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忠县19468895212: 为什么《魏征》被公认为历史第一谏臣?是否和《李世民》的配合有关???????????? -
友阙磷酸: 这是历史上一出特别成功的君臣戏,同时造就了一个谏臣和一个明君. 魏徵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魏徵到了长安之后,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有了这些经历,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真的重用这样的人,李世民实际上也并没把重要的军政大权交给魏征,只是很有涵养地听他唠叨而不杀他,给人一种胸襟宽广的印象;而魏征呢,破罐破摔反而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敢于指出你的不是,说明我是忠臣,如果你杀我,呵呵,你就是昏君.李世民没有上当,留着一个唠叨的人在身边,反而向周围的人表明:我有君子度量,有从善如流的品德! 历代都有魏征那样不知死活的谏臣,却不是每个朝代都有李世民那样的君主,所以应该是李世民造就了魏征,也造就了自己的名声!

忠县19468895212: 如何理解这句话?
友阙磷酸: 很明显 镜子可以让你知道自己的长相, 而透过历史可以看出国家的兴衰. 而把魏征比做镜子 就是他可以让你看到自己为人的优点和缺点, 他一死,就好象少了个人生的镜子 没有人直言自己的缺点.

忠县19468895212: 大唐名相魏征的敢言之处是什么? -
友阙磷酸: 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忠县19468895212: 魏征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 -
友阙磷酸: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

忠县19468895212: 为什么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 -
友阙磷酸: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是因为魏征是一个诤臣,从来都是直谏无惧,据理力争.唐太宗很怕他,因为很多时候在他面前没面子,唐太宗很烦他,因为只要他提的意见和建议唐太宗不采纳,他就反复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可是,唐太宗也绝对离不开他,因为唐太宗知道,这个人虽然耿直,但他所说的几乎全都是对的,这样一个大臣,可以让他成为真正的明君.同在朝堂之上,面对魏征,唐太宗通过他的谏言,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得与失,指的是天下百姓的乐业安居和大唐盛世的长久繁荣这就是上面三句中第二句的大意,也就是楼主所提问题的答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