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是什么?

作者&投稿:钞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
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

扩展资料:两汉时期,经学独尊,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今文经学谶纬之说流行,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渐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
而古文经学则偏重章句训诂,流于繁琐支离。东汉所标举的士人气节,多已陷于虚矫。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
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
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乃为当时重要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晋玄学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王弼认为「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于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情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玄学是魏晋时的主流思想,玄是指玄理,玄理是玄妙之理、微妙精深的道理,多涉及抽象的形上学,对形上学的探讨要追溯到先秦的《周易》,魏晋所推崇的三玄就是《老子》、《庄子》和《周易》,玄学可以说是道家的继承,也受到了汉代经学的影响,因此也叫做“新道家”,特点是推崇自然,不谈政治(这是暴政下的无奈之举,清议曾经盛行于东汉,知识分子批判朝政和人物、宦官,引发了政治镇压,知识分子不得不远离政治,转而讨论抽象的玄理,开启了清谈之风)、神秘化。他们以老庄思想为框架,讨论宇宙人生的哲理、本末有无的问题,性质上是学术社交活动,而非政治活动,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分4个阶段:

玄学类的也可以说   秘籍网  或者  古籍阁   所收藏的各种几万册的玄学书籍,应该没有比其值得参考的地方

1.正始玄学:(240-248)代表人物是何晏与王弼。他们以道解儒家、儒道合流,崇尚《老子》,辅以《易》学,提倡“贵无”,认为有从无生(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何晏(魏晋玄学早期的奠基者)认为一切实存的来源与条件的无本身是超越一切实存的,所有实存的属性都不能用来描述无。是这种无法描述(无名),才是对无最准确的描述。这种无法描述的无其实就是道,既然无和道是无法描述的,那么我们是如何对其产生认识的呢?显然不是言传的,而是通过神秘的领悟,即“知意”。王弼的思想和何晏基本一致,都是主张道就是无。这个无是纯粹的无,是宇宙人生存在的根据。和老子不同,老子的无并不是纯粹的无,不是逻辑上的纯无。老子的无名、无声、无形都是具体领域的无,是将无的领域进行扩大,最终得到的还是有限的无,而不是无本身。但是王弼的无是一切的无、绝对的无和纯粹的无,不可言说。有即有规定性的、有性质的,既然是有性质的,那么就没有无限创生的能力,也就无法作为宇宙人生的根据,因为本原是具有无限创生的能力的。例如现实中的一个有“圆的东西”,他就不能成为方的事物的本原。圆形事物的共性是圆,方形事物的共性是方,但是元和方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不能相互成为对方的本原。因此,具体事物的属性实际上都来自于无属性的本原,即在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中呈现。王弼的思想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可以看出王弼对世界的假设是世界的本原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既然有代表有局限性,从而不具有无限创伤的能力,就可以反推出世界的本原是无。世界的本原是无,那么我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呢?王弼把认识分为三种:言、意、象,其中,意高于象,象高于言。我们如何体认作为本体的无,从而达到对事物“本”的认识呢?没有任何属性的,对于这样没有规定性的本体,我们该如何认识?王弼认为只要超越有的认识就可以做到,这种超越就是忘。意是事物所以存在的义理,事物的存在又依托于无,那么得意就是对无的体认。要得到意就要忘象,要得到象就要忘言。言与象是有枝末的,而意作为无是根本的,可见,在认识论上的去枝末与本体论上的崇本息末的贵无是一致的。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圣人地位已经不可动摇,王弼对此的解释是:孔子已经体认到了无,所以不必多言无,孔子已经知道了无是不可描述的,一旦言说了就成了有。而老子说无是因为发现了无,但是仍然在修行阶段,所以还需用言来说无,故还是有。虽然看似是赞扬孔子,但实际上是借助孔子对无的体认,借孔子的圣人地位抬高道家的“无”的地位,儒家可以从道家中找倒存在的依据,从而推崇了道家。

2.竹林玄学:(255-262)代表是“竹林七贤”,主要人物是阮籍和嵇康。他们不再像正始玄学时期一样对待名教,而是与名教发生冲突,以道代儒,认为,人存在的本身就是对道德枷锁的挣脱,走向了对于传统的决裂和挑战,这一时期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在正始玄学时期,崇本息末是突出本的重要地位,但是并不排斥末,但是,阮籍和嵇康是完全反对名教和礼法的,走向了个人主义,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提振,但另一方面也丧失了责任感。嵇康认为名教为“理伪”,使人不自然,是对人的情感的压抑,是反人性的,和人的真性相对立。嵇康也不认同王弼和何晏的“有生于无”的贵无论,他认为万物是自然而生的,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道或者无作为根源。在这一时期也就不那么注重本体论的思辨。他认为,自然才是统摄万物的原理,自然本身就是道,万物自然发展就是顺应道,这种万物一体的说法源于庄子。一开始的时候,阮籍还是一个重视名教的儒生,对儒家的礼乐治世的思想传统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但是当篡位夺权的司马氏用名教来掩饰自己的行径时,阮籍陷入了矛盾,从儒家转移到了道家。嵇康相对而言,没有否定名教的价值,但是也看到了名教被政治利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他强调要超越名教寻求自然之理,超越名教与是非,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

3.西晋玄学:代表人物是裴頠和郭象。由于玄学的影响,以及竹林七贤某些人的言行的影响,魏晋时期出现了知识分子崇尚空谈、不守礼法的社会乱象。于是,裴頠批评“以无为本”,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裴頠认为,在本体论层面上,无是一种虚无,是一无所有,没有规定性就无法赋予事物规定性,也就无法创生事物,无不过是有之外的虚空,万物并非生于无,而是自生的,即就有生有。在现实人事的方面,贵无必贱有,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因此,就需要贱无而崇有,重新树立儒家礼教的作用和地位,即以儒代道。郭象也和裴頠一样反对王弼的贵无伦,但是和裴頠不同的是,他们接受王弼儒道为一得主张,并认为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是“名教即自然”,而非“名教出于自然”。郭象认为事物是自己的本原,是自生的,这又不同于阮籍和嵇康的“万物自然而生”,而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独化过程,“自然而生却不知其所以然”是人类理性极限所不至的。万物虽然各自独化,但作为整体观之,又是混沌不分的玄冥状态,超脱了生死、是非、善恶(这里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既然万物是独化的,那还是有区别呀,郭象认为,每个事物都是各自自己的本体,每个事物由于先天的禀赋所得的本质规定性是不同的,存在着分界,也就是“性分”,只要万物能够自适其性,顺其自然,便能够逍遥。万物虽然只是他自己,但不同之物却能够有目的性的构成相契的关系,因此,万物是和谐的)。籍由性分论,对迹和所以迹进行了区分,从而调和儒道,君主的治理形式只是迹,而不是所以迹。儒家的仁义礼智之治是所以迹的一种展现,实际上也是符合过去的时势的,因此是符合自然的。因此名教与自然是统一与性分之中的,对于不同的时期,迹要符合当时的自然,体现所以迹,而不是照搬过去的名教,这样就可以做到名教与自然的合一。此外,与庄子不同,郭象认为“各得其所、自我成就”只是低层次的逍遥,更高层次的逍遥是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使万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使“天下莫不逍遥”,这种高层次的境界,只有圣人可以达到。显然带有儒家的色彩。

4.东晋玄学: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以玄学解佛学,佛学出世的生活方式为玄学提供参考,衍生出六家七宗。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虽然这一时期的玄学没有太大的发展,但却在接引佛学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主要使用道家思想来解释解释佛学义理(即格义),例如,用“无”解释“空”、用“无为”来解释“涅槃”。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魏晋玄学是什么?
1. 魏晋玄学是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2. 它主要探讨宇宙的本原,涉及诸多哲学范畴,如“有无”、“体用”、“本末”、“一多”、“动静”、“象意”以及“名教自然”。3. 这些范畴体现了魏晋玄学的思辨性,并对当时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玄学是什么?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主要是探讨宇宙的本原,提出了“有无”、“体用”、“本末”、“一多”、“动静”、“象意”、“名教自然”等哲学范畴,有较强的思辩性。对魏晋时期的哲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什么?他的特点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②以...

魏晋玄学的基本内容
魏晋时期的玄学,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变种,它融合了道家的某些理念,以解释儒家的教义。尽管表面上看似道、儒的结合,但其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玄学之所以被称为“玄”,是因为它主要基于儒家的《易经》以及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这三部经典,而这些经典书籍被统称为“三玄”。玄学的产生并非偶然,其...

什么是魏晋玄学?玄学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 “名理”之学,详...

什么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

魏晋玄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

晋朝时期的玄谈具体指什么? 仅是品德修养,引古提今的,只为突出自己风流...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

西晋的哲学和玄学
僧徒不仅以空无宗旨与清谈家相呼应,而且还模仿清谈家放荡生活。东晋孙绰《道贤论》,以佛教七道人比竹林七贤,陶潜《群辅录》以沙门于法龙(即支孝龙)为八达之一,清谈家取佛学来扩充自己的玄学,胡僧依附玄学来推行自己的宗教,老庄与佛教结合起来了。胡僧在汉魏时守戒律而被轻视为乞胡,至晋时依附...

魏晋时期的玄学和先秦的道家思想有区别吗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总体来说,玄学的主要部分是道家,次要部分是儒家。

榆次区15743562162: 谈谈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
牟言盐酸: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榆次区15743562162: 魏晋玄学的含义是什么?
牟言盐酸: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以探讨宇 宙本原为核心,提出“有无”、“体 用”、“未来”、“动静”等范畴,具有 较强的思辨性.兼综道儒,把《老 子》、《庄子》、《周易...

榆次区15743562162: 魏晋玄学是什么?他的特点?简单说魏晋玄学是什么?<br/>他的特
牟言盐酸: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

榆次区15743562162: 玄学是什么 -
牟言盐酸: 玄学是魏晋哲学的主流形态.“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时哲人们奉《周易》、《老子》和《庄子》为经典,合称其为“三玄”.按其研究对象来说,所谓玄学,即“三玄之学”.其特征是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榆次区15743562162: 什么是玄学,怎么产生的?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主要观点? -
牟言盐酸:[答案] 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是在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时期,由于汉代以来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所尊奉的天人感应的儒学思...

榆次区15743562162: 什么是玄学,怎么产生的? -
牟言盐酸: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想,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融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

榆次区15743562162: “玄学”都谈些什么?
牟言盐酸: “玄学”指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学术思潮,一般是特指魏晋玄学,其 名得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句. 魏晋玄学以“三玄”(《老子》、《庄...

榆次区15743562162: 玄学是什么?
牟言盐酸: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哲学的思潮,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 有“新道家”之称.它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 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做的哲学反思,以求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 危机后,为士大夫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榆次区15743562162: 魏晋玄学说什么 -
牟言盐酸: 魏晋玄学是说人遇事独立思考,凡事均有两面性,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道路,大概就是这些

榆次区15743562162: 关于玄学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后期,玄学盛行,那么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
牟言盐酸:[答案]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