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佛教的中观学?

作者&投稿:孛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1、佛教中中观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所
2、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3、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扩展资料:
佛教中观学的背景:
1、因为般若系经典包括大般若经,小品般若,金刚经等等是佛说的,主要是阐述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总相智的(唯识等主要阐述别相智),但是对这些义理玄奥的经典进行阐述的影响最大的是佛灭度400年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根本著作叫“中论”。
2、中论是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中心的。后来随着大乘的兴盛,龙树菩萨的影响增加,所以中观学基本上泛指阐述般若思想的主要论著了。
3、《佛教哲学概览》中讲 “缘起性空”,即后来的中观学。早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指万法处于相互依赖的缘起之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皆有心性之根,故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性空)。
4、一方面批判了小乘佛教中实体主义倾向,回归到原始佛教的缘起本意,另一方面,通过涅槃与世间皆空的观念,为大乘菩萨道的入世利他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观派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并称为佛学的两大基本流派。

中观派的创始人是佛教思想家龙树。

龙树赋予原始佛教中的“空”以“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和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著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

根据太虚大师的讲解,大乘佛教分为三种主要理论体系
一是法性空慧宗 二是法相唯识宗 三是法界圆觉宗
这三大体系也可以叫般若宗,唯识宗,涅槃宗。
所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
为什么叫中观?
因为般若系经典包括大般若经,小品般若,金刚经等等是佛说的,主要是阐述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总相智的(唯识等主要阐述别相智),但是对这些义理玄奥的经典进行阐述的影响最大的是佛灭度400年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根本著作叫“中论”。
中论是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中心的。
后来随着大乘的兴盛,龙树菩萨的影响增加,所以中观学基本上泛指阐述般若思想的主要论著。了。

“有”是妙用,“空”是理体!修行人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那么如果以空做观,以有应事,则不落空有一端之弊,是为“中观”这个其实六祖慧能大师也曾经说过: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二法呢?空——有!善——恶、明——暗!等等相对之法皆是二法! 所谓佛法,必离两边!

个人意见,中是指有和空的中间,有是因缘聚合的产物,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空是分别心给没有取得假名,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没有是中,这种思想称为中观!

佛教 中观

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唯识。唯识是唯有 意识。先给大家讲讲中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

在人间有人关心你是缘,无人关心你也是缘。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人间有很多人关心他,那么这个人是有缘,那么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拥有着缘,只是逆缘。所以,不要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被人冤枉,知己难寻啊,你不如自己想一想,你有没有同体大悲?师父跟你们讲的每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地去想一想,经常有同体大悲的人,他就不会有很多的抱怨,他就会顺着逆缘找到善 缘。

同体大悲是什么?就是人伤我痛,用现代化说就是换位思考。所以,知人苦啊,会开悟,这都是师父讲的。你只有知道 人家苦了,你自己才会开悟啊,看到妈妈生癌症了,就会想到她为什么会生癌症,那是因为她没有学佛,过去吃了很多活海鲜,就没有菩萨保佑啊。因为人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感情上顺利了,事业上顺利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很顺利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就开始迷惑了,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不能被顺利冲昏头脑。

师父跟你们讲,我们凡事不要常以为自己是对的,长期这样,自己就会害死自己,所以要学会自性皈依,之后,你要有觉 悟,你的心要正,而且本性要干净,那么你就邪迷不住,什么意思呢?邪 恶的念头,迷惑的思维,都不会常驻在你的心中,也不会生出来,所以要正。我们做人要少欲知足啊,欲 望越少的人,越能知足。我很知足了,我今天有一口饭吃,我感恩啊;我今天有个地方睡觉,我感恩啊;有这个人间让我来学佛,让我从这个人间能够直接进入四圣道或者西方极 乐 世 界,那我要感恩啊,一切都在感恩中,在感恩当中,你才能自性皈依。

所以,少欲知足,能离财色,自心才能皈依正,念念才能无邪见。自心皈依正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才会产生正念,你的心有了正念之后,你的每个念头出来才无邪见,不会看错,所以,以无邪见故。你的脑子里都是正的,所以你没有邪见出来,你这才是没有邪知,没有邪见故。

不要人我、功高、贪爱和执着。很多人以为自己不错了,做了很多的功德,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啊,经常抱怨人家怎么怎么不好,这就是自身的贪爱、执着的开始,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懂得解脱自己,要懂得 度 化众生。要想得开啊,我们在人间吃苦,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吃补啊,补什么?补你过去所为造成的业障,弥补这个漏洞。吃苦就是吃补啊,你虽然吃苦了,你补进去了。发菩提心,就是要将清净心转化为清净信,你的心首先要清净,你的信念才会出来。

信念非常重要,师父让你们首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转化为清净信。《心经》里有一句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在佛法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以无所得”就是悟无所得,就是你悟出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叫“悟无”,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得不到的,叫“无得”。无得才能断烦恼,才能不执着。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什么事情都得不到,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悟无所得,他就没有烦恼。无所得就是无所住,你得不到,你哪来的心去住,又能住在哪里呢?你没有去得这些东西,你心中没有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怎么会残留和驻扎在你心中呢?

无所得就是无所住,在人间讲的法就叫无所谓,没有了,无所谓了。不无所得,实际上你真正地把它看穿了,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得的,不无所得即得,你又得到了,你空了,那也是得到了,因为你得到的是空,空才能产生智慧,空才能储存智慧。杂念太多,哪有智慧长存?大家要明白,“以无所得故”,以无所得为修心的根,你要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要理解为没有的,你不要去得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这个就是你学佛的根,不贪就是根啊。

一切皆空,想明白了,这一切世间物质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啊。

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唯识。唯识是唯有 意识。先给大家讲讲中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

因为不常见,才能断见,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我们经常不去接 触那些肮 脏的、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那你才能有断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喜欢说,“他说什么了,你告诉我?”他就开始有见了。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没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观,看到东西说没有看到,那就叫断见。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说,“他说你什么什么。”“哦,我没有听说啊。”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

所以,在常见和断见中,就叫做中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里去,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左一右,到了最后,你看见又没有看见,没看见又似看见,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见了吗?”“没有看见”,实际上他看见了。又有很多人说,“你看见了吗?”他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这不就是中观吗?

看见了,我认为没有看见,知道的事情,我不认为它是现实,而是虚幻的,所以,我才会有中见开始,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就是唯物辩证 法。

佛法讲的第二点很重要的是唯识,就是外面、外界、外尘,你身 体感觉到寒意的,对不对?你开门出去,一股凉风吹向你的身 体,那个时候,你的唯识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里的意识,那么这个意识就叫唯识,唯一的一个意识:我觉得真的是冷了。不是唯识的话,会不管人家说什么,他在意识当中是不会相信人家的话。

师父为什么要你们学这些东西?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些东西?实际上这就是学佛的经典,否则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 人家的意识当中在想着什么,你跟他讲得再多,拿本书,拿张光 盘给他看,他的意识还是他本来的意识,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们必须了解这些意识。

内就是心,心有外心和内心两种,表面上讲起来,我的心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心分很多种啊,外心的感受就像这个心是指挥部,但是它又有很多指挥员一样,指挥员是谁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的心就是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舌 头感受到的,身 体感受到的,和意念所能理解的这些来让你这个心来动,它们就是你的心变化的根据和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心会变呢?

因为他听到人家讲得太多了,是不是耳朵听的啊?因为人家告诉他:你快点过来看看,就是这个事情。他眼睛一看,相信了,他转变了他的意识,所以他的心就开始转变了,他的意识开始转变了,所以就称为外心。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1、佛教中中观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所 2、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

佛学里的中观是什么学问?有什么用
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 不执着于“断”也不执着于“常”,不执着于“一”也不执着于“异”——就是中观,是佛经中一种认识宇宙人生的智慧。有点类似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概念。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8718
【中观】中即中正,绝二边对待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为中。由观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也。盖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皆绝待,即为圆中,是名中观。FROM:【三藏法数】...

请问什么是佛教的中观学
所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为什么叫中观?因为般若系经典包括大般若经,小品般若,金刚经等等是佛说的,主要是阐述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总相智的(唯识等主要阐述别相智),但是对这些义理玄奥的经典进行阐述的影响最大的是佛灭度400年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

佛教 何为中观,唯识,净土 大乘佛法文章
简单来说 “中观”就是中道之现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唯识”也是中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净土”也就是依于第八无垢识而立的佛国世界,众生念佛之类的话都会往生的。

中观层面是什么
中观就是佛的观法,这种观法是最高层次的观法。中观的观法不同于假观与空观。假观与空观都是相对的观法,也就是不是有就是无,有就是假观,无就是空观。但是中观是绝对的,圆融的,是有与无的圆融,所以不存在有与无的对立。中观是佛的观法,所谓见性,就是中观所见。性就是佛性,即一切法...

什么是佛教的中观?
第三,佛教中观和儒家中观我感觉这里方向一致——顺天道致人事,尽力而为,而无挂碍。可是,儒家的追求,在于轮回中——不论是家齐国治还是天下平,都是在思考人生,在人的境界里努力修持,来世升天成为神明就是目标。而佛教不一样。佛教的境界究竟。佛陀教诲的是只要不出轮回,一定会福尽则堕,所以,...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1. 佛教中的“中观”概念指的是最中或至中的理念。中观学就是系统地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研究。在《中观论》中,龙树用以形容释迦牟尼所讲的中道的是“至中”,这个中道是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的,也被称为八不中道。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和智慧的桥梁,就是中...

请问什么是中观?
中观是佛教用语,类似于中庸,无我,空的概念

佛教中的三观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空观、假观、中观。“空”,就是本体不实在,万法无自性,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假”,就是在因缘生法、如幻如化的现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词。假名,只有幻象,没有实体。“中”,就是那个法里头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无自性的空。“空观、假观、中观”是天台宗的重要法门,...

永顺县13040781530: 佛学里的中观是什么学问?有什么用? -
闵枫氨肽: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永顺县13040781530: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闵枫氨肽:[答案]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

永顺县13040781530: 何为“唯识”?何为“中观”? -
闵枫氨肽: 唯识是唯识宗的要义.强调万法唯识,都是心相所变.根本上是由种子识即阿赖耶识所生发.所以从教义之归属看属于有宗.而中观则类似于一种辩证法的观念,类似于儒家的中道,但更加的灵活...

永顺县13040781530: 人生佛教济群法师说什么叫中观
闵枫氨肽: 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永顺县13040781530: 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 -
闵枫氨肽: 这句偈言是针对神秀禅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菩提本来是生长在印度的一种树,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再其树下修行证道成佛,被佛弟子尊为胜树,后引申为菩提心,意思是,能使人了悟宇宙人生的...

永顺县13040781530: 空无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若尘埃 -
闵枫氨肽: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

永顺县1304078153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在佛学上是啥意思? -
闵枫氨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一个“色”是指色相的意思,也就是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在佛经里,一切的色相皆为空.第一个“空”是无常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不常住.所以“色即是空”是说世间一切皆幻象.第二“空”是指心空,也就是心中无执著、满身皆善念,第二个“色”是指“真色”的意思,说的是“美妙穷尽语难诉”的美好世界.所以“空即是色”说的是见性明心返故乡.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一切皆幻象,见性明心返故乡 在佛教中,[色]与一般大众所联想到的女性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含义非常丰富! 佛教中的色,含有形状和变化之意,并且没有恒久不变的指挥他的主宰.所以说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