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的中观?

作者&投稿:哀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我不曾学习,不堪指导。只是有点想法想说。

佛教的中观,经常被和儒家的中观混为一谈。,

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 的地方,

区别尤其重要的,是这个中观的观,不但是观念,不单是做事的方式,还是观察和观察的目标不一样。

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理解,一定不是真实情况,只是那个真实,无法言喻离于文字更不能给你展示。

对于佛教的中观,我的理解

第一,在做事,不极端,中度,平衡,平和。

简单的,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吃饭的时候不想别的事,不折磨自己,不苦苦追求,

不执着于得失。

——插一句,儒家的中观,只取“不极端”,其实儒家是要看效果的,功利一些。

第二在做人,中观,其实,也有观察自己和观察别人观察世间。

佛教还有内观,就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心,念,法,自己分明,到达不在执着身心幻垢的程度。

儒家也有类似的对别人的观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不患不知己,患不知人”。可是观察自己的力度和教诲就少得多。

这可能是最明显的区别。

第三,佛教中观和儒家中观我感觉这里方向一致——顺天道致人事,尽力而为,而无挂碍。

可是,儒家的追求,在于轮回中——不论是家齐国治还是天下平,都是在思考人生,在人的境界里努力修持,来世升天成为神明就是目标。

而佛教不一样。佛教的境界究竟。佛陀教诲的是只要不出轮回,一定会福尽则堕,所以,轮回中的天人福报,不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成佛才是更值得的路。

本来无人缚,何故人自缚。



用现代话来粗浅的理解吧。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
一切皆苦——因为不了解宇宙自然人生的规律,所以人接触到的一切都会给他带来痛苦。
诸法无我——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组成,都有它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有“我”的存在才如此的,“我”不是“我”,只是这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寂灭为乐——把上面所说的都弄明白了,都懂得是咋回事了,都能知道怎么去应对了,那你就会得到究竟根本的快乐!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论佛教徒的中观人生态度
一直以来,世俗对信奉佛教的出家人,大都会有一种偏见或误解,认为他(她)们是因为遭遇挫折、逃避社会责任、悲观厌世等诸原因才出家的,因此,出家人,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消极的、悲观的,之前我也是持同样的看法。这几天,我系统地听了济群法师在苏州戒幢律寺的一个静修营开班仪式上的视频讲座:《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般若与中观的区别
在大乘佛教中,中观与般若是关联的,特别是过去的汉传佛教,就主要倾向而言,认为中观就是般若的空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了。(这个问题没有讲完。汉传佛教把中观视同为大乘空有两大学说之一,并且视之为般若空性深义。其实龙树中观与般若学,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学中观,起码应学习龙树的《十二门论》...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3、思想不同: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佛教中观派和吠檀多不二论的区别是什么?中观是如何破斥吠檀多不二哲学...
佛教中观派和吠檀多不二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它们在佛教内部和印度教内部都有重要地位。中观派是佛教的一个哲学流派,它的主要观点是“空”。中观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境界。中观派通过分析事物的因缘关系,...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1. 性质区别:中观是一个多义性的汉语词汇,它在宗教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特别是中观经济学)等领域中有不同的解释。而唯识是梵语“Vijñāna”的音译,原意为“识 only”,中文通常译为“唯识”,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佛教哲学派别。2. 特点区别:唯识宗认为,除了我们的心识之外的所有现象,都...

印度佛教佛教时期中观和唯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重点是怎样的?包括人物...
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於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与唯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行不悖,双方就了义不了义互诤不断。中观主旨是般若性空,万法假有;唯识主旨是唯识无境,内识实有。据玄奘《成唯识论》和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内容判断,唯识学的出现受到了当时印度...

佛教体系
从佛教的义理上来讲,大体上分为四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有部经部为小乘。有部是小乘的主体,包含十八种派别。唯识中观是大乘。唯识又有新旧之分,随理行派、随经行派等。中观又有自续中观与应成中观 这是从道理上讲。从传承上讲,有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分别。藏传有很多派别,现存总体...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世人对佛教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四、中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

佛教的五部大论是哪些
四、中观。按藏传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代表论著(“龙树六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续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龙...

佛教“五观”指的是什么
1、真观:谓观真实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2、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3、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4、悲观:谓以此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5、慈观:谓以前三观观察众生,而给予众生以福乐。三、因五眼所见对象之不同所产生的五观:即 1、...

四川省14743518425: 佛学里的中观是什么学问?有什么用? -
拔邓安来: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四川省14743518425: 什么是中观?
拔邓安来: 中观,又叫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之对待.观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为中;由观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观皆能...

四川省14743518425: 人生佛教济群法师说什么叫中观
拔邓安来: 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四川省14743518425: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拔邓安来:[答案]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

四川省14743518425: 般若中观思想知道是什么?谢谢 -
拔邓安来: 中观派,与瑜伽派对立,以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其思想认为:由世俗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的诸法实相,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

四川省14743518425: 什么是中观正见 -
拔邓安来: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中观就是不左不右,也不落中间.

四川省14743518425: 佛教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 -
拔邓安来: 与其说佛教是悲观还是乐观,更为贴切的是中观.中观的含义,就是如实的观照世间的实相,真诚地面对,不自欺,不逃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