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举了隋炀帝的事例,目的在于什么?

作者&投稿:可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治国如栽树>唐太宗举了隋炀帝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安民,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

1、迁都洛阳。虽然长安的的确确不适合作为都城,但是也没必要重新造个都城洛阳。历史上能完成迁都的皇帝都能作为明君入史册。
2、南北统一。作为征讨南陈的主帅,率领51万大军,太浪费了,需要那么多人么。曹操赤壁也才80万大军呀。
3、畅通丝路。为了畅通丝路隋炀帝西巡。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亲征呀,要花多少钱呀。汉武帝为了畅通丝绸之路都没亲征过。
4、建立图书馆。藏书分为三等:上品为红琉璃轴,中品为琉璃轴,下品为漆轴。共达37万卷。后世朱棣也做过,当然朱棣的那个书其他人看不到。
5、开科举,浪费官力。让下等老百姓也可以做官?!
6、分割突厥。把一个强悍的突厥帝国打成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帝国从此衰落。西突厥远赴欧洲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奥斯曼帝国。

7、开运河。在短短2年时间内成就了世界奇迹。
8、老婆多。他一共娶了一后,5妃。生了3个儿子,2个女儿。比李世民虽然少了很多,但是比我要多了500%。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
,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

举例的目的:为了提出此比喻。根本原因: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国祚绵长写栽树的目的: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达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君主好比树根,百姓好比枝叶,君正根正则民安枝繁。

吸取隋亡教训来鞭策自己励精图治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处  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根本原因是: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唐太宗认为,清清静静(指不时兴繁重的徭役),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根基指的是百姓)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指国家繁荣昌盛)。)

暗示手下不要多管闲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唐太宗举了隋炀帝的事例,目的在于什么?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 ,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举例的目的:为了提出此比喻。根本原因: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国祚绵长写栽树的目的: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达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君主好比树根,百姓好比枝叶,...

搜集唐太宗隋炀帝的历史故事各一篇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进封太尉。平陈之后因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

当年隋炀帝在雁城,李世民献了什么计
《新唐书太宗皇帝本纪》记载:“大业中,突厥围炀帝于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就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

请你举出我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例子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

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什么?
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为何唐太宗做了跟隋炀帝一样的事情,结局口碑却截然相反呢?
隋炀帝与唐太宗两人有如此多相似的地方,为何两人的结局口碑却截然相反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两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隋炀帝处在了隋朝国力昌盛时期,内政改革应该是首先要做的,偏偏他给重心放在了对外征伐上面,浪费了国家资源,使得国库空虚,人民赋税严重,进而爆发了叛乱。李世民所处的是隋朝后的一个...

唐太宗一生作了哪三件大事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

隋炀帝造“如意车”御女无数的故事
李世民登基后,曾对自己的后宫生活很是得意,他一再问萧后:“朕的后宫比炀帝如何?”萧后被追问的无奈,只得将炀帝的后宫奢华和糜烂生活俱实相告,李世民闻听大吃一惊,自叹弗如黯然无语。前车之鉴,后世之师,精明的唐太宗汲取了隋炀帝荒淫无道最终亡国的教训,废除“如意车”,...

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常;观,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唐朝版图 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

关于唐太宗善于采纳明臣纳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的故事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

宿州市19518171230: 治国犹栽树为什么举了炀帝的例子 -
鲁娄必澳: 因为隋炀帝穷兵黩武 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不会造反. 隋炀帝的例子深刻的提醒了唐太宗一定要轻摇薄赋,与民生息

宿州市19518171230: 治国如栽树阅读答案 -
鲁娄必澳: 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宿州市19518171230: 唐太宗举了隋汤帝的事例,目的在于什么 -
鲁娄必澳: 以史为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宿州市19518171230: 唐太宗论隋炀帝说明了什么道理 -
鲁娄必澳: 原文: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

宿州市19518171230: 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的目的是什?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的目
鲁娄必澳: 其实,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错误的,唐太宗认为隋朝是因为朝廷行苛政,造成官逼民反,实际上我们看看历史,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是贵族集团对杨氏皇室的不满...

宿州市19518171230: 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鲁娄必澳:[答案] 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使隋朝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经济繁荣的国家.

宿州市19518171230: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为什么说这句话?
鲁娄必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 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也就是说最早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荀子总结提炼出的.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

宿州市19518171230: 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什么? -
鲁娄必澳: 隋炀帝卒亡天下.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宿州市19518171230: 唐太宗的小故事
鲁娄必澳: 回答如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

宿州市19518171230: 我要关于忠言逆耳的事例,最好是名人的或有名的! -
鲁娄必澳: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