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作者&投稿:印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颣”。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加的广阔。“德(得)”又像“道”一样渺小无名,甚至潜藏于草芥之间,不被人们认识、更不被人们认同,甚至还找来了“下士”们嘲笑。然而,唯有这样而“德(得)”的“道”才能善于辅佐万物、成就万物。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最后,扣一下题吧!我自求道你来笑,要笑随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称得“道”?哈哈,补上一笑。

老子《道德经》首章之尾句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形容“道”之深邃,为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之总门户。作者在此以虔诚轻叩之态,译注和研究《道德经》,尝试以入“道”境,“以观其妙”。编写和出版本书,旨在:弘扬老子思想,汲取先哲智慧,提高道德素养,利益人类社会。
《道德经》古往今来版本众多而各异。本书以西汉文帝时之《老子河上公章句》本为蓝本,同时参照战国时之竹简本、汉初时之帛书本以及三国时之王弼本等古本,并借鉴历代有关注家学者之成果,经过反复推敲而加以校定。本书按81章排列顺序,依据河上公本排出,帛书本与之不同者加以说明。对较为难懂的字、词均进行注释,其中,对有争议的字、词则参考历代名家之注释并予以注明。各句大意,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为帮助读者更易于把握,文中主旨对全章之主要意义作了概括总结。每一章最后附有札记,介绍了注家对河上公本之该章标题的见解和对该章的分析,以便读者拓展视野。
作者通过如上几个方面,既介绍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参以己意,不囿于成说,提出了不少新得新见,深入地讨论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帮助初学者能较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原义。所有这些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老子》,皆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纇”。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
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加的广阔。“德(得)”又像“道”一样渺小无名,甚至潜藏于草芥之间,不被人们认识、更不被人们认同,甚至还找来了“下士”们嘲笑。然而,唯有这样而“德(得)”的“道”才能善于辅佐万物、成就万物。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
最后,扣一下题吧!我自求道你来笑,要笑随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称得“道”?哈哈,补上一笑。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百度去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直若屈 出自老子哪篇
典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道德经精讲第四十一章
这22年的流亡生活,晋文公历经磨难,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增加了他的阅长了他的才干,最终使他在69岁那年称霸诸侯,成为台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这就是“大器晚成”。本章总结:上一章老子指出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表达了“无生有,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

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的区别
1、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时王弼本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感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

请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第四十一章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2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3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4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6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7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象无形的意思 大象无形的含义
1、大象无形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2、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

"大象无形"和"结草含环"是什么意思??
1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选自《道德经》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后面是“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意思是说上等人上等人听说“道”以后...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出处:《道德经》——春秋战国·老子 ...

声正是什么?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请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意思《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求详解分析 -
凤哄强肾:[答案] 第四十一章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2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3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4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6 大音...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翻译
凤哄强肾: 第四十一章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 2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3 上德若谷,大白若...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求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内容 -
凤哄强肾: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右边是一个页字,左上边一个业字下面是一个系字);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 -
凤哄强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昧即暗昧.夷即平坦.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按客观规律办事.若,好象崎岖.意思是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
凤哄强肾: 老子《道德经》首章之尾句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形容“道”之深邃,为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之总门户.作者在此以虔诚轻叩之态,译注和研究《道德经》,尝试以入“道”境,“以观其妙”.编写和出版本书,旨在:弘扬老子思想,...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凤哄强肾: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 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 -
凤哄强肾: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看到很多关于老子的道德经注释,本人感觉有好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也有很多陷入个人知识化或字面化注解,而非基于对道本质的理解,本人基于个人基督信仰观点(仅限于本人个人信仰观点而...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道德经第四一章翻译 -
凤哄强肾: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一次一齐了;【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下多闻,多不信;【下士闻道,大笑之】因何信不及,只为太分明.【不笑不足以为道】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故,建言有之】才开两片,露出肝肠,【明道若昧】含华隐...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老子道德经翻译 -
凤哄强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737167936: 《老子探秘》解读老子的理想社会境界是什么? -
凤哄强肾: 《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一位名叫老聃(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的学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政治状况、人民情绪所撰写的一篇批判性的政治论文,文章除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外,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论依据,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