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评论到 夫谋之一不见用 安知

作者&投稿:解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翻译“夫谋之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侍共变,而自残至此”~

出谋划策却最终没被采纳,怎么就知道一辈子也不会采纳呢?不懂得静静地侍奉左右等待变革,怎么反倒伤害自己到这种程度呢?
看语气大概是一个幕僚给主人出主意没被采纳,一直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被他的朋友说出了这句话。

《贾谊论》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象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愚以为,“夫谋之一不见用”,苏轼又则安知“终用也”?孔子岂止于鲁“终不用”,于列国亦“终不用”;“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亦“终不用”。
季氏终不能用孔子,而鲁弱,岂孔子之过欤?夫差终不能用伍员,而吴亡,岂子胥之失欤?智伯之终不能用智果,而身死国灭,岂智果之错欤?楚王之终不能用屈原而客死于秦,岂屈原之错?汉武之终不能用史迁,而受讥,岂子长之误欤?
孔子亦愿“终用”于鲁,伍子胥亦愿“终用”于吴,智果亦愿“终用”于智伯,屈原亦愿“终用”于楚王,司马迁亦愿“终用”于汉武,非“不愿”也,实“一不见用”且“终不复用”也。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愚以为,倘说贾生“识不足”,何以“《过秦论》”之外,尚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又何以得后世才智杰出之士之高度赞赏。
周勃、灌婴批评贾谊说:“擅权纷乱”。王夫之认为,“于谊为诬。”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擅权纷乱”的恰恰是没有远见的“绛、灌之属”。且汉朝后来形势之发展皆在贾生的预料之中,倘若汉文帝听从贾生的建议,何来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也正因为汉文帝听从了贾生的部分建议,以梁国为长安之屏障,才使得吴楚七国之乱被汉朝中央政权和梁国共同平定,汉朝才得以继续延续。如此之远见卓识,又岂能说“识不足”?倘说贾生“量小”,愚孤陋寡闻,于史书中并未见到任何的史实证据。贾生忠诚于汉王朝,且心中始终以汉王朝之安危为系念,可以说,贾生是至公至忠至诚之臣子。在历史上,“至公至忠至诚之臣子”有“量小”的吗?也许有,然愚乃鄙陋短见之人,于史尚未见之。愚以为,人之寿夭、禀赋、强弱,与“量”之“大小”的确有一定的关系。倘若以贾生英年早逝为“量小”之证据,愚实不敢苟同。愚以为,贾生之于汉文帝的奏章中的“痛哭”“流涕”“太息”之语,非“量小”,实乃“情之深、情之切、情之至”也。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以为,苏轼以苻坚任用王猛与汉文帝不能任用贾生对比,委婉地批评了汉文帝不能任用贤才。苏轼的这句话,也恰恰说明是“汉文之不能用生”,而非“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苏轼《贾谊论》是嘉佑六年(1061),苏轼于24岁时,应制科考试,所献25篇(进论)之一。这次制科考试,苏轼名列三等(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等和第二等为虚设的),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职务。
当年的苏轼,初出茅庐,虽然才华横溢,但毕竟年轻气盛,对人事、社会、世事尚未涉足,其识见较之后来亦稍浅,亦仅限于书本之感悟,且没有切身之感受,故有此语。愚以为,倘若是贬官黄州之后,或是贬官惠州之后,尤其是贬官儋州之后,苏轼如果还能够写《贾谊论》的话,可能会与此文大不相同的,甚至可能连一句话也不会相同的。呵呵!
愚以为,苏轼《贾谊论》乃一篇极为精彩的旷世评论之大作,然于贾生之评论,似稍有偏失之误。瑕虽不掩瑜,但瑜中之瑕,亦是瑕矣!愚乃至愚至陋之人,拙言陋语,粗鄙至极。坡公大人大量,对愚粗鄙歪陋之言,估计不会责怪的,呵呵!


相山区13226349764: 苏轼的《贾宜论》 文章+翻译 -
刘炉雷宁: 贾谊论〔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相山区13226349764: 求啊求啊!!!苏轼<<贾谊论>>后面两段?
刘炉雷宁: 《贾谊论》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

相山区132263497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教战守策     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
刘炉雷宁:[答案] 小题1:C 计:打算,谋划.小题2:D (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的”来解;A 表转折/表并列;B 判断句中,表提顿/代词,的人;C“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把)小题3: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

相山区13226349764: 请简要论述一下晁错之错,谢谢
刘炉雷宁: 我们首先要肯定,晁错这个人,确有许多优点.最明显也最难得的,是既忠心耿耿又... 你惹了祸,你就得有担当. 正如苏东坡所说:“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然而晁...

相山区13226349764: 宋代苏轼介绍600字左右宋代苏轼介绍<br/>600字左右
刘炉雷宁: 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平易自然、... 才能用如此高远的意境将人间的纯真的友爱之情表达出来. 苏轼在19岁时,由父母安...

相山区13226349764: 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苏东坡和陶渊明的人格特点10月25日下午1点之前
刘炉雷宁: 结合'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

相山区13226349764: 人生下半场,最难是“放过”
刘炉雷宁: 有书君说相对于“苏轼”来说,“苏东坡”这个名字似乎让人觉得更熟悉.而苏轼之... 何以风波至?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发动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主题的社...

相山区13226349764: 《苏东坡传》学生读后感5篇
刘炉雷宁: 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

相山区13226349764: 青神县 - 四川省青神县,是历史上那位文豪的老家?
刘炉雷宁: 苏东坡的爱情故事要从青神县岷江河畔的中岩寺说起. 青神县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 郎娘安否?此中凡有粗遣,江上弄水挑菜,便过一日……但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

相山区13226349764: 苏东坡在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宗教的道理,《前赤壁赋》中所说之理是哪?
刘炉雷宁: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这两句说:如果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任何事物简直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原样.曾:副词,简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无尽:没有终了,不会消失.)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且夫:承接连词,近似“况且”.)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两句说: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造物者,指大自然.适:享受、赏玩的意思.) 由上,应是佛教思想: 无常的世间相,不生不灭的实际理地, 因果、因缘观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