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角度分析,腌制食品产生亚硝酸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姓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腌制食品的亚硝酸盐如何产生的?~

亚硝酸盐的前身是硝酸盐。新鲜的蔬菜中有很多硝酸盐,是吸收土壤中氮肥后氮素暂存于植物体内的结果。硝酸盐本身没有毒性,但是如果经过一些细菌的“硝酸还原酶”作用,就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它一旦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就会把体内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让红细胞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如果吃进去少量亚硝酸盐,人体可以动员解毒排毒系统,把它从尿里面排出去。但它也可能在胃里面和食物中的氨基酸和其他胺类物质结合成“亚硝胺”,这可是一种强致癌物。长期受到亚硝胺的作用,会提高胃癌的发病率。 · 医书上没方程式·

食盐本身不会变亚硝酸盐,除非食盐自己就不合格。食品中的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
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是人为添加的,腌菜中的亚硝酸盐是自然产生的,浓度有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没有办法不让他产生亚硝酸盐,但是可以让他降低。

摘要:本文从化学角度分析烧烤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和杂环胺、腌制食品中形成亚硝胺、隔夜食物中形成亚硝酸盐的机理,从化学与毒理学角度探讨长期、大量食用这些食物导致的丙烯酰胺、杂环胺、亚硝胺和亚硝酸盐致癌的原因,提出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并给出对待这些食物的正确、科学的建议,这对于端正人们饮食态度和保护人体健康都有着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饮食习惯 食品化学 健康

随着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和人民幸福指数显著增加,人们日益重视科学饮食。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关于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苏丹红和三聚氰胺造成的危害更让人们关注饮食安全。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食物安全问题,这些食物虽然在短期内对人体健康影响小,但长期食用或大量食用却会导致慢性的、潜在的危害。对于食品消费者来说,了解更多的食品危害和预防常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食源性病症的发生。本文将以生活中常见的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为例,分析其导致有害物质产生的化学原因和引起健康问题的毒理机制,并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一、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和毒理问题

1、烧烤食物

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如有些人爱吃煎炸、烧烤类食物,烤羊肉、牛排、鸡翅和煎炸鱼是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在我国这种饮食习惯有增加趋势。为什么人们喜欢食用烧烤食物呢?1912年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提出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之间通过缩合、聚合发生非酶棕色化反应即美拉德反应。人们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动物性或植物性食品在煎、烤、烘、炸等烹调过程中,其中的氨基酸、肽、蛋白质和还原糖类成分在高温时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了人们喜欢的猪肉、牛肉、鸡肉、鱼肉和薯条等食品特有的诱人香味。

研究发现食物烤炙过程中产生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杂环胺、丙烯酰胺和多环芳烃等。1976年在烤沙丁鱼中发现了多种杂环胺化合物,目前已鉴定了近30种杂环胺;2002年在烤薯条中发现了丙烯酰胺。一般来说,食品来源的杂环胺主要是肉类食品在煎、烤、烘、炸等烹调过程中,蛋白质成分在200℃以上时热解形成的低分子量有机胺化合物。杂环胺的形成与烹调温度、时间、加热方式和水分有关。研究表明,食物在低于160℃ 温度烹调时,杂环胺形成极少,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杂环胺含量逐渐增加,如碎牛肉在250℃煎炸时杂环胺的含量为200℃时的6至7倍。在200℃以上的烹调温度下,食物加热时间越长,形成的杂环胺越多。烧、烤、煎、炸的加热方式比炖、焖、煮的加热方式产生更多的杂环胺。此现象可能与水分对杂环胺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富含淀粉的植物性食品在高温下由天门冬氨酸和碳水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杂环胺和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人们关注。毒理研究发现从烤肉的炭化表层中提取的杂环胺能使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株发生回复突变(Ames试验),表明在食品烹调过程中生成的杂环胺有诱变性。研究还发现杂环胺可通过动物体内细胞色素P450和N-乙酰基转移酶2等途径进行代谢,杂环胺N-羟基化活化后带正电荷,易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损伤,并产生遗传毒性。长期摄入杂环胺危害人体健康,甚至有引起癌症的可能,动物实验发现存在于烧烤等食品中的杂环胺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可诱发试验动物肿瘤。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并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这些化学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出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外源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致突变、致癌作用。

2、腌制食物

人类加工、制作和食用香肠有1500年的历史,腊肠、肉肠、火腿和午餐肉等传统美食受到人们青睐。这类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常用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为防腐剂,它们可延长食品保存期限并可形成腌肉特征的红色和风味,增进食欲。然而,亚硝基与肉中的胺基形成的亚硝胺却是一种很强的致癌和致畸物质。目前,在已经检测的100种亚硝胺类化合物中,乙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和二甲基亚硝胺至少对20种动物具有致癌活性。在大鼠的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二甲基亚硝胺,持续26~40周即可诱导大鼠患肝癌。因此,世界各国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及其含量制定了严格限制,以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民间蔬菜腌制的历史有3000多年,后来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发酵蔬菜能保持蔬菜营养和色香味,且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食用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蔬菜腌制过程中形成亚硝胺问题常被人们忽视。亚硝胺是如何形成的呢?新鲜的蔬菜中有很多硝酸盐,腌制过程需要微生物发酵,在一些细菌作用下,存在于食品中过量的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与食物中胺作用产生亚硝胺而致癌,其中多见为食管癌和胃癌。腌菜中产生亚硝酸盐的高峰时间是第10-20天,青菜最快1天即可产生,所以不宜吃未腌透的酸菜或咸菜。但腌制一个多月的菜,硝酸盐可被破坏,其危害降低。

3、隔夜食物

在我国吃隔夜饭菜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家庭在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时往往准备丰富的菜肴,饭后却留下不少饭菜;有的人在饭店聚餐时也会打包一些饭菜回家食用;还有的上班族在头天做好便当,第二天带到单位当午餐。其实,经常吃隔夜饭菜对人身体是有害的,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隔夜食品的危害一方面体现营养成分流失和有害物质生成。在经油和盐烹调的蔬菜在一定温度下放置时间过长,不仅会流失营养元素,还产生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硝酸还原菌作用下与胺类反应生成亚硝胺,成为健康的一大隐患。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食品隔夜后产生的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另一方面,剩饭菜暴露在空气中,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硫化氢、胺、酚等,诱发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这些有害化学物的生成与饭菜的保存温度、放置时间、食物种类和食用方式有关。饭菜中亚硝酸盐的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低温能减少从隔夜饭菜中摄入亚硝酸盐的含量,但也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把饭菜放入冰箱就安全了,二是认为冬季寒冷,剩饭菜不必放入冰箱。其实,就是在冰箱里放置时间长了,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加。剩饭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餐午吃,午饭晚吃,尽量缩短在5—6小时以内。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种类的蔬菜在相同储藏条件下,亚硝酸盐的生成量是不一致的。通常茎叶类蔬菜最高,瓜类蔬菜稍低,根茎类和花菜类居中。此外,隔夜菜因受到食用时的污染,又存了一段时间,菜中微生物含量较高,因此吃剩饭前一定要彻底加热、热透后再食用,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二、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健康饮食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本文仅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为例,分析其产生有害物质的化学原因和毒理机制,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有以下合理建议:

1、尽量少食烧烤食物

鉴于日常烧烤食品中普遍存在杂环胺类物质,难以完全去除,在实际生活中要完全阻止人们摄入这类致突变和致癌物也不可能,因此,提倡尽量少吃烧烤食品。另外,避免产生过量杂环胺的方法有:

①煎炸肉制品时要控制油温,以不产生大量油烟为准。煎炸用的食物油要定期更换,因为食油中许多对人体有益成分如维生素等,在高温加热过程中可氧化挥发,营养损失殆尽;同时,食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等化合物会发生聚合等各种反应,形成脂肪酸聚合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②煎炸烧烤的时间不宜过长,要避免把肉制品炸糊、烤糊,因为这样会形成较多的杂环胺。在煎炸的肉制品外面挂上一层淀粉糊再煎炸,能有效预防杂环胺的形成。

③食用烧烤食物时要搭配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柑橘、沙棘、山楂、青椒、番茄、白菜等富含维生素C,对杂环胺的毒性有抑制作用。

2、合理食用腌制食品

肉类和蔬菜的腌制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是其主要危害,腌制和食用这类食物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食盐在腌制食品过程中起抑菌防腐的作用,当浓度10~15%时,只有少数细菌生长,当浓度超过20%时,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会停止生长。因此,腌制蔬菜时增加食盐用量(大于10%)、延长腌制时间(超过20天)可减少细菌繁殖,减少亚硝酸盐含量。总体上说腌制一月以上的酸菜和酱菜基本上是安全的。

②家庭腌制腊肉、香肠或酸菜、咸菜时,要注意亚硝酸盐的加入量。可参考我国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使用量标准(小于0.15g/kg)。

③多使用分解亚硝酸盐和抑制亚硝胺毒性的食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可以抑制胃中的硝酸盐还原菌,使胃内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阻断亚硝胺的形成;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可防止胃中亚硝胺的形成,并有抑制亚硝胺的致突变作用。

3、正确对待隔夜食物

吃隔夜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有害无益,对待隔夜食物要有正确的态度。

①做饭、请客要“量体裁衣”,以适量为宜,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隔夜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

②各种蔬菜加热后在放置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含有亚硝酸盐,茎叶类蔬菜特别是大白菜、菠菜等在烹调后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比瓜类蔬菜要多;且放置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就越高。因此,新鲜蔬菜尽量现炒现吃。

③考虑到剩饭菜在低温下存放形成的亚硝酸盐比在室温下存放要少得多,因此对剩饭菜一定要及时放到冰箱冷藏,并且不宜存放过久。饭菜从冰箱里取出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总之,我们认为长期、过量食用烧烤、腌制食品、吃剩饭菜是不可取的,我们提倡合理的烹调和饮食习惯,少食煎、炸、烤、腌制食品,避免产生隔夜饭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不是要禁止人们食用这些食物。因为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与摄入体内的物质的剂量有关,只要减少有害物的摄入量,就可降低有害物质的风险性。另外,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还有很多,其产生健康问题的化学本质也各不相同。本文从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暴露出来的化学和健康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抛砖引玉,让人们只要了解食源性有害化合物产生的化学机理和危害,科学饮食,健康生活。

硝酸盐通常在不太高的温度下会分解成亚硝酸盐,长时间油炸烧烤都可导致亚硝酸盐的产生。1是对的。比如硝酸钠在380摄氏度左右分解,生成亚硝酸钠

第三个比较接近吧,不过是氮元素参与某种反应,而是蛋白质被分解,最终会产生硝酸盐,硝酸盐通过某种反应转化成亚硝酸盐,主要途径有二:一、在酶的作用下反应,二、微生物的作用生存的副产物


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配料表中的物质,可直接写出化学方程式,虽然作出假设和猜想是开放性的,但是要注意现实的存在,由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会发生反应,所以它们不能共存,故小强的猜想是错误的.题目中给了碳酸钠,我们可以猜测有氢氧化钙,可以据此答题.【活动与探究】通常我们在验证氢氧化钙时,...

...醋放酒后有什么影响吗?要是再加上盐呢?从化学角度解释
腌咸菜。放上酒后,他会把细菌给杀掉。如果再放上盐。2到20天之内不要使用,会产生药,亚硝酸盐。放不放醋?作用不大。因为腌制的时候它会产生乳酸菌。就会酸酸的。

化学中,那些化学现象能帮助我们来判断食物是否变质?
从化学角度可以通过气味,颜色,性状来判断。具体以气味来判断食物变质:1、哈喇味。含油脂较多的食物放时间久了,如油类、糕点、鱼肉类的干腌制品、核桃、花生、瓜子等,就会产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难闻的味道,老百姓俗称“哈喇味”。这是因为油脂很容易被氧化,发生酸败,从而导致哈喇味的产生。2、...

腌制的咸菜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原因是什么? O(∩_∩)O谢谢...
应该是物理变化吧,腌制咸菜的过程,是蔬菜里的水分子从细胞里渗透出来,然后食盐分子渗透到细胞里,物质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腌制食品中含有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为(CH3)2N2O...
(1)由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为(CH3)2N2O],可以看出,它是由碳、氮、氢、氧四种元素组成的;(2)每个二甲基亚硝胺含有原子个数为:2+3×2+2+1=11;(3)根据二甲基亚硝胺的化学式可知,二甲基亚硝胺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4×2+16=74,则其摩尔质量为74g\/mol;(4)二甲基...

怎样用化学的方法去掉食物中的盐分
或在日光下直接暴晒 3~6 小时,也可达到消除和降低致癌物的目的。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 C,有利于防止N-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可以和上述食物搭配食用。任何化学药剂都绝对不可以吃,哪怕是分析纯的氯化钠(食盐)。所以,只要用化学药品处理了食物,就绝不能再让任何人把它放进嘴里。

腌制臭桂鱼发生化学变化
腌制臭桂鱼发生的化学变化由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根据相关资料的查询,腌制臭桂鱼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纯碱,石灰,食盐,茶叶,草木灰等等,草木灰里面的成分与纯碱发生复分解反应。

腊八蒜变绿的化学原理
1. 腊八蒜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呈翠绿色,口感酸辣。2. 腌制腊八蒜通常在腊月初八进行,成品颜色由蓝色和黄色混合而成。3. 大蒜在腌制过程中会先变蓝,随后在低温下苏醒,硫化物等发生反应形成蒜蓝素。4. 蒜蓝素不稳定,转变为蒜黄素,两种色素共存时呈现出腊八蒜特有的碧绿色。5. 腌制20天后,...

腌鱼制作过程中物理化学微生物在的变化
食品腌制的基本原理 腌制剂在腌制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溶液,然后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进入食品组织内,从而降低食品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动,达到防止食品腐败的目的。 (一)溶液的扩散和渗透 腌制时,首先是腌制剂(主要是盐和搪)溶于水(食品组织内的水或/和外加的水)形成腌...

生活与化学帮忙想个主题。。。(如:腌制咸鸡蛋)
做皮蛋,碳酸饮料,用醋除污垢,肥皂去油,双氧水洗伤口,这些都是

祁连县15543351979: 腌制食品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用盐腌制的肉类、蔬菜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而日常烹饪时加入的盐为什么不会与食品发生化学反映产生亚硝酸?按梓夜雨沙... -
巴盼太可:[答案] 蔬菜在盐腌后5-15天出现亚硝酸盐,以后会逐渐减少,因而在腌制30天后再食用,比较安全. 腌渍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及降低措施研究 Study on the Content and Control of Nitrite in Pickled Mustard 关键词:腌雪里蕻,腌榨菜,硝酸盐,亚硝酸盐,降低...

祁连县15543351979: 腌菜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 -
巴盼太可: 腌菜中含有亚硝酸盐 在生活中常见的亚硝酸盐有亚硝酸钠(NaNO2)和亚硝酸钾(KNO2),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味微咸涩,易潮解,易溶于水,与食盐极为相似,因此被称为工业食盐. 腌菜不当会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腌...

祁连县15543351979: 腌制食品的亚硝酸盐如何产生的 -
巴盼太可: 食盐本身不会变亚硝酸盐,除非食盐自己就不合格.食品中的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 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是人为添加的,腌菜中的亚硝酸盐是自然产生的,浓度有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没有办法不让他产生亚硝酸盐,但是可以让他降低.

祁连县15543351979: 泡菜是常见的腌制食品,因含亚硝酸盐(如NaNO2)而引发人们的关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Ⅰ.腌制泡菜时,蔬菜中的NaNO3转化为NaNO2.食用泡菜时,... -
巴盼太可:[答案] (1)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亚硝酸,化学方程式为:NaNO2+HCl=NaCl+HNO2; (2)由氮元素的化合价可知,L的化学式为NO2; (3)NaNO2与胃酸反应生成HNO2,HNO2不稳定,转化为红棕色气体,所以 选取的试剂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稀盐酸出...

祁连县15543351979: 腌制品为什么会致癌? -
巴盼太可: 影响黏膜系统,对肠胃肾脏有害.所有的腌制食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都会大量放盐,会导致该种食物钠盐含量超标,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规定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要小于6克,可是这样的腌制食品会大大超出,因此常常进食会造成肾脏的负担加重,而...

祁连县15543351979: 请教化学高手,腌制品能保鲜的化学原理或者物理原理是什么.比如腊肉,咸菜等.是不是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 -
巴盼太可: 高浓度抑菌或杀菌,你应该知道吧,亚硝酸盐则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

祁连县15543351979: 什么情况产生亚硝酸盐 -
巴盼太可: 火腿肠,咸菜,腐乳,蜡肉,榨菜.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消费者尽量少吃加入亚硝酸盐的食物、烧烤 食品等.亚硝酸盐是食物发色剂,可使肉类食品产生特有的红色和风 味,并能抑制肉毒梭菌的繁殖.它本身不具有致癌作用,但当它进入 人体后,在胃中与二级胺可合成致癌物亚硝酸胺.国家对亚硝酸盐的 添加量有严格的规定.喜食肉灌肠熟食制品的消费者,可多吃新鲜蔬 菜水果,摄入丰富的维生素C以抑制亚硝酸胺的产生.亚硝基化合物在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却常常潜藏在一些经过特殊加工——腌制、腊制、发酵的食物中.如家庭制作的腌菜、腌肉、咸鱼、腊肉、熏肉、奶酪、酸菜,以及酱油、醋、啤酒等都有可能产生亚硝基化合物.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也会引发亚硝基化合物中毒.

祁连县15543351979: 食品腌制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因亚硝酸盐易诱发癌症而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有人设想:先向含有亚硝酸盐(Na -
巴盼太可: (1)氯化铵和亚硝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氮气、水、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NO2N2↑+2H2O+NaCl (2)氯化铵加热生成氨气和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H3↑+HCl↑

祁连县15543351979: 什么食物吃了容易致癌? -
巴盼太可: 可能致癌的食物有:咸鱼.咸鱼产生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一个人如果从出生到10岁经常食用咸鱼,将来患鼻咽癌的可能性比不食用咸鱼的人大30-40倍.鱼露、虾酱、咸蛋、咸菜、腊肠、火腿、熏猪肉...

祁连县15543351979: 食品腌制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因亚硝酸盐易诱发癌症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有人设想:先向含有亚硝酸盐(以NaNO2为例说明)的腌制食品中加入过量... -
巴盼太可:[答案] (1)氯化铵和亚硝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氮气、水和氯化钠,故答案为:NH4Cl+NaNO2 △ . N2↑+2H2O+NaCl(2)氯化铵受热后分解成氨气、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NH4Cl △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