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之地对唐朝意味着什么?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唐国策的转变

作者&投稿:蓝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廷与河朔藩镇间的矛盾也不断在产生着,甚至发生过「 ”四镇之乱”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正如人们早已注意到的,唐廷与河朔的冲突其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了。 传统的解释常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由于唐廷无力取得对河朔战役的实质性胜利,因此被迫逐渐放弃了对河朔地区的控制权,于是只能默认与纵容河朔藩镇的半独立状态。 不过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却是,唐廷对河朔的「 ”放弃”,也不完全是被动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唐廷也是在主动「 ”放弃”河朔。这种「 ”主动”放弃的背后,关涉的是唐廷对河朔的一种政治心态与理念的变化。 安史之乱结束之初的代宗一朝,一向被认为是一个「 ”姑息”河朔藩镇的时代。不过早有学者指出,其实代宗朝政治矛盾的重心,已由唐廷与安史余部的矛盾让位于宫廷斗争,及唐廷与关中军阀以及与西部吐蕃的较量。 不过代宗一朝宽容藩镇的态度,确实坚定了这些藩镇擅地自袭的决心。 向这一联盟发起挑战的德宗。德宗的即位,真正拉开了唐廷在安史之乱后重振权威的序幕,建中二年,德宗乘成德旧帅李宝臣去世之机,决定裁抑两河藩镇。而这一切,要直到不久之后京师长安「 ”泾师兵变”的爆发才有所调头,为了稳住关中牺牲的则是德宗对河北、河南藩镇的全线赦免。 永贞元年(805)即位的宪宗也是在成功打压了京畿周近以及南方的藩镇后,开始与两河藩镇较量。 宪宗的初衷和德宗颇为相似,即不仅想要实现中央对两河藩镇「 ”输税、立官”的义务,而且意欲更革其世袭的积弊。虽然和德宗一样,宪宗在之前也已经取得了制裁其他藩镇诸如西川和浙西的巨大成功,但其制裁河朔成德藩镇的想法却在一开始就受到了无论是宰相还是翰林学士们的质疑,以至于自己对此事是「 ”仪久不决”,以至于最终选择放弃。 对比德、宪二帝对两河藩镇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宪宗比较早地意识到「 ”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无法一蹴而就,相较于德宗兴师河北时的意气奋发,宪宗对待河北藩镇其实是委婉妥协了。宪宗「 ”元和中兴”的成功,自然也就不是建立在完成这个曾经让德宗孜孜以求的目标基础上。 而对于此后即位的穆宗及其臣下来说,也许正是没有意识到宪宗「 ”元和中兴”的成功,其实恰是以向河北河朔藩镇妥协为代价来实现的,因此当他们再一次试图将河南、河北等同视之,并且以强硬的措施加之于河北三镇时,他们发现,唐廷现在连宪宗时代所取得的对河朔藩镇的主导权都已经丧失了。 随后的文宗一朝可能是确立唐廷与河朔关系新定位的关键时期。表明上看文宗即位不到一年就向于河北的横海镇用兵,显示了唐廷对河北的再度强硬。 但就文宗本人而言,作为安史之乱后首位不以皇太子身份即位的皇子,文宗本是不久前敬宗暴毙后的宫廷轻轧中意外即位为帝的。但就文宗此次意欲讨伐的横海镇来说,作为河北藩镇中影响力最弱的横海,其在宪宗平定淮西后就已经结束了世袭的传统,此后的节帅任命权一直掌握在中央手中,显然这其中自然有其树立政治合法性与权威的意味在内。 但历史显然高估了文宗的政治抱负和能力,因为对资历与实力均不算太强的横海的讨伐,唐廷也进行了三年才「 ”仅能下之”,而且还导致了「 ”朝廷竭力奉之,江、淮为之耗弊”的局面。另外,横海之役的结果也并没有加强唐廷在河北权威的树立,因为就在战役结束前夕,文宗首肯了位于河北西部、此时出于勤王一方的义武军节度使的内部推任,而不是由中央任命。 因此与其说是文宗为大和初年的河朔战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倒不如说,文宗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体面的下脚台阶。 可见,由武宗时代最终确立下来的「 ”河朔传统”,是唐廷与河朔三镇在名实方面妥协的产物。虽然表明上看,它似乎加剧了河朔藩镇的割据状态,但是倒真是帮了日渐孱弱的帝国大忙。 因为在唐末动乱之际,这样一个具有「 ”传统”特权的河朔,却真成了基本没对帝国造成太大威胁,甚至还可以提供给帝国些许援助的地方。比如独自镇守在帝国东北边疆的幽州藩镇,自给自足地扛起抵御契丹入侵的重担。 以唐廷承认藩镇帅位世袭为核心的「 ”河朔传统”,并非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就已奠立的一个传统。他是唐廷与河朔藩镇历经八十年左右的较量后才逐渐形成的。「 ”河朔传统”形成的历史,其实是唐廷为什么会退出河朔。 固然,诚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唐廷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使得它力图收复河朔控制权的行动无法取得成功。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从唐廷试图收复河朔伊始就已存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军事的疲软、财政的拮据、政治的腐败等问题,确实是日益变得严峻了。 唐廷的退出河北河朔,不仅是因为上述问题的日益严峻迫使它「 ”被动”或「 ”无奈”地放弃对河朔的控制权,而是在主观上,唐廷也已经不想再去干涉河朔了。换言之,唐廷的离场,既是一个关涉其政治能力的问题,更关键的,则是一个关涉其政治理念的问题。 这个政治理念的核心就是:河北对帝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或者说它对帝国究竟还有没有意义?这背后,暗藏着的其实是一条现实的地缘政治考量逐渐压倒旧有意识形态的逻辑链。 9世纪后的士人逐渐意识到,河朔藩镇至晚在大历末年即已形成的「 ”意在自保,势无他图”的心态,决定了它们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对帝国的致命威胁。而当时的环境来看,河北的存在与否对帝国的正常运作也没有太大影响。他既不为帝国提供财赋,也不为帝国分担近在咫尺的起义压力。相反,没有河北,帝国到时可以减轻不少经济和边防负担。 如此来看,得失与否天平逐渐偏向「 ”放弃河北”一边或许也就不难理解。




河朔之地对唐朝意味着什么?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唐国策的转变_百度知 ...
传统的解释常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由于唐廷无力取得对河朔战役的实质性胜利,因此被迫逐渐放弃了对河朔地区的控制权,于是只能默认与纵容河朔藩镇的半独立状态。 不过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却是,唐廷对河朔的「 ”放弃”,也不完全是被动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唐廷也是在主动「 ”放弃”河朔。这种「 ”主动...

河朔三镇对唐朝来说有什么样的地位,造成了什么后果?
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大唐以无底线地绥靖方式平息了安史之乱,将河朔地区一分为四,划归叛军的四名反正将领。后来,四镇兼并为三镇,也就成了河朔三镇。由北向南,依次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范阳(也称幽州、卢龙)藩镇,驻幽州(今北京),辖治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区。成德藩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

河朔三镇对后唐的重要意义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

朔洲历史
尉迟恭 出生地: 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 出生日期: (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 逝世日期: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 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单鞭,丈八长矛。 座驾:踏雪乌骓马。传说其面如黑炭。 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 隋大业末,尉迟敬德从军于高阳,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隋大业十三年...

唐朝如此强盛,为何“河朔三镇”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河朔三镇”是朝廷和叛军妥协的产物 “河朔三镇”是指唐朝中后期的幽州镇、魏博镇和成德镇,这三个藩镇盘踞河北一百多年,不服从朝廷的号令,形同“国中之国”。从表面上看,“河朔三镇”的出现是唐朝衰落的表现,这其实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结束...

“河朔三镇”遗祸唐朝百年,“河朔三镇”为何一直不能被剿灭?
当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整体实力比起以前就已经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虽然安史之乱是被平了,但是周边的骚扰并不少,唐朝还得对外用兵。比如说当时的吐蕃,就时常来犯。在有外敌的情况下,其他不少节度使也是浑水摸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内外夹击,所以唐朝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消灭了河朔三镇。况且,...

唐肃宗平叛,西北兵力为何首选朔方军?
二是兵食完备,比较富庶。灵州经过历代的开发,地丰物饶,粮食充足。不仅有步骑兵马,还设有水军。三是“士马全盛”,朔方军是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坚强柱石,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朔方军之所以强大,与灵州的民族特点有关。那就是“朔方近塞,半是蕃戎”,即少数民族比较多。这些...

唐朝朔方军的防区范围有哪些变化?
在唐朝开元年间,朔方军得以设立,其总部设在灵州,具体位于今天的甘肃灵武县西南部。朔方军管辖了经略等军和三受降等城,共六个军事区域。新泉守捉一地,起初在甘肃灵武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南部,后来被称为灵武节度使,此名称在大中以后沿用。在安史之乱期间,朔方军是拥立唐肃宗并参与平定战乱的重要...

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功劳全在朔方节度使?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致命的打击,使一个貌似强大、盛况空前的唐朝几乎倾覆,唐朝的几十万中央大军不堪一击,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为流亡政府,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们留在河朔之地肩负收复长安的重任。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郭子仪的...

唐朝时河朔三镇一直不服朝廷调度,那具体是哪三镇呢?
首先河朔三镇指的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范阳节度使的名号变化过很多次,可以叫做幽州节度使,也可以称之为卢龙节度使,下面我统一叫做幽州节度使。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在唐朝将士的艰辛奋战下才终于被平定。不过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唐朝的藩镇割据...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藩镇割据对唐朝有着怎样毁灭性的影响?
爨查小儿: 唐朝后期政治上的重大弊端之一.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为加强边境军事力量,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节度使及其军队,时称藩镇或方镇.军士边屯田边生产,家属...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燕赵之事是什么意思 -
爨查小儿: 别是燕赵之士吧?安史之乱后,河朔(战国时指燕赵,今河北、辽宁和山西部分地区)渐渐变成了三个藩镇,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唐朝节制.几十年后,书生董邵南因屡考进士不中,想去河朔托身藩镇幕府.韩愈同情他的遭遇,想劝他不...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唐朝为什么实行藩镇制度 -
爨查小儿: 1、刚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边军的后勤补给“运输成本”.古代交通设施原始,远距离运输效率极其低下,成本极高.玄宗时期,在北方、西方大量驻兵.为了解决他们后勤补给,开始同意由边镇将领掌握驻地的财政,以就近补给.将领取得了...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古代的河朔地区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河朔草原是指哪里 -
爨查小儿: 河朔地区,在中国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 河朔草原,(汉武帝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位于阴山贺兰山脚下的肥沃黄河草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今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大草原. 《说文解字》称:“朔,凡始之称.”中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尚书·泰誓》中有“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的记载.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有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清朝时有河朔诗派.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唐朝时的河北道包括哪里? -
爨查小儿: 唐代贞观年间划分全国州郡为十道,开元年间划分为十五道,河北道居其一.宋代至道年间改道为路,划分全国为十五路,河北路仍居其一.在诗文中河北又别称河朔,河北与河朔的称谓在当时是非常通行的,而且也非常准确,确实是指黄凋以北这一地区.唐代河北道的北部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和辽宁省大部,南部包括今河南省和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宋代河北路的北境面积缩小,但是南境仍旧包括今河南省和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在内,是名符其实的河北.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是什么意思 -
爨查小儿: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意思是说很多节度使跟河北三镇节度使一样,脱离唐朝的有效统治

双台子区19411382319: 谁能详尽解释一下岳飞“连接河朔”的战略意图?
爨查小儿: 连接河朔是岳飞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一项对策.女真族在唐朝末年逐渐强盛.其中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逐渐统一各部.建立金朝.并同宋朝结盟攻打辽朝.在消灭辽朝后开始攻打宋朝.并导致北宋灭亡.金朝侵入黄河流域. 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在同女真的战争中提出了连接河朔的政策.即联合黄河流域的抗金义军共同抗击入侵.因为当时金朝刚刚进入黄河流域,统治未稳.而民间亦存在大量的反金武装.岳飞目的就是内外夹攻,收复失地.岳飞这种内外夹击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当时已经切断了金军的补给线,将要收复开封.金军亦计划撤退. 但是因为奸臣秦桧杀害了岳飞.最终造成了南宋与金朝对立局面.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形成对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