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功劳全在朔方节度使?

作者&投稿:错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首先,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追溯唐朝藩镇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历史背景。在唐朝建立后,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时,主要采用的是之前朝代都经常实行的府兵制度。这些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在战争时走向前线,而且平时则不用缴纳赋税。在唐朝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西边的吐蕃,东边的高句丽、百济,北边的后突厥,乃至后起的东北的契丹,都对唐朝的边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彼时,府兵在面对这些强敌时逐渐有些吃力了。


在此基础上,因为战争的频繁和防御压力的增大,唐朝需要更多长期驻扎在边境的士兵。在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唐朝不仅采用了募兵制(在各个边防地区常备一定数量的军队),而且同时设立了10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不仅掌控了一个地区的兵权,还掌握了地方的财税和人事任免上的权力,可谓一方诸侯了。长此以往,唐朝的藩镇制度就此形成。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只要唐朝在边境地区存在吐蕃、突厥、高句丽等众多强敌,藩镇制度就是不能轻易废除和撤销的。


当然,对于藩镇制度下的节度使,因为掌握了强大的兵力,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并且还会威胁到唐朝皇室的安慰。比如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因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所以拥有10多万大军,可以和唐玄宗李隆基争夺天下。但是,在安史之乱的平定上,唐肃宗李亨还是需要依赖于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和朔方等节度使的兵力。因为各个节度使和藩镇下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群体,比如大量的士兵只听命于节度使,而不是唐朝皇帝。所以唐朝全面撤销藩镇的话,因为会损害到这些将士的利益,很可能引起新的叛乱。


最后,总的来说,唐朝因为疆域辽阔,边境存在多个强敌,确实需要一定数量的藩镇,以此巩固或者扩大自己的边境地区。换而言之,藩镇制度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想要压制住各个节度使,需要在都城建立一支直属于皇帝的军队。比如唐宪宗时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神策军,促使各地的藩镇都比较服从皇帝的命令。并且,唐宪宗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将唐朝的藩镇数量从十个变成了四十多个。但是,因为唐朝朝廷能够掌握的财富比较有限,比如远远不如后来的宋朝,所以即便强行废除节度使,也很难直接负担各个边境士兵的军饷。进一步来说,唐朝脆弱的税负体系,导致朝廷无法直接负担庞大的边防军队,所以需要藩镇制度的存在,即便这也是“饮鸩止渴”。

  郭子仪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救唐朝大厦于即倒的功勋。“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致命的打击,使一个貌似强大、盛况空前的唐朝几乎倾覆,唐朝的几十万中央大军不堪一击,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为流亡政府,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们留在河朔之地肩负收复长安的重任。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郭子仪的功勋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平定“安史之乱”,安禄山出兵反唐时,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的近亲而被撤换,郭子仪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接任节度使,掌管一方兵权从而东征西讨,奋力收复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把一个游击太子李亨接回首都做上皇帝,所以李亨感激不尽地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可见国难思良将,也是流亡君主的一派由衷之情。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代宗李豫把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小两口吵架互不相让,郭暖一时口出狂言:“你别摆公主的臭架子,别忘了你爸爸这个皇帝还不是靠我父亲当上的,我父亲不希罕做皇帝。”公主赌气向皇帝李豫告御状,而李豫这个岳丈人却很会和稀泥:“这事你小不知事,若是郭子仪想当皇帝,这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郭子仪知道后马上捆绑儿子向皇帝负荆请罪。李豫却说:“小两口吵架的话何必当真,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李豫一付通情达理的老丈人的样子。郭子仪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平定内乱,安抚社稷。“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之势,大一统的形势一去不复返,大半地方不服天朝管,中央政府只是享有统一的名分。而且这些掌管重兵的军阀还向唐朝要官品、要地盘,这时的唐朝危机四伏、祸起萧蔷,后院子总是火光冲天,没有一时的安宁。郭子仪就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救火队员,左突右挡,平定内乱,勉强维持着唐朝的表面统治。比如当时的重臣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对他的安排,三年内两次勾结吐蕃、回纥合兵扫荡中原,都是郭子仪临危受任,几乎是靠一己之力化解了险情,弄得皇帝感激涕零。其三是挡住了吐番、回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加强了边疆重镇的防御,几度击溃了外虏的入侵,使“安史之乱”以后不堪一击的唐朝统治得以维持国土。郭子仪由于平定“安史之乱”等功勋,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重臣,当朝给予很高的荣誉,封藩赐王,身兼数职,享有最高的官禄。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至大官者甚众。”

  郭子仪这样圆满的结局是令人羡慕的,试想一个功高盖主的人,能走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一怪圈能有几人?能够功高而不败落、位极而不犯众、权重而不招祸,善处官宦,全身而退的能有几人?郭子仪是少许几个得以善终的勋臣。

  其实郭子仪的经历决不像其盖棺定论那样美满,也经历磨难和曲折。“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最猜忌地方拥兵的重臣,他们用郭子仪平定内乱,又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夺取他们李家的王朝。因而在任用郭子仪上也一再矛盾,用,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不服天朝管;不用,又内忧外患,无人堪担大任,所以郭子仪也有三次废除兵权的经历。第一次罢兵权是在公元759年,当时还处于“安史之乱”的中后期,安禄山虽死,但史思明受降之后再次反唐,东都洛阳沦陷,河北、山西、河南大片失守。这一关键之时,肃宗李亨却听信宦官仇士良谗言罢除郭子仪兵权。不久有人说天下未平,不应置郭子仪于散地,肃宗李亨想再次起用郭子仪,还是被仇士良所阻。直到762年太原、绛州(山西河津市)发生军变,动乱危及社稷,才启用郭子仪安抚。当时郭子仪觐见病危的皇帝,李亨说:“河东之事,请你全权处理。”郭子仪得此“上方宝剑”匆匆处理乱局,刚刚安定局面,不久又被罢免了兵权。第三次启用是在763年,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由于边防重兵都调入平定“安史之乱”,广大的边防线非常空虚。这一年,吐番入侵中原,兵临城下,代宗李豫逃出长安,一片混乱。这时又想起了郭子仪这个“救命稻草”。可此时郭子仪久不掌兵权,树倒猢狲散,部将均已离去,只纠集了20余人,匆忙集合散卒,招募兵马,于长安城外虚张声势,搞疑兵之术。好在吐番只稀罕掠夺财物,没有长期治理之策,很快撤离长安。这样郭子仪才收复长安,迎接新皇帝代宗李豫回来,李豫深表歉意说:“没有早启用你才导致如此的动荡局面。”

  可见,郭子仪这三次起落,基本上处于“安史之乱”时期,按理说正用得着郭子仪这条“老走狗”狩猎,怎么可以豢养起来?皇帝的逻辑是怕郭子仪拥兵割据一方,刚刚除掉安禄山、史思明这两只豺狼,又亲手培植出一只更为难训的猛虎。这就难怪皇帝为什么总是轻信奸臣谗毁忠良,那些直臣、忠臣总受迫害?其实这就是封建帝王的猜疑心理,他们心里怕鬼,猜疑在先,才听信谗言。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换成苏轼文诌诌的话就是“木必先蠹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不信任和防范重臣,开拓疆土的皇帝还能够放手为其所用,让这些大臣为他们家王朝买命。而到了“安史之乱”之际,唐朝的皇帝被这些割据一方的重臣害苦了、吓怕了,那敢再放任郭子仪这样的重臣。这时唐朝的统治者开始信用宦官,战区用宦官做“军容监察使”,其目的就是防范监督这些战区司令官们。统治者认为净身的宦官还能传宗接代,不会为后世谋取江山。况且奴才总是听话、为主子尽忠,就是叛逆也翻不起大浪。这样想来,郭子仪被赋闲在家已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郭子仪也确实是一个十分晓事、深谙皇帝心理而守规矩的“老走狗”。他忠恳谋国,总是在国乱当头临危受命,不遗余力地救皇帝于水火。一旦产生猜疑,我就挂印归朝,全身而退,毫无怨言,不留任何猜疑的尾巴。你看759年,肃宗李亨让郭子仪回朝,以李光陛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众将不服,欲拥兵强留郭子仪。子仪谎称为宣旨的中使饯行,结果中途跃马而去,孑身归朝。可见郭子仪淡泊功名,坦然面对去留,而且总是让位让权。他曾先后让权于他的后任者李光陛和朔方偏将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马上提出中原裁军,要求先裁自己的部队,由河南重地移师西北戊边。其实,处在同一时期的蕃臣都很难处,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陛也是出自朔方名将,与郭子仪一同制服安禄山,后期郭子仪被解兵权,由李光陛接任,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之臣。但由于惧怕遭朝廷近臣谗毁,不听朝廷调动,在后期朝廷面临吐番入侵的情况下,观望不前,没能赴难救驾,最后忧郁而死。仆固怀恩本来是郭子仪手下的一员偏将,朝廷因为猜疑扶持他接任郭子仪,在评定“安史之乱”特别是后期剿灭史思明的战争中,舍生忘死,冲锋陷阵,家族有46人捐躯,有两个女儿远嫁回纥首领,贡献给唐朝的“和亲政策”。仆固怀恩虽然勇猛无比,却没有郭子仪忠诚,他从朝廷对待郭子仪之中已看出苗头,知道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就没有他作用了,打起了玩寇自重、树立异己、拥兵一方的算盘。所以他极力将史思明投诚的旧将推荐为河北重镇的节度使,与他们搭帮结伙,还拼命拉拢勾结吐蕃、回纥、不丹等国,形成自己的势力。这样的豺狼心态怎能满足于朝廷的待遇,直接质问皇帝对他的不公,干脆打出反旗,成为引吐蕃、回纥攻打唐朝的反臣。可见不用郭子仪而江山动乱,险些断送唐朝命运。唐朝的衰落自然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但闲置郭子仪而用人不当也是重要原因,直接影响了唐朝的中兴大业。想想不用郭子仪只是个人的去留,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却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遇,这些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的联系总令人感叹不已。

  说实在的,郭子仪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安邦定国的功勋,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功高盖主,又能善处其变,名则保身,处乱世而不倒的个人品行和大度处世的魅力。郭子仪在官宦险恶的境况里,重来都是以大局为重,不起事端,不陷是非之地。当时仇士良、元载、程元振等朝内高官,都猜嫉郭子仪,向皇帝说了不少郭子仪的坏话。郭子仪总是君子气度,不与争论,不结宿怨,用自己忠勤报君的行为化解险情,善处之间。他对待迫害其最深的仇士良总是坦然处之,以德报怨。一次,仇士良请郭子仪吃饭,别人告诉他是鸿门宴,凶多吉少,都阻止郭子仪赴宴。但郭子仪却认为我是朝廷重臣,没有皇帝的旨意谁敢加害;若是皇帝的旨意又怎能回避,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付磊落浩然、生死以赴的气慨。结果只带几个贴身侍卫赴宴,弄得仇士良吃惊为什么如此轻车简从?当得知事由之后,仇士良都拜服在地,赞赏郭子仪是长者风度,结果不但化险而且服人之心。还有那年郭子仪在外边为唐朝南征北战,家中的祖坟被掘墓了,满朝大臣都认为是仇士良所为,担心郭子仪愤而起兵“清君侧”,又将闹出一场浩劫。连皇帝李豫都陪着小心地抱歉没有看护好郭家的祖坟。结果郭子仪却老泪纵横地说,老臣长年带兵征伐,不知毁掉多少人家的祖坟,这次轮到别人挖我的祖坟,也是老天报应,怨不得别人。一场轩然大波被郭子仪的达观气度所化解。这样忠诚谋国的老臣,怎么可能被谗言毁掉,因而能够立足于权力斗争的怪圈之外,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几个例外。

  但郭子仪这种化解厄运的方式消耗了很多的智慧和体能,不仅是他个人官宦命运的起伏,更影响到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试想如果皇帝至始至终信用郭子仪,至少“安史之乱”能早平定4年,不会出现后来史思明又一次的反戈一击的第二次灾难;也不会出现用仆固怀恩代替郭子仪,从而养患遗害,直接造成了其后更为严重的藩镇割据之势。那样,我们引以骄傲的唐朝就不会那么早地衰退,中华文明就会更为绚丽夺目。可惜历史重来没有这种假设,国家的衰退和民族的劫难,都归咎于统治者用人的错误。在封建“家天下”的体制下必然导致“用人而疑、功臣难处”的怪圈,这种错误就像诅咒成为一种阴暗晦涩的轮回,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防范和剔除的弊端。

郭子仪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救唐朝大厦于即倒的功勋。“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致命的打击,使一个貌似强大、盛况空前的唐朝几乎倾覆,唐朝的几十万中央大军不堪一击,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为流亡政府,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们留在河朔之地肩负收复长安的重任。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精锐部队都在边境,主要是北方边境。南方少数民族不经打,而北方少数民族勇猛彪悍。安禄山自领三镇,北方能打的藩镇没几个了。郭子仪的朔方军常年和突厥作战,装备精良。也只有他能和安史叛军作战了。加上唐肃宗李亨又是朔方军拥立的,所以他有政治和军事双重功劳

因为唐肃宗就是靠郭子仪、李光弼的支持才能称帝。而且两人确实功劳很大,所以论功行赏自然就是他们了。
另外,像高仙芝、哥舒翰、张巡(睢阳保卫战)、封常青、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也都是有功的。

因为安禄山起兵叛乱后,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并在此称帝了,唐军多次抵挡,没有实质性的胜利,只是拖延了他们的进攻时间。
而当叛军直逼潼关时,驻守朔方的郭子仪等大将攻击叛军,且屡屡获胜!虽然最后潼关还是失守了,但即使长安沦陷后,郭子仪等储备力量,最终攻克长安,收复洛阳等地。而叛军也就外逃了。

所以战事的几次大转折,都是朔方参与并起到了积极的力量。


中唐名将()就是自武举异等出,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
中唐名将()就是自武举异等出,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A.郭子兴 B.郭子仪 C.郭小旺 D.陈小旺 正确答案:郭子仪 1024.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八百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不包括()A.李元吉 B.尉迟恭 C.程咬金 D.秦琼 正确答案:李...

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功劳全在朔方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统领朔方军,对平定叛乱起到关键性作用。安禄山造反之前,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近亲被撤换,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郭子仪接任节度使,朔方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极大的鼓舞了唐军士气,统帅郭子仪战功赫赫,被封司徒、代国公、食邑千户。不久,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以罕有规格接待...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哪个皇帝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皆为唐朝名将,两人齐名,世称“李郭”。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又因为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天宝之乱,最终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郭子仪的介绍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

平定安史之乱谁的功劳最大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和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当中,都借用了外兵,后来对付黄巢起义军,几乎完全靠沙陀兵。因此仆固怀恩此举对平定叛乱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仆固怀恩在战场上也不是吃素的,在公元762年,当李光弼隐退之际,他已经是天下兵马元帅之副手,率军大败史朝义,第二次收复洛阳,然后用半年时间收复河北,再一次...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不是一个人平息的,是一种大臣以及唐朝军队共同抗敌的结果。这里面的主要功臣有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人基本是在安史之乱时任用的重臣,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

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为何人民就记住了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第一个举荐了李光弼。唐玄宗接受建议,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兼云中太守,由此拉开了他九年的平定安史之乱功业。1.常山之战 常山郡是安禄山大军南下的必然通道,叛乱爆发之初,唐军尚有能力把战线推至安禄山的大门口:“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

如何评价郭子仪?郭子仪生平简介
郭子仪是唐朝一代名将,安史之乱就是由郭子仪平定,并且顺利收复长安、洛阳两京。郭子仪是以武状元身份入仕,但早年并没有得到重用,毕竟当时的大唐还没有爆发很严重的危机。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军一度兵败如山倒,接连丢失大片领土,此时郭子仪便派上用场了。其实郭子仪立下如此功劳,对他来讲可能并...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谁才是最大的功臣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

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功劳全在朔方节度使?
其三是挡住了吐番、回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加强了边疆重镇的防御,几度击溃了外虏的入侵,使“安史之乱”以后不堪一击的唐朝统治得以维持国土。郭子仪由于平定“安史之乱”等功勋,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重臣,当朝给予很高的荣誉,封藩赐王,身兼数职,享有最高的官禄。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

郭子仪宵衣旰食平定安史之乱
一、宵衣旰食,平定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起兵反唐,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 *** 军由于多年没有作战,士兵缺乏训练,毫无斗志,叛军所到之处,有的官吏开城出迎,有的弃城逃跑。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安史大军很快...

安乡县15362073981: 安史之乱最后是怎么平定的? -
爨费九合: 安史之乱的平定: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乡县15362073981: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是谁? -
爨费九合: 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安乡县15362073981: 唐朝有哪些官员(李隆基)当政的时候
爨费九合: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

安乡县15362073981: 功高盖主却能够得到善终,郭子仪做了什么,躲过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
爨费九合: 你好,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

安乡县15362073981: 郭子仪对中国历史做出了什么功绩?
爨费九合: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 的军... 平定仆固怀恩,又是郭子仪的一大功绩.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 驻屯汾...

安乡县15362073981: 是谁平定"安史"之乱的?
爨费九合: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安乡县15362073981: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
爨费九合: 郭子仪

安乡县15362073981: 哪九位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 -
爨费九合: 史之乱的邺城之战唐朝九节度使,新旧唐书和古今的书籍中,有明显的不同.《新唐书》 庚寅,郭子仪率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军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郑蔡节度使季广琛以讨安庆绪.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 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等九节度之师讨安庆绪.

安乡县15362073981: 唐朝 安西都护府的西北军战斗力不如安禄山的东北军吗 -
爨费九合: 没有吧,安史之乱就是靠朔方,安西等边军平定的

安乡县15362073981: 唐朝十大名将 -
爨费九合: 1、李靖.李靖,字药师,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本是隋朝将领,之后投效唐朝.李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李靖出将入相,还曾著有多部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