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德之人,什么是无德之人?

作者&投稿:令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对无德之人严惩不贷?~

有德之人的发展就好比是康庄大道,而无德之人的前途则是崎岖山路。所以,要获得成功,要先从养德开始。
“说人有才,先论其德。德不济,其余无用。”大凡有所成者,欲得天下英才,则有必要培养志向远大、有资质潜力的青年才俊。然而,对于有才无德的人却不可姑息纵容,必要时要予以严惩,以防止他步入歧途,危害社会。
曾国藩这样说过:“人才何常,褒之则若甘雨之兴苗,贬之则若严霜之凋物。”“称许不绝于口,揄扬不停于笔,人谁不欣欣向荣!”但曾国藩并不主张不分是非、互相吹捧的官场庸俗气氛,他希望能用适当的方式来激发部下的积极精神。曾国藩在吏政和治军上对部下要求都十分严格,但更多的是进行表扬和鼓励,批评部下的缺点错误时也会选择适当的场合,照顾对方的自尊心。
曾国藩对李鸿章这个弟子是毫不保留地言传身教,治军之法、为人之道,无一不教。还帮李鸿章创建淮军,提供条件和人力支援左右。可以说是缺什么给什么,为淮军建军顺利上轨道起了重要作用。李鸿章招募的淮勇到达安庆后,曾国藩还亲自制定了淮勇的规章制度,确定了军队的饷银数量,并按照湘军的训练方法加以训练。1862年,李鸿章在安庆北门城外正式组建淮军,曾国藩亲自前往祝贺。曾国藩选择精壮的士兵近干人编入了淮军,熊字营由陈飞熊统带,垣字营由马先槐统带,多是曾国藩在湖南招募的湘勇。原由湘军部将陈士杰率领的湘勇,也拨归淮军。三月四日,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阅铭、鼎、树、庆和程学启、滕嗣林的军营,这标志着淮军的正式建立。曾国藩认为湘、淮本是一家,淮军由湘军而派生,两家关系密不可分。
李鸿章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许多打仗的要领和官场的经验。曾国藩死后,李鸿章非常悲痛,作挽联哀悼恩师: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方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这副对联的上联充分写出了李鸿章从恩师曾国藩处学习军事政治才能的事实。实际上,李鸿章在曾国藩处学习锻炼对他一生的事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曾国藩对于人才的提携和培养是不遗余力的,对于离经叛道的政治野心家的打击也是毫不留情的。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大事业,必须有人才,需要放权,让人才有自主的发展空间。但是另谋发展和背叛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
在局面小时,要坚决维护团结统一,不准许部下有分裂单干的想法,因为在这时自立门户是分裂队伍,从而瓦解了自己;当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为了壮大队伍,一定要积极鼓励手下人另谋发展。这就是所谓“利己利人”,“达己达人”的道理。因为自己的部下另谋发展后,依然是自己的属下,归自己节制,即使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也还可以互相间有所照应。可见,这其中的归属也涉及到了“德”的问题。
在曾国藩驻军衡阳、编练湘军的时候,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王鑫本是曾国藩非常赏识和信任的一名将领。为了招募更多的湘军,也出于锻炼培养E錱的需要,曾国藩命王錱回湖南招募湘勇。王錱回到湖南后太过张扬,出入都要敲锣打鼓讲究排场,湖南当地的士绅都对此有所不满。更令曾国藩气愤的是,王錱竟然带着三干湘勇赶到长沙,与湖南巡抚骆秉章关系密切起来,很显然有自立门户的倾向。
俗话说:饮水不忘打井人。王龛的这种行为让曾国藩无法容忍,于是断然要求王鑫立即将军队带回驻地,并明确地说除一营由王錱统带外,新招的湘勇只保留二营和三营,并且营官由曾国藩直接任命,军队按照统一的营制编练。但湖南巡抚骆秉章暗中支持王龛,主张保留军队,并命令加紧军队的操练,听候调遣。在这种情况下,王錱有恃无恐,公开抗拒命令,最终导致曾国藩和王錱的彻底决裂。
面对关系到自己和湘军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时,曾国藩绝不妥协。于是,1853年12月,曾国藩给王錱发去一封最后通牒式的信函,明确提出王錱必须在遵守湘军的营伍制度与脱离湘军系统之间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内容大致是说:今日与你约定,你若能遵守并一一落实,就可以获得成功;若不肯成约,执意自成一军,今后我也不会再与你共事,并将另外招募数个营的丁勇替代你的位置。
曾国藩再次强调了要求王錱立即回到驻地,各营的勇丁必须遵守湘军统一的营制,不得随意裁减、增加人数,更不得各行其是。并明确提出新招募的勇丁必须经过统一的两个月的训练后,才能开赴战场。简而言之,若再不应从指挥,就将王錱逐出师门。
王錱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自己追随湖南巡抚骆秉章比追随曾国藩更有发展前途,于是对曾国藩的警告丝毫不予理睬。不言而喻,王錱式的决裂将对湘军、对曾国藩本人都产生恶劣的影响。为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曾国藩断绝了和王錱的一切关系,且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对王錱大加攻击,使王所带的队伍失去了一切发展的机会,再加上军饷不足,队伍不得不裁减了三分之一。
同时,曾国藩刻意讲求笼络和控制部属,利用同乡、师生、亲朋等关系结成一个湘军官僚集团,内部组织严密,相互监督,坚决杜绝再次出现王錱式的人物。随着曾国藩实力的壮大,以及他在自立门户问题上的政策日益开明,适时鼓励属下独立自主地发展,湘军的力量发展速度很快,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但对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统一性,同样以曾国藩为共同的精神领袖。
由此可见,有德之人的发展就好比是康庄大道,而无德之人的前途则是崎岖山路。所以,要获得成功,要先从养德开始。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讨论做人的道德问题。只要有文明,就会有这样的讨论。对于什么样的人是有德之人,老子的说法与其他哲人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了很多怎样做人的内容,什么样的是有德之人,是它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多人在学习研究《道德经》。笔者总结了《道德经》阐述的有德之人的四个根本特点。有德之人的其他特点都是这四个根本特点衍生出来的。在这分享给大家参考。
一,有德之人往往生活朴素,追求金钱地位的欲望少。
他们平时的衣食住所都很普通。有德之人外表普通,内心却纯净得像一块玉。就是老子讲的:有德之人“被褐怀玉”。

有德之人的私心少,虽然有智慧,却不与人争夺金钱地位,只做一些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能接近老子讲的“无为”。
有德之人因为得到金钱地位的欲望少,所以成功之后,可以做到抽身退出,做到老子讲的“功成身退”。
二,有德之人能认清和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
有德之人认为,既然世界上所有人都有缺点错误,那么人有缺点错误就是正常的,所以,可以向别人承认缺点错误。
常人往往因为怕承认了自己的缺点错误,会失去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不敢承认。但这样得到的东西并不能长久。有德之人知道,能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是一种德。他承认了缺点错误后,失去了一些的东西,却得到了德,而有德之人是可以做成事业的。所以承认缺点错误后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会得到其他东西。

三,有德之人不自大,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贵。
有德之人知道自己有优点,也知道自己还有不少缺点,所以不自大。
很多人害怕自己落后于别人。为使自己受别人瞩目,常常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有德之人因为明白人生的道理,所以对自己有信心,没有落后于别人的感觉,也就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即使是常常处于众人的后面,也是坦坦然然的。这更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反而使他在众人中彰显出来。这就是老子讲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老子

自大之人常常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在生活中疲于应付,活得很累。有德之人不显示自己的优点,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从从容容地处事,只有真正看懂人生的豁达之人才能这样。
因为有德之人不自大,不认为自己学问高别人一等,所以他不会用语言去教导别人。这就是老子讲的行“不言之教”。
有德之人看懂了人生,却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这就是老子讲的“知者不言”。

四,有德之人非常公平,能对万物一视同仁地看待。
许多人看重人才,而轻视普通人。喜爱那些宝物,而轻视普通东西,这样的思想有失公平。
有德之人并不特别重视贤才,也不喜爱稀有的宝物,而是认为人人平等,万物众生平等,这是最公平的。

一个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的,肯定是德高望重的,能赢得别人的敬仰,能获取他人的信任。

一个不讲德行的人,再富裕,也没人喜欢,再优秀,也没人珍惜,再成功,也没人陪伴。走到哪都不受欢迎,做什么都没人相助。

做人,以德为贵,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做人,以德报怨,德行可以化解误会。做人,以德服人,有德才能深得人心。

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指的都是有没有道德的人,千万不要和没有道德的人做朋友。


什么是有德之人,什么是无德之人?
有德之人并不特别重视贤才,也不喜爱稀有的宝物,而是认为人人平等,万物众生平等,这是最公平的。

什么是有德的人?
所谓有德的人,就是指思想品德特别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散发着光辉。善良,开朗大方,热心。有正义感。能够影响到身边的人都能够积极向上。

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子的?道德是什么,怎么样的人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学好科学。道德规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2、明确规范。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①个...

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天下有变,江山易主,应归于有德才的人,这是天意使然。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有德有才是什么人
有德有才是圣人,这是一个传统观念,为人们普遍认同。圣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g rén,一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 孔子;三指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四称皇后、皇太后;五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六指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七指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圣人思想可以...

《道德经》通篇论道,有道和德有什么关系呢?
道与德是《道德经》通篇讲述的理论,老子以德入道,由道升德,道又可以称为理,有德之人才会有理,所以《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为礼法根本。《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更可以是千万条,每一条道都存在着它的理,而理又是道的...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仁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翻译: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 ”2、解读: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

人有德行,必有福气
有德之人,能纵横四海,以德服人;有德之人,能初心不改,安享厚福。西汉名将韩信,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凭借着一腔智谋,帮助刘备屡败敌军,但其实,从小就失去双亲的他,生活清贫,仅靠钓鱼为生。韩信的成功,除了从小天赋异禀和自己的辛苦努力,还与一位老婆婆对他的莫大帮助分不开。一次钓鱼,韩信...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什么 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 的人
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同行为的思想基础,它产生了社会对人类个体的约束力,又是一种为大家有益的社会规则.任何个体都永远生活于它来之于社会的道德影响之中,道德的基础的人的本性的社会存在.所有人要遵守普遍的道德规则.否则,他可能会被社会所排斥.但每一个时期的社会道德都有它...

闻喜县1343359146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意思!?? -
骆荆金泽: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

闻喜县1343359146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通俗来讲
骆荆金泽: 老子的《道德经》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确定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不是看他做起来的样子,而是看他是不是真正心处德之中,德之列.真正有德行的人,看似无为,事实上无所不为.看似没有刻意的成就某些事,事实上万事均自然而然的成就了.刻意以德而为之的人,做任何事情只能成就部分,无法获得圆满.

闻喜县13433591466: 德不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通俗来讲 -
骆荆金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的意思是: 贬抑禀赋的人不忽略修德,所以失去了禀赋. 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闻喜县13433591466: 古人眼中的有德之人是什么样的最好从《论语》中找出依据 -
骆荆金泽:[答案] 老 子:「道 德 经」 :第 三 十 八 章上 德 不 德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是 以 无 德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上 礼 为...

闻喜县1343359146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什么 -
骆荆金泽: 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出自 司马迁《酷吏列传序》

闻喜县13433591466: 古人眼中的有德之人是什么样的 -
骆荆金泽: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闻喜县13433591466: “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什么? -
骆荆金泽: 人格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这可从德与才的关系中得到启发:德是指(品德,也即人格),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现在(片面的理解就是指一个人的学位),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

闻喜县1343359146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怎么理解? -
骆荆金泽: 按你这样想法德话,就可以解释为有权力的人不施德行,这才是真正有德,没权力的人却不失德行,这才是无德.

闻喜县1343359146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骆荆金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真正的有道者,其德行是出于自然、淳朴、简单、内在、主动,所以表面上看是没有“德”的痕迹,实际上是德的随时运行.所以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上德.普通的人完成德的操守,其表现都...

闻喜县13433591466: 老子大德无德什么意思 -
骆荆金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前识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