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在古汉语中有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申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汉语中的“以”有什么意思?~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例如: 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一般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公子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例如: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史记·陈涉世家》)


①我。《核舟记》:“尝贻~核舟一。”②多余的。《论语》:“其~不足观也已。”③遗留的。《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不鼓不成列。”④盈余。《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何为而不成?”⑤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卖炭翁》:“一车炭,千~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详细字义:
①代词
(1)我,表第一人称。文选·班彪·北征赋:「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文选·陆机·叹逝赋:「余将老而为客。」;“~将老”。

②名词
(1)剩下、多余。周礼·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同「馀」。
简体“余”部分意思的繁体字
(2)某一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如:「课余」、「业余」、「公余」。唐·孟浩然·行出东山望汉川诗:「雪余春未暖,岚解昼初阳。」
(3)大数目或度量单位等的零数,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如:「三十有余」、「年四十余」;十~人。清·姚鼐·登泰山记:「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
(4)姓。如宋代有余靖。
(5)农历四月的别称。

③形容词
(1)多出的、剩下的。如:「余钱」、「不遗余力」;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 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宋·王庭珪·和周秀实家行:「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
(2)残留的、将尽的。如:「余年」、「余生」、「余烬」。
宋·方岳·农谣二首之二:「漠漠余香著草花,森森柔绿长桑麻。」
(3)其他的。如:「余念」、「余事」。
(4)不尽的、未完的。如:「死有余辜」、「心有余悸」、「余音绕梁」。

④副词
(1)以后。如:「他虚心反省之余,决心改过。」;
《载敬堂集》:“劳余,犹工余,劳作之余。余,犹后。人之劳作在野,或在坊在肆,或行商,劳余则休憩于房。”
《江南靖士诗稿·投老》诗句:“几番途遇无房者,诉道劳余憩未安。” “劳动之~,欢歌笑语。”

⑤动词
(1)剩下、遗留。如:「余留」。
唐·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昼阴重词:「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组词:
•余波[yú bō]
⒈江河的末流;⒉遗风流泽。
•余孽[yú niè]
残存的坏人。
造句:
金庸小说的情节如钱塘江潮,推波逐澜,层层递进,直至轰然拍岸,掀起轩然大波,余波荡漾,也便终局。
满月在清理残渣余孽的同时,也会昭显不易察觉的真相。
参考资料
文言文字典:http://wyw.hwxnet.com/view/hwxE4hwxBDhwx99.html
汉典网:http://www.zdic.net/

有下面的八种意思:
①果实;果子.又写作“菓”.《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②结局;结果.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
③成为现实;实现.《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④充实;饱.《庄子·逍遥游》:“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⑤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⑥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⑦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⑧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古汉语中文义是什么意思
“文”是文学的意思,“义”是准确的语言表达。古汉语中文义指的是以文学文化为基础的词语语义。古汉语中文义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地理、宗教、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古代汉字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汉语中文义的保护和继承是重...

在古汉语中,“义”这个字有哪些含义?
yí (“仪”的古字).1.仪容;状貌.义,已之威仪也.——《说文》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尚考大室之义.——《书·大传》署行义.——《汉书·高帝纪》.注:“行状年纪也.”又如:义淫(威仪隆盛);义节(仪节);义台(古行礼义之台)2.仪制;法度.如:义刑(仪型.楷模;典范);义行(...

古汉语而是什么意思?
“而是”这个词组在古汉语中表示转折,用于连接两个相反的意思。例如:“非此而是彼”表示“不是这个而是那个”。这个词组常用于在讲述中转换到不同的话题,强调不同的观点或者选择。在古汉语中,“以”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语,它有多种含义。例如,“以某物做某事”表示利用某样东西来完成一些事情;“...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中国在古汉语的意思如下: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

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主要包括古汉语口语和文言语体。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14世纪,古汉语经历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语音体系。在文化沉淀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古汉语不断演变和丰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汉语是古代...

“晏”在古汉语中什么意思?
“晏”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以下详细解释:1. 形声字,从日,安声。本义为晴朗,如“晏日”指的是晴天。2. 与“安”同义,表示平静、安逸,如“晏安”意为平静安逸。3. 通“旰”,表示迟,如“晏眠”指的是迟睡。4. 通“安”,表示温和、和柔,如“晏阴”指的是柔和之阴。5. 鲜艳...

“知”在古汉语中什么意思
~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知 zhì  ◎ 古同“智”,智慧。

经济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经济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生活用度;家境。治国的才干。经世济民。经济 [ jīng jì ]基本释义:一、古义:(1)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3)经世济民。例句:清 曹雪芹《红楼梦...

古汉语的意思
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为 在古汉语中什么意思?
为、为 wéi 〈动〉(1)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do;act;make]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变化则为生,为...

通海县18557136934: 果在古汉语中有什么意思 -
爱福奋乃: 有下面的八种意思: ①果实;果子.又写作“菓”.《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②结局;结果.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 ③成为现实;实现.《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④充实;饱.《庄子·逍遥游》:“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⑤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⑥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⑦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⑧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通海县18557136934: 成果在古文中怎么说 -
爱福奋乃: 成果,在古汉语中是动词性词组,表示结出了果实、结了果.如:至深秋方成果.现代汉语将其用作名词,表示经过努力后得到的收获.这个和古文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了. 古人在表示经过努力后得到的收获时,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佳绩、 成就、伟业、斩获,但概念内涵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情况使用.还有一些单音节词,如:获、果等,在适合的环境下也可以表示成果.

通海县18557136934: "若"字在古汉语中的所有意思和每个意思对应的例句 -
爱福奋乃: 若ruò ㄖㄨㄛˋ◎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ɡ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通海县18557136934: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果是什么意思 -
爱福奋乃: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果,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通海县18557136934: 《杨氏之子》中"此是君家果”是什么意思? -
爱福奋乃: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

通海县18557136934: 文言文古汉语中,“其”都有哪些解释 -
爱福奋乃: 【其 qí】:1,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通海县18557136934: 中惟时果一品可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爱福奋乃: 明朝陆容所著《菽园杂记》内,有则《江西民俗勤俭》,记载了赣人在饮食方面的种种俭省习俗,其中之一是:“劝酒果品,以木雕刻,彩色饰之,中惟时果一品可食,名曰'子孙果盒'.” 劝酒的果品,是用木头雕刻的,饰有色彩,其中只有一品果子可以吃,名叫“子孙果盒.”

通海县18557136934: 请问文言文中”而”有几种作用?是什么?请详细解释以下”表修饰”这种用法. -
爱福奋乃: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

通海县18557136934: "若"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详细解释 要例句 -
爱福奋乃:[答案] 若 ruò ㄖㄨㄛˋ ◎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 约计:~干(ɡān ).~许. ◎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

通海县18557136934: 杨氏之子中的两个果字是什么意思 -
爱福奋乃: 水果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