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主道第五的作品原文3

作者&投稿:贲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非子》的原文哪里有?????~

http://www.ynhzyz.cn/ywyd/wyfy/kwfy/hfz/ml.htm

这里有,还有文白对照!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原文】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1。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善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2;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惰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注释】
1.咎:《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有咎。”毛传:“咎,过也。”《老子·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尔雅·释诂上》:“咎,病也。”《说文·人部》:“咎,灾也。”《广韵·有韵》:“咎,愆也。”还里泛指灾祸、凶难、过失、错误之意。
2.泽:《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孟子·公孙丑下》:“然且至,则是干泽也。”《荀子·非十二子》:“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史记·西门豹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这里用为恩泽、恩惠之意。
【译文】
君主的道路,是把安静和退让当成宝。不亲自操劳事务就会知道笨拙与巧妙,不亲自计划和谋虑就会知道是福还是祸。因此不说话才会有好的回应,不约束才会有好的增加。说话有了回应,那么就把它当成契约;事情已增加功效,那么就把它当成信符。契约与信符相合,就是赏罚产生的依据。所以群臣陈述自己的意见,领导人就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安排他们的工作,然后根据他们的职事来责求他们的功绩。功绩能与职事相当,职事能与意见相当,就赏赐;功绩不能与职事相当,职事不能与意见相当,就诛杀。明智的君主之道,是臣下不可以陈述了意见而做不到。所以明智的君主进行赏赐,温暖充沛得就象及时雨,百姓都得利于他的恩惠;他进行惩罚,使人就象害怕雷霆万钧,就是再神圣的人也不能解除。所以明智的君主没有偷偷摸摸随便的赏赐,没有赦免的惩罚。赏赐偷偷摸摸而随便,那么功臣就会懒得去干事业;赦免惩罚,那么奸臣就容易为非作歹。所以确实有了功劳,那么虽然是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给予赏赐;确实有了过错,那么虽然是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给予惩罚。疏远和卑贱的必赏,亲近和喜爱的必惩,那么疏远和卑贱的人做事就不会怠慢,而亲近和喜爱的人做事也就不会骄傲放纵了。
【说明】
本节是韩非子论述当领导人的技巧,这种技巧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不懂,他们事必躬亲,不信任、不放手让下属去干工作,下属们没有办法,只好不干。这种领导人其实是很笨的,很累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领导人如果亲自去干每一件事,那么他就会迷陷其中,从而不能掌管大局。如果他冷眼观察部下干事,那么他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赏与罚,历来是管理学中的法宝,在现代称为激励与约束。然而现代管理家们,总掌握不好赏罚的度,总会有偷偷摸摸而随便的赏赐,总会有可以赦免的惩罚,这其实是使自己失去威信,使下属有机可乘,使人们产生过多的侥幸心理。




有关韩非子的故事
韩非子的故事:秦国大兵压境,韩王慌了手脚。正仓皇间,忽然传来消息,说秦军此次攻韩,只为得到韩非。韩王擦擦汗,好不容易镇定下来,说:“我道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一个人,兴师动众的,太无聊!传我的命令,叫公子非赶紧给我收拾东西,立马滚到秦国去!”韩非以韩国求和使者的身份到了秦国,秦王...

关于韩非子的故事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

请帮我翻译这段话~!谢谢~!
卫嗣君执政的时候,有个胥靡罪犯逃到魏国,卫嗣君知道了这件事情后,想让人用百金把他赎回来,前后努力了五次,魏国不同意。于是卫君想用左氏城邑换回这个胥靡。大臣们都劝告说:“用这样一个城市,去换回一个小小的罪犯,恐怕不合适吧?”卫君说:“这是你们所不明白的,律法中没有小这个字,任...

汉字“敕”是什么意思敕字笔画是多少
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告诫:申敕。戒敕古同“饬”,整顿笔画数:11;部首:攵;笔顺编号:12512343134笔画顺序:横竖折横竖撇捺撇横撇捺详解敕_chì【动】,束声。本义:告诫,嘱咐)同本义〖admonish〗敕,诫也。《说文》敕天之命。《虞书》又如:敕晓;敕谕天下;敕...

(自翻)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此时正值四月下旬,公子吕提前差人在主道上,逮获送信之人,立马杀了他,又将书信秘密送往庄公。庄公看完信,重新将信封装,另遣人假作姜氏所派,送至太叔。得到回信,以五月初五为期,立一面白起在城楼上,便知道在何处接应。庄公得到这信,高兴道:“段的招供在此,姜氏岂能庇护得了?”便入内宫辞别姜氏,只说要前往...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著名学者王力在1984年6月为吉林文史版《吕氏春秋译注》所作的《序》中称:“《吕氏春秋》一书,可以说是集儒墨名法的大成。” 五是吕不韦的攻关能力。他为了让异人当上太子,当上皇帝,达成自己从政的愿望,他奔走于赵国和秦国之间,游说于秦国的高层人士之间,游刃有余,最后不仅达成了他对异人的许诺,最终也实现了自己...

韩非的事迹
法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韩非子》一书

汉字“敕”是什么意思敕字笔画是多少
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告诫:申敕。戒敕古同“饬”,整顿笔画数:11;部首:攵;笔顺编号:12512343134笔画顺序:横竖折横竖撇捺撇横撇捺详解敕_chì【动】,束声。本义:告诫,嘱咐)同本义〖admonish〗敕,诫也。《说文》敕天之命。《虞书》又如:敕晓;敕谕天下;敕...

泸州市19538105608: 韩非子中阐述君主不应表露个人喜好的是哪一篇 -
语虾头孢: 是《韩非子 主道》:君无见其所欲. 原文如下: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

泸州市19538105608: 疯狂猜成语 蓝色大海上插了一把尺子 答案是什么成语 -
语虾头孢: 答案:深不可测 【解释】:①深得无法测量.形容很深.测:测量②比喻道理、含义异常深奥.③比喻人心机极深,难以猜测.④比喻人心机很重,难以估量.【出处】:《韩非子·主道第五》“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解析:这是一片大海,然后一根棍子,只能测量那么很小的一部分,再深的位置就碰不到了,无法测量知其深度,所以就是深不可测了.

泸州市19538105608: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同样出自这本书的语言,还有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 -
语虾头孢: 源自《韩非子》的成语战战栗栗 读音:zhàn zhàn lì lì 释义:战战:戒惧的样子;栗栗:哆嗦,发抖.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原文:《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日慎一日 读音:rì shèn yī rì 释义:慎:谨慎.一天比一...

泸州市19538105608: 《韩非子》中类似于画鬼最易的故事有哪些?一定要是《韩非子》中的,急求,谢谢! -
语虾头孢: 《韩非子》内容: 初见秦第一存韩第二难言第三爱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扬权第八八奸第九十过第十孤愤第十一说难第十二和氏第十三奸劫弑臣第十四亡征第十五三守第十六备内第十七南面第十八饰邪第十九解...

泸州市19538105608: 《韩非子》第五章节的题目
语虾头孢: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榷第八 ●八奸第九 ●十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徵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泸州市19538105608: 韩非子 一书里有哪些著名篇章? -
语虾头孢: 第一卷 第一篇初见秦第二篇存韩第三篇难言第四篇爱臣第五篇主道 第二卷 第六篇有度第七篇二柄第八篇扬权第九篇八奸 第三卷 第十篇十过 第四卷 第十一篇孤愤第十二篇说难第十三篇和氏第十四篇奸劫弑臣 第五卷 第十五篇亡征第...

泸州市19538105608: 深不可测是什么意思乁 -
语虾头孢: 深不可测[shēn bù kě cè] 《韩非子·主道第五》“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一)成语资料 词目:深不可测:拼音shēn bù kě cè 注音:ㄕㄣ ㄅㄨˋ ㄎㄜˇ ㄘㄜˋ 深不可测 解释:①深得无法测量...

泸州市19538105608: 请问,子部京涵出自韩非子哪一章节啊?
语虾头孢: 出自 韩非子 有度第六

泸州市19538105608: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语虾头孢: 韩非子《五蠹》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

泸州市19538105608: 求《韩非子》的寓言(原文、翻译),越多越好! -
语虾头孢: 韩非子寓言选其一 滥竽充数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1】,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2】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语译 齐宣王喜欢听竽,尤其是三百人大乐队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