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四次“焚书”?

作者&投稿:吁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

第二次大规模焚书 一千四百四十年前的今天,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陵城(今湖北江陵县)内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这些图书的价值,从它们的来历就能完全了解。对此,《隋书·经籍志》有详细记载,大致如下: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亡山林,有的连儒家经典也没有能保存下来,只能靠口头传播。汉惠帝时取消了禁止百姓收藏图书的法令,儒家学者才开始在民间传播学说,但由于原书没有完整地保留,长期依靠口头流传,造成很多错乱和遗漏,《书经》出现了两种本子,《诗经》有三种,齐地流传的《论语》与鲁地不同,《春秋》有数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混乱。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作为专门机构,收藏全国献上的图书。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就是以太史所藏史书为主要依据写成一百三十篇《史记》的。到了汉成帝时,这些藏书又流失了不少,因而派陈农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令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加以校阅整理,刘向死后,汉哀帝令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书分为七类,编成《七略》。 王莽覆灭时,皇宫中图书被焚烧。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重视学术文化,特别注重儒家典籍,各地纷纷献书,皇宫中的石室和兰台的藏书又相当充足了。于是将新书集中在东观和仁寿阁,令傅毅、班固等依照《七略》分类整理,编成了《汉书?艺文志》。可是到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时,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但运往长安的书籍还有七十余车之多。以后长安也沦于战乱,这些书籍被一扫而光。 魏国建立后,开始收集散在民间的图书,由中央机构秘书负责收藏整理,根据不同内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加上西晋初在汲郡(治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书,共有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不久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爆发,首都洛阳饱受战祸,成为一片废墟,皇家图书荡然无存。 东晋在南方立国后,又陆续收集了一些,但对照原来的四部目录,只剩下三千十四卷。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如东晋末刘裕攻占长安时,曾从后秦的府藏中收集到四千卷古书。到宋元嘉八年(四三一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已著录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齐朝末年,战火延烧到藏书的秘阁,图书又受到很大损失。梁初的秘书监任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图书,不计佛经共有二万三千一百六卷。由于梁武帝重视文化,加上江南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安定局面,民间藏书也大量增加。侯景之乱被平息后,湘东王萧绎(即以后的梁元帝)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七万余卷运回江陵。 其余的七万卷应该是梁元帝在江陵的旧藏,至此,他的藏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十四万卷。梁元帝将这些图书付之一炬的后果如何,《隋书?经籍志》也有记载: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绝,图书散失更加严重。北魏统一北方后,朝廷的书籍还很少。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向南方的齐朝借书,藏书才稍有增加。尔朱荣之乱时,朝廷的藏书又散落民间。北周在关中建立之初,藏书只有八千卷,以后逐渐增加到一万多卷,灭北齐后又获得了五千卷。 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年)接受了秘书监牛弘的建议,派人到各地搜访异书,规定原书可在抄录或使用后归还,并且每卷发给一匹绢的奖赏,因此收获很大。隋灭陈后,又获得了不少书籍,但这些大多是太建年间(五六九――五九二年)新抄的,用的纸墨质量差,内容也错误百出。这说明经过江陵焚书,南方的古籍已毁灭殆尽了。经过整理,隋朝秘阁的藏书达到三万余卷。隋炀帝时将秘阁的藏书抄写了五十份副本,并在东都洛阳建观文殿作藏书之用。 唐武德五年(六二二年)灭王世充,攻占洛阳后,将所有图书装船运往长安。由于过三门峡时翻了船,大多数图书落水漂没,留下的只有一二成,连目录都残缺不全。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由于唐初的藏书包括了五五五年以后数十年间问世的书籍,实际恢复的旧籍还不满原来的一半。从数量上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质量自然远在民间所藏或太建年间抄本之上,所以损失是无法用数量来估价的。从秦始皇到唐初,中国的书籍已经遇到了大小无数次灾难。从唐初到现在,天灾人祸又难计其数,当时的近九万卷书中大多也没有能保留下来。但一次由皇帝主动焚毁十四万卷书的记录,在这二千多年间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要是梁元帝没有焚书,那么即使在西魏军队占领江陵时有所破坏,总有一部分会作为战利品集中到长安,也总有一些会流传到今天,而间接保留到今天的信息必定会更多。如果这样,公元五五五年前的中国史会比今天所了解的丰富许多,中国古代文明必定会更加辉煌。一千四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中知道发生过这场浩劫的人肯定已经不多了,但是江陵焚书的起因却是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文明命运的人认真思考的。 梁元帝焚书的间接原因是西魏的入侵和防御战的失败。公元五五四年十一月(梁承圣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指江陵。其实,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经注定了他覆灭的命运。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而且远离南朝长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建康。为了应付兄弟和宗族间的冲突、控制潜在的敌对力量,他又将军队分驻在各地,对北方的强敌西魏非但不加防范,还妄想利用它来消灭异己,甚至在接到梁朝旧臣马伯符从西魏发来的密件时,还不相信对方已在作入侵的准备。 西魏的主帅于谨在出兵时就对梁元帝的战术作了预测:上策是“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扬”,即军队总动员后主动放弃江陵,转移到建康。中策是“移郭内居民还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即将外城居民迁进内城,加固城防工事固守,等待援兵。下策是“难于移动,据守罗郭”,即不作任何主动转移,死守外城。而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梁元帝必然采取下策。以后的发展果然不出于谨所料,梁元帝的战术甚至比下策还糟糕。 十一月二十日,武宁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北)宗均报告了魏军即将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大将胡僧辩和谋臣黄罗汉说:“两国关系友好,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必定不会如此。”上年曾出使西魏的侍中王琛说得更绝:“我当时揣摩宇文泰(西魏太师,实际统治者)的神色,肯定没有入侵的道理。”梁元帝决定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可是三天后,魏军已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一带,元帝这才下令内外戒严。但王琛跑到石梵(今湖北钟祥县境)后又给黄罗汉送去急信:“边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是儿戏。”这使元帝又将信将疑。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元帝才派人到建康去征召握有重兵的大将王僧辩来江陵任大都督、荆州刺史,率军入援。但他对抵抗魏军毫无信心,十二月一日晚上在凤凰阁上已发出“今必败矣”的哀叹。即使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对部属的防范控制却丝毫没有放松,郢州刺史(治今武汉市)陆法和出兵援江陵,他派人阻止:“我这里能够破敌,你只要镇守郢州,不必调动军队。”就这样失去了一支最近的援兵。十二月十日,魏军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袭占江津(今湖北沙市市东南),截断了东陵以东的长江水路。当天梁元帝在江陵外城的津阳门外举行了一次阅兵,但北风大作,暴雨骤降,只得草草收场。第二天,魏军攻下武宁,俘获太守宗均。一向坐轿的元帝骑马出城,部署在城周竖起一道六十余里长的木栅,命胡僧辩、王褒分别负责城东城西的防务,太子巡守城楼,百姓搬运木石。当天夜里,魏军到达离江陵仅四十里的黄华,十四日进抵木栅下。十五日,梁军开门出战,新兴太守裴机杀了魏将胡文伐。可是到了二十四日栅内失火,烧掉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魏军乘机大举渡过长江,于谨下令筑起包围圈,江陵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尽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征召援兵,但没有一支到达。实力最强大的王僧辩远在建康,虽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军,却准备采取等待时机,袭击魏军后路的策略,可惜还来不及实行,江陵就已陷落。另一支援兵由广州刺史(治今广州市)王琳率领,虽日夜兼程,刚赶到长沙。二十七日,深感绝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块帛亲笔写上:“吾忍死待公(你),可以至矣!”催王僧辩进军,但早已无济于事。五五五年一月四日,梁军分路开门出战,全部败还。十日,魏军全面攻城,梁军主将胡僧辩中流矢而死,军心动摇,有人开西门放入魏军。元帝退入金城(内城),立即派两位侄儿作人质,向于谨求和。城南将领纷纷投降,城北的将士苦战到黄昏,听到城陷的消息才四散而逃。

1、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提出:“燔《诗》、《书》。”主张,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然而这一主张并没有得以认真执行,因此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2、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不满于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这起焚书事件,令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3、梁元帝焚书
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兵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遂将书籍14万册烧掉。由此观之,梁元帝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
4、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从公元1773——1782年,历时十年时间组织了360多位著名的文人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巩固自己的皇权。乾隆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就“毁弃”,该“删改”的就“删改”。编书10年间,仅浙江省就焚书24次,就全国而言焚书数量可谓是数量浩繁,实则是中国文化的大灾难。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5、1976年的一次浩劫。你懂的,。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作用商鞅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没有认真执行,对古文化没有造成的破坏。
秦始皇“焚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一律交官府烧毁,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公元554年,西魏南下攻梁,梁军节节败退。梁元帝以为自己读万卷书,仍要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聚集14万册书一起烧掉。
乾隆帝“焚书”
  乾隆帝即位后,组织了有名的文人学者编《四库全书》,编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毁弃,该“删改”的应删改。据统计,乾隆共焚毁典籍达71万卷之多,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对中国对世界最大的文化摧残是毛老师干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远胜秦始皇

秦孝公“焚书”秦始皇“焚书”梁元帝“焚书”乾隆帝“焚书”乾隆共焚毁典籍达71万卷之多,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秦孝公“焚书”

秦始皇“焚书”
 
梁元帝“焚书”

乾隆帝“焚书”


焚书“焚书”事件
在中国历史上,"焚书"这一文化现象并非始自秦始皇,而是有四次著名的记录。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的秦孝公时期,商鞅虽提出焚烧《诗》、《书》以推行法令,但并未严格执行,对古代文化影响不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儒生游士对时政的批评,李斯建议焚烧除《秦纪》等特定书籍外的百家语和《诗》、《...

中国历史上四次“焚书”?
梁元帝“焚书”公元554年,西魏南下攻梁,梁军节节败退。梁元帝以为自己读万卷书,仍要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聚集14万册书一起烧掉。乾隆帝“焚书”乾隆帝即位后,组织了有名的文人学者编《四库全书》,编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毁弃,该“...

历史上有哪几次烧书之举
历史上规模比较大的焚书有四次,秦孝公焚书(不太多,没认真实行),秦始皇焚书(虽然数目比较大,但由于当时书目并不多,所以不是第一),梁元帝焚书(大约14万册)和乾隆皇帝焚书(71万卷),其中最大的应该是乾隆皇帝焚书.虽然我们都知道他曾经组织过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但是他的根本目的却是在于推行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焚书事件
1、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提出:“燔《诗》、《书》。”主张,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然而这一主张并没有得以认真执行,因此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2、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不满于儒生、游士针对时...

历史上“焚书坑儒”是中国的( )一位皇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1,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焚书事件
4、乾隆皇帝在1773年至1782年间,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这部巨著对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行文化专制,巩固自己的皇权。他在编书过程中,提出对一些古籍应当销毁或修改,导致浙江省在10年间焚书24次,全国范围内焚书数量庞大,对中国文化造成了...

中国历史上那些毁掉大半个中华文明的大火,焚毁了哪些典籍?
1. 秦始皇焚书与项羽火烧阿房宫 秦始皇时期的焚书运动导致了许多先秦文献的毁灭,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各诸侯国的历史记录。后来,项羽攻入咸阳,阿房宫的大火又摧毁了秦宫中收藏的书籍,使得先秦时期的典籍几乎全部丧失。2. 梁元帝大火焚书 梁元帝在江陵失守前,将包括华佗医学典籍《青囊书》在内的众多...

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
第二次大规模焚书 一千四百四十年前的今天,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陵城(今湖北江陵县)内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这些图书的价值,从它们的来历就能完全了解。对此,《隋书·经籍...

中国历史上焚书最多的皇帝是哪位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焚书
1、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并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文化破坏事件。中国古代史上焚书最多,对文化典籍破坏最严重的。其实是满清那位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2、作为“天朝上国”的统治者,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接过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手中“文字狱”的接力棒。乾隆朝的文字狱甚至远超...

在历史上,烧书的千古罪人是哪四个人,分别都做了什么?
四、乾隆帝 乾隆帝是清朝的皇帝,他自视为天朝上国,大兴文字狱,并闭关锁国。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他销毁了三千多种珍贵的前朝典籍,共计超过十五万部。这些书籍中不乏孤本,且无复制品,损失极为惨重。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这场大规模的焚书活动持续到他晚年才结束。总结来看,若以焚书数量来排名,...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趣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经被算命先生忽悠
蓝秒依降: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一场盛大酒宴在咸阳宫中举行,七十名博士集体举杯向... 于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焚书令产生了.方士议政畏罪潜逃始皇弭谤怒坑诸生秦...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商鞅烧过书吗??谢谢
蓝秒依降: 历史上规模比较大的焚书有四次,秦孝公焚书(不太多,没认真实行),秦始皇焚书(虽然数目比较大,但由于当时书目并不多,所以不是第一),梁元帝焚书(大约14万册)和乾隆皇帝焚书(71万卷),其中最大的应该是乾隆皇帝焚书. 所以应该没商鞅啥事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秦始皇在思想上实行什么措施?把书烧毁,把儒家学子埋起来. -
蓝秒依降:[答案]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器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 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文化转折 -
蓝秒依降: 西周:周礼定制(礼乐制度) 东周:百家争鸣(轴心时代) 秦:焚书坑儒(大毁灭)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历史上国外有类似焚书坑儒,文字狱之类的文化浩劫么 -
蓝秒依降: 中国历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书和钳制人民思想.先说焚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还有哪些皇帝焚书了 -
蓝秒依降: 乾隆帝“焚书”:乾隆帝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书籍被烧残”指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事件?
蓝秒依降: “书籍被烧残”指的是秦朝 “焚书”坑儒事件. 当年始皇帝听李斯进言,焚了书.在文化繁荣发展上这是一次不小的挫折. 李斯师从荀子.众所周知,荀子乃儒家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可其门下却出现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焚书坑儒是否真有其事?关于焚书坑儒,是个什么历史事件,目前有哪些
蓝秒依降: 汉初儒学巨子贾谊,他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过秦论》,专门批判秦始皇的过失,里面说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根本没谈坑儒之事.这些事实,不能不令我们对秦始皇坑儒说法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巴马瑶族自治县19127549624: 焚书坑儒与文字统一我感觉,秦始皇不焚书坑儒就不可能统一中国的文字
蓝秒依降: 焚书坑儒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加以反驳.他指出,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儒生们“道古以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