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

作者&投稿:苑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类似焚书坑懦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书和钳制人民思想。


先说焚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30天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梁元帝(508-554)即萧绎,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5万南下攻梁。同年10月,魏军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这时,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册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什么焚书,他说:”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尽百般凌丨辱后,于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杀,终年46岁。萧绎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出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1万卷之多。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钳制人民思想历朝历代都有表现,比较严重的个人认为是秦始皇的坑儒、清之文字狱、当然还有文 革。我只说说我所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文化浩劫,需要先说明一下的是,在这里我将很多看似性质相近、年代相距也不远的浩劫给拼凑到了一起,有凑数之嫌。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观点,大家可以共同来探讨一下,我这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一 焚书坑儒
说到文化浩劫,很少有人不想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进行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销毁图书,它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无以形容。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现象。这一时期,无论在文学上、哲学上,还是天文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上,中国都建立了对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领先;中国产生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等等,比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人的孔子、老子、孙子。你无法想象在这一时期有多少将光耀千古的著作和成就问世。然而,就是秦始皇的一个焚书坑儒,使得这一切都随着那点燃的熊熊大火付之东流了。
诚然,正如以为外国人所言,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中国或许最终会沦为像欧洲那样的长期分裂局面,但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罪行却绝对令人不能容忍!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接下来我觉得就应该是汉武帝所推行的这项后来得到所有封建帝王追捧的政策了。
诚然,这项政策在施行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成熟,等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同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加之它又被封建统治者肆意篡改来为其统治服务,以至沦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大。
而更让人无比愤慨的是,此时汉朝从秦朝覆灭的历史中走过来不过百年,它不但不纠正秦王朝的焚书错误,给惨遭浩劫的各家平反,却来罢黜百家,这当然就使得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再,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不再!
三 科举制度
接下来就是始设于隋王朝而兴盛于唐王朝的科举制度,到清王朝1905年废止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的确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可否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它指引着中华民族1300年的思维定向,那就是四书五经,写文章。而其他的呢?诸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等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几近空白。科举之前,战国时我们的祖先能够写出《甘石星经》、《孙子兵法》这样的辉煌巨著;秦汉南北朝时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能够发明出地动仪、浑天仪,数学家刘徽、祖冲之能够对圆周率作出领先世界上千年的贡献,可开科之后呢?就拿我们都引以为豪的盛唐,除了诗人、文学家,我们究竟出了几个科学家、数学家?我不否认文学的重要性,但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了像张衡那样的全才?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年都热衷于科举,从而社会上就没有或很少有人投身于这些“歪门邪道”,于是,我们民族的科学就停滞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无奈吗?
四 八股文兴盛
科举下来就紧接着是明清的八股文,这个和前面的科举制度有些类似,然而他对考生的文章又做了更大的限制。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它们的意思。唐诗,代表人物有大李杜、小李杜、韩柳等等,他们都曾是唐朝的官员吧,其实即使那些不出名的小诗人,很多也曾经做官;宋词,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吧,还有陆游、辛弃疾吧,他们是否也是宋王朝的官员?然而,让我们来看看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考丨中了几个?吴承恩倒是考丨中了,可等考丨中了,也半截身子入土了。你能说他们没有才华吗?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那个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这样的人考不中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这时候的科举已经连文学人才都选拔不到了,更何况科学人才呢?前后五六百年,遍翻历史找找能够拿得出手的科学人才,几乎没有。
事实上,满清入关以后所施行的文字狱,所搞的借编纂《四库全书》而大肆毁灭典籍的活动,哪一个不能称为浩劫呢?
想一想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他们在干着什么?再看一看同期的我们,对比一下这时的东西方制度的差异,我们中华民族怎会不落后呢?
五 高考制度
最后来说一下高考制度。很多人可能不会赞成这点,毕竟高考最多也才实行了30年,而30年对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瞬。然而,我想提醒一下诸位,现在是什么年代?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好像是现在十年创造的价值就是过去几百年的综合。你想一下,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30年难道还不如过去的一个王朝,300年,而且,过去的300年你很容易用50年就追回来了,而现在的30年,你可能需要10年才能追回,也就是说,现在要想追回这些差距,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东西。
然后呢,自然你要说说高考究竟有什么危害啊?很显然,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的科举,只考文学,就是把人把文学路上逼;而现在的高考,考的也是文化,只有那几门科目,而你要被人认可,你就要去高考,把全国的年轻人都往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么几门科目上赶,不能干其他的,最起码是学好这几门科目前不能干其他的。于是,你就得学习你可能八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浪费宝贵的生命、时间和金钱。而如果你要另辟蹊径呢?那就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说你不务正业,而且你还要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还要有能够理解你的父母。唉,这一切谁能恰好全部拥有呢?而恰好拥有条件的一些,谁又敢保证他们都能够学有所成呢?或者你说他们可以通过高考,等进入大学以后再发展方向啊,然而你可知道,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再说,进入大学以后,很多都已经将近20岁了,别人从小开始努力,而你20岁刚刚开始,你比别人已经失去了多少?
所以,我说,高考制度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文化浩劫,中国的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多样化,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在自己喜欢的方面和其他民族的青年从相同的起点上在相同的条件下竞争,只有这样,我想,我们的民族才能繁荣昌盛、万古长青。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作用商鞅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没有认真执行,对古文化没有造成的破坏。
秦始皇“焚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一律交官府烧毁,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公元554年,西魏南下攻梁,梁军节节败退。梁元帝以为自己读万卷书,仍要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聚集14万册书一起烧掉。
乾隆帝“焚书”
  乾隆帝即位后,组织了有名的文人学者编《四库全书》,编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毁弃,该“删改”的应删改。据统计,乾隆共焚毁典籍达71万卷之多,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第二次大规模焚书 一千四百四十年前的今天,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陵城(今湖北江陵县)内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这些图书的价值,从它们的来历就能完全了解。对此,《隋书·经籍志》有详细记载,大致如下: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亡山林,有的连儒家经典也没有能保存下来,只能靠口头传播。汉惠帝时取消了禁止百姓收藏图书的法令,儒家学者才开始在民间传播学说,但由于原书没有完整地保留,长期依靠口头流传,造成很多错乱和遗漏,《书经》出现了两种本子,《诗经》有三种,齐地流传的《论语》与鲁地不同,《春秋》有数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混乱。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作为专门机构,收藏全国献上的图书。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就是以太史所藏史书为主要依据写成一百三十篇《史记》的。到了汉成帝时,这些藏书又流失了不少,因而派陈农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令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加以校阅整理,刘向死后,汉哀帝令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书分为七类,编成《七略》。 王莽覆灭时,皇宫中图书被焚烧。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重视学术文化,特别注重儒家典籍,各地纷纷献书,皇宫中的石室和兰台的藏书又相当充足了。于是将新书集中在东观和仁寿阁,令傅毅、班固等依照《七略》分类整理,编成了《汉书?艺文志》。可是到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时,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但运往长安的书籍还有七十余车之多。以后长安也沦于战乱,这些书籍被一扫而光。 魏国建立后,开始收集散在民间的图书,由中央机构秘书负责收藏整理,根据不同内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加上西晋初在汲郡(治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书,共有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不久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爆发,首都洛阳饱受战祸,成为一片废墟,皇家图书荡然无存。 东晋在南方立国后,又陆续收集了一些,但对照原来的四部目录,只剩下三千十四卷。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如东晋末刘裕攻占长安时,曾从后秦的府藏中收集到四千卷古书。到宋元嘉八年(四三一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已著录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齐朝末年,战火延烧到藏书的秘阁,图书又受到很大损失。梁初的秘书监任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图书,不计佛经共有二万三千一百六卷。由于梁武帝重视文化,加上江南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安定局面,民间藏书也大量增加。侯景之乱被平息后,湘东王萧绎(即以后的梁元帝)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七万余卷运回江陵。 其余的七万卷应该是梁元帝在江陵的旧藏,至此,他的藏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十四万卷。梁元帝将这些图书付之一炬的后果如何,《隋书?经籍志》也有记载: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绝,图书散失更加严重。北魏统一北方后,朝廷的书籍还很少。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向南方的齐朝借书,藏书才稍有增加。尔朱荣之乱时,朝廷的藏书又散落民间。北周在关中建立之初,藏书只有八千卷,以后逐渐增加到一万多卷,灭北齐后又获得了五千卷。 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年)接受了秘书监牛弘的建议,派人到各地搜访异书,规定原书可在抄录或使用后归还,并且每卷发给一匹绢的奖赏,因此收获很大。隋灭陈后,又获得了不少书籍,但这些大多是太建年间(五六九――五九二年)新抄的,用的纸墨质量差,内容也错误百出。这说明经过江陵焚书,南方的古籍已毁灭殆尽了。经过整理,隋朝秘阁的藏书达到三万余卷。隋炀帝时将秘阁的藏书抄写了五十份副本,并在东都洛阳建观文殿作藏书之用。 唐武德五年(六二二年)灭王世充,攻占洛阳后,将所有图书装船运往长安。由于过三门峡时翻了船,大多数图书落水漂没,留下的只有一二成,连目录都残缺不全。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由于唐初的藏书包括了五五五年以后数十年间问世的书籍,实际恢复的旧籍还不满原来的一半。从数量上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质量自然远在民间所藏或太建年间抄本之上,所以损失是无法用数量来估价的。从秦始皇到唐初,中国的书籍已经遇到了大小无数次灾难。从唐初到现在,天灾人祸又难计其数,当时的近九万卷书中大多也没有能保留下来。但一次由皇帝主动焚毁十四万卷书的记录,在这二千多年间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要是梁元帝没有焚书,那么即使在西魏军队占领江陵时有所破坏,总有一部分会作为战利品集中到长安,也总有一些会流传到今天,而间接保留到今天的信息必定会更多。如果这样,公元五五五年前的中国史会比今天所了解的丰富许多,中国古代文明必定会更加辉煌。一千四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中知道发生过这场浩劫的人肯定已经不多了,但是江陵焚书的起因却是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文明命运的人认真思考的。 梁元帝焚书的间接原因是西魏的入侵和防御战的失败。公元五五四年十一月(梁承圣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指江陵。其实,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经注定了他覆灭的命运。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而且远离南朝长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建康。为了应付兄弟和宗族间的冲突、控制潜在的敌对力量,他又将军队分驻在各地,对北方的强敌西魏非但不加防范,还妄想利用它来消灭异己,甚至在接到梁朝旧臣马伯符从西魏发来的密件时,还不相信对方已在作入侵的准备。 西魏的主帅于谨在出兵时就对梁元帝的战术作了预测:上策是“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扬”,即军队总动员后主动放弃江陵,转移到建康。中策是“移郭内居民还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即将外城居民迁进内城,加固城防工事固守,等待援兵。下策是“难于移动,据守罗郭”,即不作任何主动转移,死守外城。而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梁元帝必然采取下策。以后的发展果然不出于谨所料,梁元帝的战术甚至比下策还糟糕。 十一月二十日,武宁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北)宗均报告了魏军即将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大将胡僧辩和谋臣黄罗汉说:“两国关系友好,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必定不会如此。”上年曾出使西魏的侍中王琛说得更绝:“我当时揣摩宇文泰(西魏太师,实际统治者)的神色,肯定没有入侵的道理。”梁元帝决定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可是三天后,魏军已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一带,元帝这才下令内外戒严。但王琛跑到石梵(今湖北钟祥县境)后又给黄罗汉送去急信:“边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是儿戏。”这使元帝又将信将疑。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元帝才派人到建康去征召握有重兵的大将王僧辩来江陵任大都督、荆州刺史,率军入援。但他对抵抗魏军毫无信心,十二月一日晚上在凤凰阁上已发出“今必败矣”的哀叹。即使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对部属的防范控制却丝毫没有放松,郢州刺史(治今武汉市)陆法和出兵援江陵,他派人阻止:“我这里能够破敌,你只要镇守郢州,不必调动军队。”就这样失去了一支最近的援兵。十二月十日,魏军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袭占江津(今湖北沙市市东南),截断了东陵以东的长江水路。当天梁元帝在江陵外城的津阳门外举行了一次阅兵,但北风大作,暴雨骤降,只得草草收场。第二天,魏军攻下武宁,俘获太守宗均。一向坐轿的元帝骑马出城,部署在城周竖起一道六十余里长的木栅,命胡僧辩、王褒分别负责城东城西的防务,太子巡守城楼,百姓搬运木石。当天夜里,魏军到达离江陵仅四十里的黄华,十四日进抵木栅下。十五日,梁军开门出战,新兴太守裴机杀了魏将胡文伐。可是到了二十四日栅内失火,烧掉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魏军乘机大举渡过长江,于谨下令筑起包围圈,江陵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尽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征召援兵,但没有一支到达。实力最强大的王僧辩远在建康,虽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军,却准备采取等待时机,袭击魏军后路的策略,可惜还来不及实行,江陵就已陷落。另一支援兵由广州刺史(治今广州市)王琳率领,虽日夜兼程,刚赶到长沙。二十七日,深感绝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块帛亲笔写上:“吾忍死待公(你),可以至矣!”催王僧辩进军,但早已无济于事。五五五年一月四日,梁军分路开门出战,全部败还。十日,魏军全面攻城,梁军主将胡僧辩中流矢而死,军心动摇,有人开西门放入魏军。元帝退入金城(内城),立即派两位侄儿作人质,向于谨求和。城南将领纷纷投降,城北的将士苦战到黄昏,听到城陷的消息才四散而逃。

元帝在焚书时想赴火自杀,被左右阻止,于是准备投降。谢答仁等劝他乘夜突围,只要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在江南马头的一支梁军的救援,但元帝不惯骑马,认为“事必无成,徒增辱耳”。在王褒的挑拨下,元帝还怀疑谢答仁的忠诚,因此在他建议收集内城残部五千余人固守后又拒绝与他见面,气得谢答仁吐血而去。元帝换上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备受羞辱后,于一月二十七日被杀。魏军从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了数万人为奴婢,作为战利品押回长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杀尽,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冻死或被人马踩死。 这场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而且梁军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最大的损失还是这十四万卷书和江陵城中的无辜百姓。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战争实在称不上“大战”,与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西晋末年、东晋十六国期间已经发生过的战争相比,江陵之战只是小巫而已,此后至今大小战争不知又发生了多少。这些战争,无论是国内的农民暴动还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无论是民族、政权间的冲突还是外敌入侵,都曾造成文化积累的破坏和文明的倒退,书籍的损失只是其中之一。但在印刷技术还没有形成或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大量书籍都只有稿本或少数抄本流传,无数杰出学者的毕生心血、千百年的学术文化结晶在铁血和烈火中毁于一旦。《隋书·经籍志》中提到的几次书籍大灾,无一不是发生在战乱之中。直到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战乱还毁灭了大批珍贵典籍。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二万多卷《永乐大典》,唯一还留下的一部近二万卷的副本在一八六○年英法联军和一九○○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焚烧或掠夺,目前所存仅八百卷。乾隆五十八年编成的、多达近八万卷的《四库全书》,尽管在副本以外又抄成了七部,但副本与其中的三部分别毁于帝国主义对北京的入侵和太平天国战争。 人类文明所受的浩劫又何止于在中国?而其中为害最烈的也是战争,直到今天还在威胁着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前南斯拉夫一座闻名世界的古桥,不久前毁于战火。 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史籍,写出江陵焚书的前因后果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今后的一千四百四十年间,在更长的未来以至永远,在中国,在世界,不要再有战争。让和平永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永远保留在地球上,成为我们和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如果这善良的愿望被侵略者所破坏,那就应该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摧毁战争狂人。当年的梁元帝只要稍有一点信心和勇气,在战略和战术上少犯一些错误,江陵之战或许根本不会发生,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同样,如果清政府能适应世界潮流,变法图强,或者能坚决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入侵者就不至于能如此猖狂肆虐,《永乐大典》的大部分或许能保存到今天。 在战争还无法完全避免的情况下,国际大家庭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制定在战争中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将在战争中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确定为对全人类的罪行。 江陵焚书又是梁元帝主动犯下的罪行,因为魏军兵临城下时并没有焚书的必要,他要战要降也与是否焚书无关。在他被俘后曾被问到焚书的原因,回答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固然说明他至死也不了解亡国的真正原因,或者知道了而不愿承认,但也证明了他一生爱书,爱读书,由极度的爱突变为极端的恨,要让这些书成为他的替罪羊或殉葬品。 据《梁书·元帝纪》所载,他五岁时就能背出《曲礼》的上半部.虽然自幼瞎了一眼,却异常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这些话或许有所夸张溢美,但有几件事情却是不会作假的:元帝酷爱玄学,从五五四年十月十九日开始在龙光殿给大臣们讲解《老子》。十一月二十三日,魏军已经到达襄阳,他才暂停讲课,宣布“内外戒严”。二十七日,见边境没有什么动静,便又恢复讲课,百官只得穿着军装听讲。十二月二十七日晚上,江陵已处于魏军合围之中,元帝上城巡视,还雅兴不减,随口作诗,群臣奉和。他的著作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五十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三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合计超过四百卷。如此广博浩繁的成果,即使是专业学者也并非唾手可得,对于一位活了四十七岁、又经历了多年乱世的皇帝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他的诗文虽然不脱轻薄浮艳习气,但也不乏清新隽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一席之地。作为皇子,他先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建康、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和荆州(治江陵)任职,要收罗七万卷图书,并最终汇集到十四万卷,也是煞费苦心的。要说梁元帝爱书,爱读书,是毫无疑问的。 不仅梁元帝如此,历代帝王中爱书和爱读书的人还不在少数,如《隋书·经籍志》中提到的几次大规模征集图书,无不与当时帝王的爱好有关。连昏庸无道以致亡国的隋炀帝,在保存古籍方面也做了一件好事。要不是他下令将秘阁的三万卷书抄了五十份副本,说不定多数书会逃不过隋末唐初的战祸。皇帝既有绝对的权力,又有取之不尽的钱财,还有普天之下的臣民可供驱使,在收集、整理和保藏图书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个人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历史的悲剧也正发生在皇帝身上。一旦图书为皇帝所收藏,就成了他个人的私产,不仅从此与民间绝缘,而且随时有被纂改或销毁的可能,也会成为一位皇帝或一个朝代的殉葬品。梁元帝焚书后,又把所佩宝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在他眼中,十四万册书与一把宝剑一样,不过是他的私产,有用时用之,无用时毁之,何罪之有?


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统一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是有四次大统一的时期的,具体如下:第一次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的分裂局面。第二次西内晋,司马炎容灭东吴,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时间短暂)。第三次隋朝,隋文帝灭南陈,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第四次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宋、辽、西辽、西...

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
第二次大规模焚书 一千四百四十年前的今天,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陵城(今湖北江陵县)内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这些图书的价值,从它们的来历就能完全了解。对此,《隋书·经籍...

中国历史有几次“分”与“合”?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个王朝从“分”走向了“合”,分别是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一、秦朝:从六国的“分”到秦的“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变法战争形态有几次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4次变法:商鞅变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结局】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被告“谋反”,遭车裂。孝文帝改...

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四次会议是指?
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分别是:中共一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

中国历史上 有哪四次思想解放运动?
1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2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3新文化运动 4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富国强兵的变法都有哪几次
比较重要的有4次 分别如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作为“地符”。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主要内容有 经济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大盛世?分别是在哪几个年代?
4、“开元盛世”又被称为“开元之治”,现于唐玄宗时期。这一时期,有了前面“贞观之治”的稳定局面,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大力发展经济,解放劳动力,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同时还改革兵制。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统一。至此唐朝...

历史上发生过哪四次大规模通货紧缩
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大规模通货紧缩,具体如下:1、1837-1843: 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英国央行的储备不断减少,为了抵御资本外流的窘境,英国宣布加息(与现在何其相似乃尔), 间接造成全球融资成本的抬升。美国出现了通缩,据Thorp (1926)统计达到了-6%的峰值。影响:伴随着棉花价格的暴跌,美国南方经济遭受...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土地革命?
第四次是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开始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第五次是在1950年,通过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最终达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地步。土地改革...

阎良区13866471774: 中国历代被焚书在掩盖什么真相
端木解丹可: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

阎良区13866471774: 趣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经被算命先生忽悠
端木解丹可: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一场盛大酒宴在咸阳宫中举行,七十名博士集体举杯向... 于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焚书令产生了.方士议政畏罪潜逃始皇弭谤怒坑诸生秦...

阎良区13866471774: 秦始皇首开大规模杀害读书人恶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端木解丹可: 焚书坑儒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群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首开大规模杀害读书人恶例.

阎良区13866471774: 历史上国外有类似焚书坑儒,文字狱之类的文化浩劫么 -
端木解丹可: 中国历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书和钳制人民思想.先说焚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阎良区13866471774: “书籍被烧残”指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事件?
端木解丹可: “书籍被烧残”指的是秦朝 “焚书”坑儒事件. 当年始皇帝听李斯进言,焚了书.在文化繁荣发展上这是一次不小的挫折. 李斯师从荀子.众所周知,荀子乃儒家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可其门下却出现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

阎良区13866471774: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文化浩劫?比如焚书坑儒 -
端木解丹可: 八股取士,文字狱.

阎良区13866471774: 中国古代增又多次的焚书事件,哪个帝王焚书最多
端木解丹可: 乾隆时,以编撰各种图书集成为借口,大量收刮民间藏书,并将各种不利于满清统治的著作毁去 仅《四库全书》一例,修书毁书便各占一半

阎良区13866471774: 焚书坑儒是否真有其事?关于焚书坑儒,是个什么历史事件,目前有哪些
端木解丹可: 汉初儒学巨子贾谊,他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过秦论》,专门批判秦始皇的过失,里面说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根本没谈坑儒之事.这些事实,不能不令我们对秦始皇坑儒说法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阎良区13866471774: 历史上的第一人
端木解丹可: 在中国历史上焚书最早应该是秦孝公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阎良区13866471774: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还有哪些皇帝焚书了 -
端木解丹可: 乾隆帝“焚书”:乾隆帝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