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诗歌鉴赏的内容解读

作者&投稿:豆卢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赏析?~

①【作品背景】:嘉佑元年,苏轼、苏辙离蜀赴京应考,首次路经渑池,借宿于县中寺舍,一起在老僧奉闲的壁上题诗。嘉佑六年,苏轼与苏辙作别于郑州,之后再次经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以此诗和之。
②【思想内容】:整首诗的内容应从表面和深层次两方面来看。
表面上,首联引出并回答问题:漂泊的人生像什么?像鸿雁偶然在雪上驻足时留下的爪印。颔联写出,鸿雁偶然在雪上留下爪印,而那也会随着冰雪融化消失。鸿飞雪化,一切都不复存在。接着,颈联写了奉闲死后只留下灵塔,庙里墙壁上当年的题字也因为墙壁的破损而模糊不堪。最后,诗人回忆当初赶考的往事,崎岖的山路、漫长的旅途、困顿的征人,还有跛脚的驴不停嘶叫。
诗人通过对“终会消逝的鸿雁爪印”、“老僧坏壁”、“回忆赶考”等描写,表面上抒发了一种对人生世事无常的伤感之情,但实际上,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作者悲凉却不悲观,抒发了其对人生的一种思索: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因此,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却仍能保持乐观精神的底蕴。此外,作者通过对当年兄弟二人赶考的描写,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温情,劝勉苏辙珍惜当下,正是因为人生的无常,才更应该珍惜人生的可贵。
③【艺术风格及作者情怀】
从艺术手法上看,全诗以议论入诗,凸显了苏轼的才气。而后又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人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人生像雪上鸿雁的爪印一样,变化无常、短暂不定,将诗人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用艺术形象表达出来,并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富有启迪意义。
此外,首联和颔联之间运用了顶针的手法,在字句上更耐人寻味。最后,颈联和尾联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将之前抽象的比喻具体化、形象化,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部分有参考;转载请注明】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苏试怀念老和尚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注与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注与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②。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③。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④。诗词译注:①此诗作于前一首之后,时作者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②...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古诗赏析
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了这首诗,完全依照苏辙的原韵。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寄给哥哥的诗里就说:“...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翻译
1、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2、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和评析
这里分析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就是苏轼和韵诗中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第二次进京,应制科考试入三等(据《宋史·苏轼传》载,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判官,于当年十一月离京赴任。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到郑...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是什么?
《和子由渑池怀旧》写作背景 嘉祐六年苏轼前往凤翔做官,苏辙为苏轼送别,他忆起在自己19那年,与兄长进京应试,同住于渑池僧舍,题诗璧上,如今兄长赴任途中又要经过故地,苏辙心中有无限感慨,于是,在分手回京时,做《怀渑池寄子瞻兄》,赠予苏轼。苏轼得诗后,则以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与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介绍
《和子由渑池怀旧》收录于《东坡七集》。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跪求古诗文解释及赏析!!~ 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是苏轼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诗中前四句以雪...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旧指的是什么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赏析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老僧:即指奉闲。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

平桥区15738046489: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诗歌鉴赏的内容解读 -
伯滕复方: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

平桥区15738046489: 诗歌鉴赏,苏轼的和子由蝇池怀旧 -
伯滕复方:[答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出名在前四句,这四句对人生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宋诗说理,这几句...

平桥区15738046489: 周邦彦《六丑》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比较赏析 -
伯滕复方: 周邦彦《六丑》赏析:本篇写游子思念佳人.笔触细腻,融情于景.全词以美人喻鲜花,用爱的柔笔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使花园的寂寞与人世的幽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词人惜花伤春的同时,也在自怜自伤.上阕写花谢,极尽想像;下阕写追...

平桥区15738046489: 如何鉴赏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人生到
伯滕复方: 这首诗与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是相互唱和之作.苏轼先后两次路过渑池,前一次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和弟弟苏辙一起前往京师参加科举考试,路过渑池,在奉闲...

平桥区15738046489: 《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苏轼什么思想
伯滕复方: 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译文 注释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

平桥区15738046489: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和他表达的情感 -
伯滕复方: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既现在的苗瓦村和李杏弯]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平桥区15738046489: 英语翻译《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知... -
伯滕复方:[答案] 【题解】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

平桥区15738046489: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整首诗怎么写的?怎样解释该首诗? -
伯滕复方:[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题解要点:1出处:东坡全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