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意思

作者&投稿:謇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调歌头全诗的意思~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原文: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赏析: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诗最著名两句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水调歌头填法: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以周紫芝《水调歌头·丙午登白鹭亭作》为代表。此词前段第四句五字,后段第四句六字,第五句五字,与毛词异。

苏轼词“中年亲友离别,丝竹缓离忧”、“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叶梦得词“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遥知玉斧初斲,重到广寒宫”,和这个就是一样的。宋词如吴文英、刘克庄、方岳,金元词如蔡松年、王庭筠、元好问、赵孟頫,皆如此填。
典范词作
北宋·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扩展资料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相关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译诗、诗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译诗、诗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译诗、诗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水调歌头的含义是什么
水调歌头是一个词牌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唐朝大曲有"水调歌"。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

"水调歌头"四个字什么意思?有何出处来历?
“水调歌头”,是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成的词牌。《填词名解》说:“歌头,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头’‘氐州第一’之类。《海录碎事》解释说:“炀帝开汴河,自造《水调》,其歌颇多,谓之《歌头》,首章之一解也。”顾从敬《诗馀笺释》说:‘明皇欲幸蜀时,犹听唱《...

水调歌头的意思是什么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

《小调歌头·明月几时》的全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苏轼水调歌头解释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苏轼的《水调歌头》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
1、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是: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2、原文出自苏轼的《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原文
1、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是: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2、原文出自苏轼的《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水调歌头是什么意思?诗意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

请问水调歌头是什么意思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水调歌头填法: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以周紫芝《水调歌头·丙午登白鹭亭作》为代表。此词前段第四句五字,后段第四句六字,第五句五字,与毛词异。苏轼词“中年亲友离别,丝竹缓离忧”、...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的意思 -
牧航瑞培: 水调歌头: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全文的意思是什么啊??? -
牧航瑞培: 1、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整首词的意思是什么 -
牧航瑞培:[答案] 明月什么时候有?我端起酒杯问苍天.不知在天上的宫殿里,今晚是那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和高处承受不住的寒冷.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却怎能与人间相比?月亮转过红色的楼阁,低挂在窗户上,照着失眠...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的“水调歌头”是什么意思? -
牧航瑞培:[答案] 词牌名. 是古代一种唱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是根据这种调来填的. 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用了这个调子填出来的. 还有很多人以同样的调子写出来的词就是别的名字了.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的意思是什么 -
牧航瑞培: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这个词的意思 -
牧航瑞培: 酒令的名称.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诗的意思 -
牧航瑞培: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是词的一种格式韵律;而后面的,比如说:明月几时有,才是这首词的名称.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请问水调歌头是什么意思 -
牧航瑞培: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 中序 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 <凯歌> <台城游>等.双调95字,平韵.宋苏轼作"明月几时有"一阕.尤为著名.宋人于上下阕中的两个六字句,多兼押仄韵.也有句句通押同部平仄声韵的.

苏家屯区18572322326: 水调歌头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牧航瑞培: 是个词牌名,也是苏轼想要表达的一种境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