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风选课孟尝君关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作者&投稿:经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篇600字左右,关于《冯谖客孟尝君的》这篇古文的,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题的读后感~~~~~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文章叙述了冯谖因穷而困宭,求食于孟尝君,成为孟尝君的门客。当旁人向孟尝君介绍冯谖“无好”“无能”时,孟尝君笑而受之,当左右人将冯谖的“三歌”向他“告之”“笑之”“恶之”时,孟尝君不以为然,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后来,冯谖充其孟尝君“出记”招募至薛收债之人,为孟尝君焚劵市义,游说诸侯,建立宗庙,开凿“三窟”,为巩固其政治地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冯谖为孟尝君干得第一件好事就是在常人看来愚蠢之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眼光短浅的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他却以损失眼前的利益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常人只能看出多少多少的实物价值,他却评估出了“仁义”二字的巨大无形资产价值,实际上他是最为精明和最会算计的人中之杰。
冯谖的政治卓越“焚劵市义”是一种争取民心的活动。冯谖的政治远见,明智远虑,在于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一个统治者尽管可以一时拥有大量的财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将是十分危险的。冯谖出奇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并建议在薛地建立宗庙,以长久保护封地。通过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建立宗庙、谋官职等),缓解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坚实了其政治地位。

本文赞扬了冯谖重实践,戒浮华,有谋略的政治才能和果断的办事作风。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反衬出“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却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看人下菜碟”行为一种委婉的批评。但还是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表现了孟尝君是一位重视人才,善于接受意见和教训的贤明的政治家,体现了孟尝君的大胸襟和气度.。

古文今读,颇有兴致。不曾料想,狡兔三窟之术,尚可用在政客们的身上,作为三大防身法宝。千年的计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依然可行可施。“狡兔三窟”,任何人都要在一定时候想好、安置好自己的退路和后路。冯谖为孟尝君造“三窟”的过程非常有谋略。他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他深知人性的奥妙,凡事都会因失去的才觉得珍贵,凡人都拒绝他人直接推销自己。而如果由第三方推荐或者与第三方竞争人才,那么人们会非常珍重人才。冯谖使魏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失去的才觉得珍贵了,冯谖遂成大计。由此足见先朝谋士们的高瞻远瞩。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哲理。

为人不可无德,为官当需谋略。物小则有小计,物大则有大策。在励精图治为国于民之时,不妨居安思危,为己留有后路。当隐且退,见好就收!切莫落得“干戈随己已有年,闲非闲事万万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生功名百世冤!”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凡事都得提前考虑,早作打算,否则忧愁马上就来到。说得更严重一点,一点小事没考虑周全,甚至引发灾难,这并非耸人听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小问题能造成大损失、大灾难。能提早做好准备,有远见卓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虽说每个人在做事情前,都会在脑子里有一个计划,但有的人考虑的远,有的人只看眼前。这就象下象棋,好棋手能看到几步之后的走法,而初学者只看到眼前的棋子,这就是人之间的差别。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战国时期,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道:“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这个小故事实际上道出了《黄帝内经》里说的医术的三种境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欲病”、“治已病”固属不易,但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莫过于“治未病”,这大概相当于现代的疾病防控,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孙子兵法》也有这样一句话:“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呀!孙子兵法还说:这种高明的善于打仗的将领打了胜仗,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猛的武力。因为他取得胜利,是无疑的。
  “扁鹊”的话和“孙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战争和事情(病)在没发生之前,就已经圆满解决了,病灶被消除,遏制了病情的发展;没发生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物质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能避免战争造成的灾难,又取得胜利,这真是天大的功劳。但遗憾的是取得这样的成绩,即没有名声,也显不出勇猛,更显不出功劳,也得不到大众赏识,这真是有点不公。小说和戏曲都歌颂了一些常胜将军,百姓们也津津乐道,但百战百胜的将领并不是最好的将领,这种理论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有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可以一代一代相传,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原有科研成果上更进一步,这才有了今天的汽车、飞机、和航天事业。如果不能代代相传,不能在原有的发明基础上更进一步,而后人必须从头开始,我想大概我们现在还是石器时代,也只能刀耕火种。而人对社会的认识(属社会科学),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种程度,你只能从头开始,从呱呱坠地到“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每个人都必须一步一步走完这个过程,没任何人可以出生后就达到“不惑”的能力,即便你三十岁了,想达到“不惑”的水平,也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从牙牙学语开始,一步一步融入这个社会,一步一步认识这个社会,一步一步感触人生,到七十岁你才能“驾轻就熟”,你才能感悟到人生真谛,对人生大彻大悟,人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如果你对这种说法感到疑惑,这只能说明你还年轻。有一位号称“智囊”的名人在九十岁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七十才开始,六十岁犹在摇篮里”。“智囊”人物都觉得自己在六十岁之前办的事没办明白,或者说办得太幼稚;可想而知平常百姓办的事,更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以。
  让人生对事务的处理不因小失大,有先见之明谈何容易!这种能力是大量实践中得来,有时是从很多失败中才能吸取教训,一般来说失败次数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交“学费”,那种“吃一辈子豆子记不住“豆腥气”的终究是少数。军队要想有战斗力,除平常的训练外,军事演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真实的战争是更好的锻炼,但那时要付的“学费”就是血的代价了。
  《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距今都两千五百多年了,这些著作都达到一个时代高峰,至今也没听说有那部相关著作能超越它们。这些著作充满了辩证关系,有无穷的魅力,这就是生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所干的事业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走的过程中受挫折是正常的,但我们及时总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每一个前进过程脚踏实地,“千里”的目标也就在眼前了。
选自“九九文章网”


冯谖孟尝君原文翻译
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

冯谖客孟尝君全文翻译
译文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

求 冯谖客孟尝君的读后感 关于求职方面的
1、冯谖是个低调的人,从孟尝君对其第一次面试可知。问:客何所能,何所长?答:无所能,无所长。现在面试如果再这样回答恐怕就此为止了。冯谖是了解孟尝君的,所以才会如此回答。在求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虚夸。2、在自己不被重用时敢于争取,不是那种默默无闻之辈。三呼“长铗归去兮”即是。3...

孟尝是谁,关于他有什么著名的故事吗
过了五天,孟尝君又向那位负责人询问冯欢的情况,负责人回答说:“客人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又把冯欢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子坐。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询问那位负责人。负责人回答说:“这位先生又曾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孟尝...

孟尝君故事简介
孟尝君,原名田文,出生于王室家族。关于孟尝君的 故事 很多,你知道哪些是他的故事?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孟尝君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 “战国四公子”,是对当时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之时,给这股风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人物的称呼。这股风潮兴盛...

求一篇3000字的大学语文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或者故事
从《冯谖客孟尝君》也不难看出,冯谖作为一个普通的门客,渐渐得到孟尝君的重视和厚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重士”的风气兴盛。后来孟尝君叫他去收债,冯谖却召集百姓毁掉债券,回来就跟孟尝君说为他买了“义”。后来孟尝君真的感到为他买了“义”,以民为本方能得到民心。也正是“重士”和“以民为本”让孟尝...

冯谖客孟尝君讲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孟尝君喜欢广招门客,门下有食客三千。但是他食邑的赋税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

孟尝君-- 冯谖买义与鸡鸣狗盗
他破除了阶级观念,他门下有三千食客,有才高八斗之士,有平庸忠诚之人,也有穷途混吃之辈,孟尝君都能与之平起平坐。对他父亲后宫仆妾穿绸吃肉,而天下的知识分子却连粗衣淡饭都难求,他深不以为然。可见他年轻时候已经有一种造福天下寒士苍生的胸怀。他与他父亲有一段关于人生价值的谈话。他问他...

田文为什么叫孟尝君 历史上对孟尝君的评价怎样
谥号称孟尝君。田文 (战国四公子之一)田文(?—公元前279年),即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的典故
孟尝君鸡鸣狗盗是怎么回事 “战国四公子”,是对当时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之时,给这股风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人物的称呼。这股风潮兴盛的缘由是因为强大的秦国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各国为了抵御秦国,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纷纷招募天下贤能之人。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个性迥异...

松岭区13473737542: 求一篇600字左右,关于《冯谖客孟尝君的》这篇古文的,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题的读后感~~~~ -
素堂口服: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文章叙述了冯谖因穷而困宭,求食于孟尝君,成为孟尝君的门客.当旁人向孟尝君介绍冯谖“无好”“无能”时,孟尝君笑而受之,当左右人将冯谖的“三歌”向他“告之”“笑之”“恶之”时,孟尝君不以为然,一...

松岭区1347373754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写一篇作文150个字 -
素堂口服: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秋天的收获,源自于春天的播种投入和夏天的辛勤劳动,而将来的丰收,则取决于现在的努力学习与艰苦奋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倘若现在不努力读书,认真学习,播下成功的因子,将来怎么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松岭区13473737542: 冯谖客孟尝君中学到了什么人生智慧? -
素堂口服: 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

松岭区13473737542: 冯谖客孟尝君 -
素堂口服: 哎哟,你得结合上下文看啊.【原文节选】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

松岭区13473737542: 急,急,急.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题写一篇600左右议论文 -
素堂口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先秦思想家孔子《论语·卫灵公》之语.它告诫人们,如果没有长远谋划,就会有眼前忧患,做事要有远大眼光,不可只顾当前....

松岭区13473737542: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讲了几件事 -
素堂口服: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

松岭区13473737542: 《后汉书 孟尝传》翻译? -
素堂口服: 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年轻时修养自己的品行操守,在郡里担任户曹史官.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因而毒害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

松岭区13473737542: 分析《冯谖客孟尝君》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素堂口服: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久为传诵的名篇. 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

松岭区13473737542: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
素堂口服: 1.匡衡凿壁(匡衡凿壁)【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