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什么用伤寒统称外感?

作者&投稿:舟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1、《伤寒论》作者是张仲景。
  2、人物简介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150年正月十八日,于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3、作品简介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作者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150年正月十八日,于219年溘然

张仲景
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实际上没有用伤寒统称外感,《伤寒论》里也提到了温病。而且从发病传变的规律来看,这也是一类寒伤阳气的疾病。倒是后世医家有时用伤寒统称外感,后来演变出寒温之争来。

伤寒十居其七是序里面的 这个序是不是张仲景写的还是存疑的 就算是他本人写的 伤寒十居其七 应该也是指发热性疾病 考虑那时候传染病大流行 也没什么错误 他就喜欢那么用 就是那个时代的用词习惯就这样

谁说的,仲景有这么说过吗?伤寒论中有哪一条这样说的?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伤寒论》为什么用伤寒统称外感?
实际上没有用伤寒统称外感,《伤寒论》里也提到了温病。而且从发病传变的规律来看,这也是一类寒伤阳气的疾病。倒是后世医家有时用伤寒统称外感,后来演变出寒温之争来。

《伤寒论》之“伤寒”是什么意思?何为伤又何为寒?
就说下我自己的看法,从日语把感冒叫风邪,就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着凉感冒是风中的邪魔侵入身体所致,伤寒中,伤我理解成伤风,和风邪差不多意思,寒就是寒气入侵的意思。风和寒冷导致的生病是妖魔鬼怪引起的,这个可能是最初人们并没有多少医学知识,还处在比较愚昧懵懂的状态下的想法,然后这个说法就...

中医中称的“伤寒”为什么《伤寒论》教科书上定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
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伤寒论》真相到底是什么?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也就是说,如果伤寒含义为伤邪,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 「寒」在《伤寒论》某些文意中是有「邪」之意的。不仅是「寒」,「热」在某些文意中也不是指「热」,而是指代「邪」。「寒」、「热」作「邪」解,则《伤寒论》中的一些文句、以及《伤寒论...

仲景《伤寒论》中有“伤于寒,有即病者”吗
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以归咎于仲景之法,而委废其太半也。吁!使仲景之法,果贻祸于后人,《伤寒论》不作可也。使仲景之...

伤寒论的解释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 规律 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词语分解 伤的解释 伤 (伤) ā 受损坏的地方:工伤。伤痕。 损害:伤了筋骨。伤脑筋。伤神。劳民伤财。 因 某种 致病因素而得病:伤风。伤寒。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伤食。 妨碍 :...

「伤寒」知几何(上)
《伤寒论》非因伤寒流行而写 流传的所谓《伤寒论》自序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是什么?
而《金匮要略》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杂病范畴,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多个领域,不仅包含了伤寒之外的疾病,还包含了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这部书更注重疾病的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差异和病因的复杂性,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总的来说,两部著作的区别在于,《伤寒论》专注于特定类型的传染病,...

《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伤寒”与“温病”三点辨析
至于内经的“病温”,我认为也不是清代温病学说里的“温病”,更像“发热”等一系列阳热证候。所以,相对来说,内经的“伤寒”与“病温”,比《伤寒论》所指更接近我们现代的描述,此乃辨析之三。所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以用来指导我们 养生 ,冬天气温低,我们就不能“伤于寒”,...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杂病论谁写的(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
大季度舒尔: 1、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收集各种意见,集中毕生精力,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的伤寒其实是所有外感疾病的统称,包括鼠疫这种传染病.这本书大...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什么书 -
大季度舒尔: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是什么 -
大季度舒尔: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许昌县15061801669: 大家告诉我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吧 -
大季度舒尔: 《伤寒杂病论》简史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是什么意思 -
大季度舒尔: 据互动百科:伤寒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也泛指外感热病.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的中医理论是什么?
大季度舒尔: 病名来源伤寒论伤寒这个病名在中国起源很早,但是这与西方医学所说的typhoidFever不同,它指的是所有外感热病.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论是什么?临床意义? -
大季度舒尔: 你好!确切的说,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注.古代所指的外感疾病绝非现代的感冒所能概括.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

许昌县15061801669: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的定义, -
大季度舒尔: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 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

许昌县15061801669: 古代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大季度舒尔: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许昌县15061801669: :《伤寒杂病论》是谁的著作 -
大季度舒尔: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