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中,女子离开男子后能否幸福?

作者&投稿:安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经氓中的女子在离开之后生活会怎么样~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 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 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 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小雅·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能,既然那个女子有那么大的决心与男主人公分离,脱离关系,那么她就一定会对自己以后的道路有一定的安排.况且,并不是一定要有莮秂陪在身边才叫幸福.有句话不是说,最简单的生活就是幸福么,幸福是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我相信女主人公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氓》是一首叙述一个经历悲惨婚姻的女子故事的诗。诗中,女子在夫家遭受虐待后决定离开丈夫,但离开后是否会幸福,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的答案。
然而,有一些证据可以让我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诗中的女子表现出了极度的坚强和决心,她不仅决定离开丈夫,还发誓不再回到他的身边。这种坚强和决心可能使她在离开丈夫后能够面对生活的困难,从而走向幸福。
其次,诗中描述了女子的嫁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表明她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有了经济能力,她就可以独立生活,而不必依赖丈夫的供养。这可能为她走向幸福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女子在离开丈夫后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例如社会压力、家庭和工作的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对她的幸福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氓》中的女子离开丈夫后是否幸福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她表现出的坚强和决心以及独立的经济能力可能为她走向幸福提供一定的可能性。然而,她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幸福,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

氓里没说分内分开,它最后以女方思考自己的婚后生活及回忆恋爱结尾。不过我觉得幸福不了,因为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至少心灵得到了 幸福
首先这个男的第一次来 就不注重礼仪
其实婚后开始是受苦 所以可以使共患难的
后来家业有成后 他就施暴
所以说这样的男的不离婚 留着过年啊


《氓》中最后一段是女子的决绝还是无奈?为什么?
1、解答:是决绝。2、理由:《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

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损”暗示什么?用桑叶打比方,好在...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用桑叶由绿变黄,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同时又引出下文女子的被遗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2:好在桑叶形象地表现出女子年老色衰的过程,一语双关,既说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女子的老去....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抛弃
正如张爱玲所说,爱情里的女子,低到尘埃里。在爱情的这架天平上,被冲昏头脑的女主人公一味地迁就氓,早已低到了尘埃中去。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以单方面的付出作为婚姻的基石,她以整日的操劳隐忍作为获取幸福的砝码,这样必然不会得到好的结局。2、婚内无子。读罢全诗,在诗中未曾提及有孩子的...

《氓》一文中主要控诉的是什么,女子的性格是什么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

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
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全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中的那个 氓 女子形象的概述!!
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先秦佚名《诗经》中《国风·卫风·氓》全文如下...

《诗经·氓》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启示?
《氓》的爱情观启示是正确的婚姻观可以尽量帮助女性免遭婚姻的侵害,特别是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婚姻如同儿戏,希望广大女性能够引以为戒,都能够收获美满的爱情与婚姻。诗中女子在婚前就已经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爱人的真实面目。随意,现在女性在结婚前,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爱情蒙蔽了...

《诗经.氓》是哪个朝代的诗。
《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赏析:《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

比较《卫风。氓》与《邺风。谷风》中弃妇的形象。
《卫风•氓》中,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了男子的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_垣,以望复关”),以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

《诗经·氓》:两性之间,越坦诚的女孩越容易吃亏
她的优点:热情、单纯、痴心;缺点:太热情了,太单纯了,太痴心了!女子自己一手包办的婚恋悲剧,无比强大地论证了,一个好女孩,成功地摧毁自己的爱情,只要三步:热情他!捆绑他!拿下他!《氓》就是这样鲜活的生活,是爱情的废墟上,一朵有泪有痛的心花。诗歌,从来不是道德教材的注脚。这个故事...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中的女子被抛弃后还能获得幸福吗? -
壹戴金芪: 能,既然那个女子有那么大的决心与男主人公分离,脱离关系,那么她就一定会对自己以后的道路有一定的安排.况且,并不是一定要有莮秂陪在身边才叫幸福.有句话不是说,最简单的生活就是幸福么,幸福是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我相信女主人公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中,女子离开男子后能否幸福? -
壹戴金芪: 氓里没说分内分开,它最后以女方思考自己的婚后生活及回忆恋爱结尾.不过我觉得幸福不了,因为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中女主人与氓决绝后能否获得幸福? -
壹戴金芪:氓,这个女子实在是不寻常,在春秋战国时代,能有那样一番表现难能可贵.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话,我感觉这样的一个女人,性格刚毅,做事周全,重情又重义,我相信她一定会幸福.因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是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另外从一种相对迷信的角度来说,好人也应有好报,是吧?

汾阳市17085442830: 对关于诗经《氓》里的妻子离开氓的做法如何辩论是正确的 -
壹戴金芪: 一、《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

汾阳市17085442830: 谁能帮忙分析一下《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
壹戴金芪: 《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乘...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中女主是怎么面对这段婚姻 -
壹戴金芪: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自叙了“我”(即弃妇)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如何看待弃妇的命运 -
壹戴金芪: 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启示? -
壹戴金芪: 诗经中的《氓》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爱情观,以下是一些关于该篇诗歌传达的爱情观启示的详细解答:1. 真挚无私的爱:《氓》中描述了一位贵族女子爱上了一位民众男子,并表达了她无私深沉的爱意.这启示我们,爱情应该是真实而无私的,...

汾阳市17085442830: 诗经氓 的赏析 100字左右 -
壹戴金芪: 赏析一: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

汾阳市17085442830: 阅读《氓》,说说诗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 -
壹戴金芪: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