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为何体现孔子思想的阶级和时代性?

作者&投稿:运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是骂人的吗~

意思是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这句话可以认为是骂人。从仁德上看人, 有仁德是君子,没仁德是小人。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语·宪问》。
原文节选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5、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1、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2、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鼻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3、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4、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5、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扩展资料:
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难以企及的。君子尚且要时时注意努力,小人就更难了。《论语·宪问》中孔子教给了我们两个原则。
第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持身端正,做事规规矩矩,行为方方正正;第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凡事要三思而后言,不牢骚满腹,说话要有分寸,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记住这两个原则,做人做事才能更加顺利。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不仁者:没有仁德的人。
仁者:有仁德的人。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

儒家的仁义主张总是在与政治上的强力抗争着。秦汉时期,现实政治生活中民本思想的提倡以及政治批评的活跃,总是生动地体现着仁学的精神。汉代,从贾谊的政论、董仲舒的抑兼并、废奴婢、除专杀之威、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主张,到夏侯胜、贡禹、鲍宣对暴政的揭露与抨击,无不贯穿着仁学精神。

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玄学产生,佛教、道教流行。玄学盛行之际,"名教"被批判,周公、孔子遭轻薄。例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曾因"后生者不见有仁义礼让之风"而伤神,但他却认为"承平尚德治,乱世赏功能",故下《举贤勿拘品行令》,宣称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玄学家也有人认为儒家的伦常合乎人性自然而加以肯定,说"夫仁义者,人之性也",这不是对儒家"名教"的调和,便是用道家的理论为儒家思想作论证。魏晋隋唐长期的儒、佛、道"三教"争斗时期,儒家的仁学甚至沦落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仁学终于走出了危机。孔孟道统取得了独尊地位,以仁为核心与实质的伦理本体建立起来。理学家集从前仁学之大成并有重大发展,他们以仁为理、为太极,将仁的实质归结为"天地生物之心",使仁的思想更加丰富,恢复了仁学的目的论精神,仁学也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在此背景下,王安石乐做"亲民之官",立志改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革新;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多的人在反对权奸或者挽救民族危亡的关头表现出高风亮节,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正气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更心系"万民之忧乐",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为理学时代的仁学做了极好的总结。

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是批判继承发展仁学的代表,体现了仁学在近代的新变化、新面貌。前者以仁作为冲决罗网的动力,他提出"民本君末"、"君权民授",提倡仁说,谓"仁以通为第一义";后者以仁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基础,看起来它吸收了民主、自由、人权等资产阶级思想,与孔孟仁学有"实质"区别,但其深层核心处却依然体现了孔孟仁学的价值标准。

孔子仁学思想内含丰富,并为后世历代继承和发扬。考察这样的历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认识。

首先,后世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中包含仁礼矛盾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认为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孔子所关注较多的是礼,他所念念于怀的是如何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孔子到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便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孔子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末年,当时的奴隶制社会风雨飘摇,"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颜渊》),想女娲补天,又不合时宜。孔子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当他的行"仁"主张处处碰壁,便不断发出怨叹"时也,命也"。他既是从仁,又是从命,始终不能摆脱这一世界观上的矛盾。尽管孔子常叹自己时乖命蹇,他的植根于宗法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这种仁学思想被发挥到极至,就是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那个高尚的"仁",人们可以用性命去换取,能说不到了极至吗?诚然,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亲亲爱爱"或"泛爱众"表现了对人的同情、尊重、关心和爱护,无疑是对当时奴隶获得解放和人的价值得到提高的愿望所进行的合理概括。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乃至凝聚于今天的家庭关系,从而使炎黄子孙不忘骨肉亲情。全面地看,不难发现孔子的仁学是为其"礼"的思想服务的。礼的思想有其秩序性的内核,体现了他对社会稳定的关注。那种将"礼"与后世所谓"礼教"简单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至于后世的"名教"、"名分"乃至"三纲五常",则是后儒片面强调礼,将礼绝对化的产物,与孔子礼的主张已经有所区别。孔子的仁学服务于礼,却代表了人道精神、道德精神、群体精神等等,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

第二,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孔子的仁学对政治的清明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仁学反映着时代,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长期以来,在仁学精神的培育下,中华民族逐渐养成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如修养完善自身道德,持守"为政以德";为政顺应民心,与民同忧共乐;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以养民。事实证明,仁风昌行时期,总是政治相对清明,官吏相对清廉;暴行大作之时,往往贪敛之风盛行,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孔子的仁学思想造就了中国人民注重亲情伦理的特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富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新出土的竹简中,"仁"字从身从心。《孟子》记告子之言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也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可见,仁突出了人的内在因素即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人的真善美道德属性的表达。有仁的思想品质,才会有义的行为,故曰"仁者,义之本也",正义的行为准则是与仁相伴的。中国古代重孝,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尽孝道,更不会有什么良心善行。有了孝行,才有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诚信,才会有当政者的"养民也惠,使民也义"。所以,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北魏孝文帝说"《孝经》一卷,人行之本";隋文帝说"《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上行下效,孝是一切伦理的根本,由此推广开来,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是从维护奴隶制出发,但这个思想重视对人的作用超过了对天神的崇拜。他处的那个时代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不能不说,时代的进步在他的身上是有反映的,否则他便说不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主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仁学思想以人为本,和他的以维护奴隶制为本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思想体系虽矛盾亦难能可贵。他的"言仁必及人"、"爱仁能人"的仁学思想是既难得又照鉴后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取悦帝王,是不会这么受人欢迎的、并在民间找到他的市场。应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具有矛盾性,但更具有较强的实践理性。

孔子是主张理论的实践性的,他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为要"推己及人",使众多的君子在实践中具有"仁"的自觉,孔子非常强调理性自觉和主观能动作用,进而把为"仁"联系到求"知"。在认识论方面孔子径向理性主义发展,在政治上,孔子虽然是个倾向于守旧的唯心主义者,但他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并以其扎根于宗法关系的伦理道德内容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我们不能不看到,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却是前后矛盾的。他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并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宪问》)作为贵族出身的孔子,由于阶级的偏见,他把"仁"看成是先天的道德属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就绝对不行。这样,"仁"就成为"天赋的道德",就主张只好用人主观意识修养来补救。忘了指出的是,当仁在仁学里进一步发挥时,仁就是指奴隶社会的道德准则,是奴隶主对自己阶级意识的一种自觉。因此仁学思想再光焰,也同时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晷影。

翻译: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里没有体现出什么思想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此处的君子是指思想道德修养高的人,小人指的是未能达到思想道德标准的人。由此可见,此处体现的是受过教化,修养较高的人具备仁者爱人之心,而未受教化之人,他们身上自然不具备的仁者爱人之心——体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翻译: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有人把君子理解为“贵族阶级”,小人理解为“平民阶级”,也就是说,贵族里有不仁的人,但平民里一定没有仁的人。于是就这么推论孔子看不起劳苦大众,认为他的思想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了。


宪问篇第十四(一二)翻译
解读(14.1):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译文(14.2):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原文(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解读(14.2):孔子意在...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

孔子认为的仁和知分别是什么
孔子认为的仁:仁爱,仁者爱人,知:认知、了解和把握;知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亦是孔子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范畴。孔子首先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强调了君子中亦存在不仁之人,君子也需付诸千万倍的努力才能达至仁德境界,小人则更加...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为何体现孔子思想的阶级和时...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为何体现孔子思想的阶级和时代性?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匿名用户 2013-11-06 展开全部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形容君子的古诗句
1.形容君子的诗句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6、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

论语上有哪些有道理的句子?
四、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出自《论语·宪问》。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孔子认为,即便修养达到君子这样标准的人,他们还有时会违反仁道;但是小人是绝不可能做到仁道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仁慈之心。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绝不可有害人之...

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1.仁。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礼治。交际的礼节仪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

古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经典论述
8. 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你应当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儒者,而不是没有道德的儒者。9.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这句话表明,君子追求高尚,通达仁义;小人追求低俗,追求名利。10.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翻译
无入,就是无处;自得,就是自己有所收获。与“君子无入而不得自焉”同意的句子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5.君子固穷...

和君子有关的诗句名言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6、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

武进区19364267497: 翻译下面文言文 子曰:“君子⑴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⑵而仁者也.” -
郝柴紫金:[答案] 孔子说:“君子之中不仁的人有的罢,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⑴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小人”的含义不大清楚.“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

武进区19364267497: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是什么意思
郝柴紫金: 孔子说:“君子有时也会发生违背仁德的行为,这种情形是有的吧,但没有小人而能有仁德的.

武进区19364267497: 《论语》中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
郝柴紫金: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 是没有的.”

武进区19364267497: 孔子关于富贵和仁义的看法最好提供《论语》中的原文来说明. -
郝柴紫金:[答案]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 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

武进区19364267497: 论语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 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原文是那句 -
郝柴紫金:[答案]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定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别人. 以下是《论语》中出现的君子和小人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

武进区19364267497: 四书中关于君子的话 -
郝柴紫金:[答案]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以下是这四本著作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1,《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第一14)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11) 子...

武进区19364267497: 孔子有哪些主张?它的意义是什么? -
郝柴紫金:[答案]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

武进区19364267497: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什么意思?
郝柴紫金: 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武进区19364267497: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为何体现孔子思想的阶级和时代性? -
郝柴紫金: 翻译: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有人把君子理解为“贵族阶级”,小人理解为“平民阶级”,也就是说,贵族里有不仁的人,但平民里一定没有仁的人.于是就这么推论孔子看不起劳苦大众,认为他的思想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了.

武进区19364267497: 论语中的君子不仁的意思 -
郝柴紫金: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①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注释:①君子而不仁者:有两种解释:一,君子中不仁的人;二,君子而有时不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